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民间三国故事的流传

二、宋代民间三国故事的流传

三国故事发展、演变到宋代,流传更广、影响更大,有大量的三国故事被民间广为传颂。与官方不同的是,宋代民间基本的态度是以蜀汉为正统,“拥刘反曹”。

苏轼《东坡志林》曾记载了民间小孩子“听说古话”的事情: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13]

“说古话”应该类似于后来的说书,即宋元时期非常流行的“说话”。苏轼所记载的这段内容可以反映出几个问题:其一,宋代“说三国故事”已很普遍,所以,家中小儿顽劣时,家长便让他们去“听说古话”;其二,“听说古话”是要收费的,说明此时“说话”已经达到市场化,其规模与影响已经很大;其三,“古话”中的三国内容已经有了明显的倾向性,即尊刘反曹。

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二《平天冠》记载了宋徽宗时,村民看戏后模拟扮演刘备所引起的“麻烦”:

范纯礼知开封府,中旨鞠淳泽村民谋逆事。审其故,乃尝入戏场观优,归涂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14]

《甘露寺》中的刘备

该故事在《宋史·范纯礼传》中也有记载:

中旨讯亨泽村民谋变,纯礼知其故,乃此民入剧场观优剧,归途见匠人有桶,取而戴于头,曰:“视刘先主何如?”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村野无知,杖之足矣。”帝从之。[15]

洪迈本人也是坚决的“拥刘反曹”者,他说:“自古奸雄得志,包藏祸心,窥伺神器,其势必嫉士大夫之胜己者,故长持‘宁我负人,无人负我’之说。”[16]“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17]对曹操深恶痛绝,大加责骂。

宋代李昉《太平御览》有曹操“眠中杀人”故事,是对以前同一故事的进一步演绎。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有“霍四究说三分”[18],出现专门“说三分”的艺人,说明三国故事已经广为人知。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书影

宋代三国故事的发展,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特征:其一,北宋、南宋官方因政治形势不同,对三国历史的接受也不一样,北宋总的倾向是“尊曹抑刘”,以曹魏为正统;南宋则相反。其二,两宋民间对待三国历史的态度大体一致,即都是以“拥刘反曹”为主,以蜀汉为正统。其三,三国故事在两宋时期已经被整个社会所接受,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谈资,无论成年人抑或孩子,都喜欢听三国故事。其四,出现了专门“说三分”的艺人,有了专门的“说话”场所。其五,“说话”(应当包括三国故事及其他内容)已经市场化,“听话”者是要付费的。听众愿意付费听,说明听众对这些内容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