2.平衡性
(1)经营主导权和股权控制力的平衡
一般来说,企业的主导权在董事长手里。一个企业主导权或决定权,可能归属董事长,也可能归属总经理。
掌握主导权的经营者,必须占有较大的股权(或投票权)。如果财务合伙人/投资人占了较大股权比例,如40%甚至更多,就会派驻除财务人员之外的其他经营人员参与经营。那么,一旦出现经营困难,就会出现团队分裂的现象。
团队是企业经营中最大的变量,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对于核心管理团队出售老股的行为,尤其是负责技术或市场的总经理出让股权,一定要慎之又慎。毕竟,总经理作为内部人士,掌握着外部投资者无法掌握的信息,尤其是一些负面信息。
案例:股权比例和经营权失衡
股权和经营权失衡的主要表现是经营权没有和控股权实现捆绑。很多企业在创立时就没有搭建合适的股权架构,在出现分歧时,多个股东各执一词,缺乏最终的决定能力。
有合伙人之间的矛盾,如三个人合伙创立企业,在引入战略投资者20%股权后,三个人的股权结构变为:30%、30%和20%。在企业需要大规模投入以获得更快发展速度的时刻,合伙人出现分歧,最终出现了5∶5的股权格局,导致“合而不能,分也不能”,胶着多年,失去良好的发展时机。
还有财务投资人与技术合伙人共同发起成立的公司,双方股权相仿,后引入战略投资者20%股权。随着市场波动,企业业绩出现下滑,财务投资人强烈要求退出,最终技术团队接盘,企业整体实力大降,之后遭遇了多年亏损。
(2)经营主导权和行业发展阶段的平衡
经营主导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把企业整体作为平台的主导模式,一种是围绕少数或某几个经营能人的主导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更多的是围绕经营能力主导的模式,依靠个人的经营能力实现研发突破或获得订单,抢占市场及稀缺资源。接下来,企业发展应该把这些能人纳入企业内部体系,融入企业团队,把主导模式逐渐过渡到平台能力上。不管是技术主导型,还是市场主导型,都是必须经历的阶段。
案例:经营能力落后于行业发展
企业的经营能力必须与时俱进,能够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否则,将会陷入困境。
以工程机械加工行业为例,许多合资企业最初定位是为外资企业加工零部件。但随着国内工程机械主机厂的崛起,市场的主流力量发生了转变,此时就必须要适应这个转变。如果合资企业未能突破原有的定位,无法在新领域、新研发方面实现突破,那经营能力将落后于行业发展。
综合分析企业转型困局,往往会发现其存在诸如市场能力偏弱、研发力量不健全等短板。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经营层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站在产业链位势上布局的意识和高位势的经营能力。
(3)经营节奏和内部资源的平衡
有些投资机构比较喜欢激进的团队,而事实上,激进的团队在顺风顺水时还好,一旦遇到逆境,再走出来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企业经营过程中,一定要认清自身资源的局限性。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里子比面子更重要,办公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即可,不必讲豪华、排场甚至奢侈。
有些企业家非常在乎面子,为了能够显阔气,盖办公大楼(甚至豪华装修)、搞各种面子工程(景观等)。
还有,一定要摆正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牢牢守住一条——相信政府而不能依赖政府,也就是常说的“要多找市场,少找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