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时间界定
自从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以后,具体来说,是从西晋开始,三国故事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从民间流传的故事,到民间艺人的演绎,再到官方的认识,三国故事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复杂的变化过程。从艺术形式上来看,三国故事也经历了由口头到书面,再到舞台的发展变化。
人们口中的“三国”,与历史上实际的“三国”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如生活中人们常常讨论的一个辩题:曹操是不是三国人?乍一听好像这不是什么问题,但是,从严格的历史界限划分来看,曹操还真不是“三国”人,因为曹操死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而曹丕建立魏国是在同年的十月,也就是说,三国中最早建立的国家魏国,建国时间是在曹操死后几个月。这样看来,曹操肯定不能算是“三国”人了。可是,如果三国中没有曹操这个人,“三国”故事还精彩吗?
所以,一般人理解的“三国”都要包含曹操,也就是说,要把“三国”的历史往前延伸,至于延伸到什么时间,说法往往不一致。
大体上,关于“三国”的起止时限有四种说法:
其一,从黄巾起义(184年)至晋灭吴统一全国(280年),共九十六年。
其二,从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至晋统一全国(280年),共八十四年。
其三,从魏文帝曹丕建魏称帝(220年)至西晋统一全国(280年),共六十年。
其四,从魏文帝曹丕建魏称帝(220年)至西晋建立(265年),共四十五年。
前两种说法,包括了延伸部分,而后两种说法是严格按照历史时段划分的。
不管从哪个角度划分,这段历史都不超过一百年。
仅有几十年的三国历史,对后世影响如此之大,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三国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三个国家在相互斗争中又相互利用、相互牵制,强大者未必全胜,弱小者未必全败,天时、地利、人和,变化不断,充满了传奇色彩。“事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5]
其次是这段历史时期内出现了大量的、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
曹操的英雄本色、诗人秉性与其善于权谋、机智狡狯的性格融合为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未卜先知,也使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英雄。关羽的威武勇猛,与刘备、张飞的桃园结义等,使其人物形象更具多面化色彩。
历史事件(故事)如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北方屯田等,关羽的水淹七军、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等精彩故事,张飞的长坂坡大战曹军,诸葛亮的隆中对、北伐中原、白帝托孤等,都具有非常强烈的传奇色彩。
最后是小说《三国演义》成书后对三国历史的大肆渲染。
架构在三国历史上的《三国演义》,文学水平相当高,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战争故事的描绘、斗争方略的刻画、宏大场面的驾驭等,无不精熟,经过《三国演义》改编而成的故事更多,也更加精彩动人,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华容道义释曹操、三气周瑜、战宛城、定军山等,这些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使历史小说达到顶峰。
这几个原因使三国历史故事在三国结束之后便流传于民间,并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文化。也使后来的研究者对三国文化的研究热情经久不衰。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全国范围内对三国文化的研究、开发、利用如火如荼,成为传统文化与当代经济接轨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