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景气程度
行业景气程度可以用行业增速来衡量,可以参考行业成熟度曲线或行业周期理论。如果行业增速是100%,那么,3年后就是原有市场规模800%的空间;而如果行业增速降低为50%,3年后就是337.5%的空间,少了一大半。一旦行业增速降低到个位数,甚至是负增长,必然导致行业内竞争状况进一步加剧。
(1)行业增速高低,影响所投资企业的安全性
在行业快速增长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如同排位赛,结果是行业排名的先后;在行业增速下降或负增长期,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淘汰赛,结果是生与死的较量。所以,有较高增速的行业就变相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资金安全的保护,所投资企业的持续性会比较强,持续时间也比较长,能够享受行业增长带来的利润。
案例:国内白酒市场
从白酒市场发展可以发现:2011年后,塑化剂叠加“三公”消费管控,整个市场的生产量稳中有降,但市场高端化趋势却扎扎实实地复苏了——消费升级带动了高端品牌酒的发展,一般酒厂如果不能成功升级,即便已经占有的区域市场也会被进一步压缩。
一般说来,在行业成长期,比如营收增速大于20%,后来者仍然有机会实现超越,甚至行业排名3~5位的企业都有机会。而在行业成熟期,如果营收增速小于5%,只有细分市场或领域的前1~2位企业才有机会持续稳定获利。当然,如果能额外开辟一个细分市场,则会诞生新的机会。
(2)行业发展增速的剧烈波动——“过山车”
很多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往往会经历一段“过山车”的走势。究其原因,是市场机会诱发的产能急剧放大,或是政策诱发的产能急剧放大后,突然遭遇需求的萎缩(往往是刺激需求的政策或举措失灵)或是负面消息导致的需求萎缩。
国内白酒行业在1997年之后,经历了7年的下降期。究其原因,是1997年之前,市场氛围持续走好,不断有新入者进场,不断增加行业产能。为了能够快速动销,整个行业如“打鸡血”一般宣传、促销,透支了行业需求(产能远远超过实际需求)。这种疯狂促销的模式既推动了行业发展,也为行业危机埋下隐患。国内预调酒市场亦是如此,最终是“洗洗更健康”,能够留存的龙头企业是经历恶性竞争的胜利者,也是值得重点投资的企业。
这种行业被“催熟”的过程,有的是自发的,比如白酒行业和预调酒行业,外部资本发现了商机,主动介入导致阶段性产能过剩,进而走了一段行业增速“过山车”曲线。有的是政策催熟的,如国家新能源政策补贴使新能源车遍地开花,各路资本纷纷涌入新能源产业链,产业总规模出现了“井喷”,而待政策“退坡”后,那些技术实力不足、赚快钱的资本都沦陷了。还有的是先入者抢先揽客,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打车软件、共享单车等即如此,先入局者通过吸收外部资本,通过补贴、打折等促销活动,大规模揽客,抢先催熟市场,抢先占领市场的优势地位。
案例:预调酒市场的“过山车”
2012年前,预调酒行业处在市场的早期培育阶段,随着进口预调酒品牌进入中国,国产品牌如RIO等开始了探索和发展之路。2005年以后,国内品牌如百加得、RIO、红广场等,凭借更多的品类、更时尚的包装和更适合国内人群的口味,在销售规模上逐步取得了对全进口品牌的优势。但从整体来看,预调酒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前15年间一直处于市场培育阶段,直到2012年,我国的预调酒消费量也仅为3.2万千升,相当于同时期啤酒消费量的1/1500。
2012年之后,随着行业头部企业投入的加大,预调酒开始在热播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中频繁出现。百加得、RIO 等品牌的知名度随着成功的事件营销而获得大幅提升。预调酒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众多企业在2015年前后尝试进入该行业,包括茅台、五粮液、洋河等白酒龙头企业,都开发了自己的预调酒产品。还有一批中小企业开始生产预调酒,市场随后转入无序竞争状态,也为行业后续的崩盘埋下了隐患。
从2016年开始,行业出现快速回落的现象。一方面,企业高估了消费者对预调酒的接受意愿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尝鲜式消费不可持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导致产品复购率无法迅速提高。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库存积压。
数据显示,2016年行业销量规模下降了33%,2017年继续同比回落12%,2015年前后进入的企业已基本退出市场,行业竞争格局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果终端消费品的产业链比较长,如电子类消费品(也是终端消费品),那么,其上游的产业链就会因需求变动而变化得更加剧烈,这就是“牛鞭效应”。所以,一定要分析这种下游需求突然爆发带来的“繁荣”成色如何,是否可持续。业务的持续性和成长的持续性,是股权投资分析的重中之重。
国内预调酒市场总饮用量
(3)行业景气程度的未来发展空间
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相关数据(渗透率),可以为国内市场的最终发展空间做一个外推预测。很多研究报告在分析国内汽车行业市场的未来空间时,往往会使用欧美发达国家的汽车百人人均保有量数据,作为一个分析参考指标。而这种来自其他国家的借鉴指标,离不开各个国家的购买力、文化因素、市场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一定要慎重对待。
一般来说,在渗透率较低时行业增速较快,未来成长空间也较大;一旦渗透率接近饱和,则竞争必然加剧,也会加快企业的淘汰速度,形成更加集中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