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是一个只有两千多人的普通中原村落,但却有很大的名气,也有很大的事业,这个名气和事业,就来源于该村久负盛名的社火文化产业,全村五百多户人家,从事电子商务的家庭有三百多家,其中主要是社火产品。霍庄村生产的社火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甚至走出国门,销往东南亚。产品占长江以北销量的百分之六十,年产值高达两亿元,在同行业中占有突出地位。该村也因此成为全国首批“淘宝村”,还是美丽乡村游的旅游村。

作为文化产品,霍庄村的社火产品主要靠手工制作,因此有多种产品的制作技艺,被列为省、市、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正因如此,为了更好地研究、开发社火产品,弘扬传统文化,建安区与许昌学院联合开展了社火文化产业项目研究,该项目开展近三年来,在文化研究、宣传、普及和产业开发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其中,“社火文化艺术研究系列著作”即为其中的一部分成果。

霍庄村的社火产品包括舞狮、舞龙、高跷、旱船等大众化娱乐产品,也包括戏曲舞台上经常使用的盔头、服饰、鞋靴、刀杖等戏曲表演道具。所以,本系列著作既有对社火艺术、社火产业、社火产品的研究,也有对戏曲文化、舞台艺术的研究,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社火文化独有的丰富内涵,对振兴乡村文化、繁荣乡村经济、构建乡村文化产业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系列著作是河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平台“中原农耕文化与乡村发展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许昌学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得到了许昌学院原党委副书记、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汪庆华教授和许昌学院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郭现军教授的悉心指导。

本系列著作还得到了许昌职业技术学院魏玉龙老师在资料方面的帮助。插图得到了许昌黄海松先生、辽宁赵春阳先生、镇江纪东先生的大力支持。本书脸谱图片、剧照或来自网络,或取自《中国京剧艺术人物造型》《川剧三国戏汇编》等著作。

本系列著作调查阶段,得到了许昌市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霍庄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霍军政的鼎力支持,得到了霍庄村霍发欣等众多乡亲的热心帮助。调查组成员沈亚和、冯清芳、马丁、常宁、石含壁和许昌学院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2017级在校学生霍雨露、2018级在校学生于玉娇,利用半年多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他们对霍庄村社火生产企业逐户深入调查,得到了大量翔实的资料,为本系列著作的编写提供了重要保证。此外,本书第二分册第六章执行编辑李晨曦(漯河市委党校教师)、第七章执行编辑李彦静(许昌市小学高级教师)为本书的编写也付出了辛勤劳动。

在此,谨对以上提供各方面帮助和支持的所有领导、参与者、帮助者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本书三国遗迹插图除署名者外,均为作者拍摄。

三国文化是许昌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三国戏曲又是三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戏曲中有大量剧目内容涉及许昌历史文化,如表现汉献帝与曹操矛盾的《许田射鹿》《衣带诏》,反映关羽忠贞气节的《秉烛达旦》《夜看春秋》《问安说降》《挂印封金》,突出关羽忠义勇武的《白马坡》《诛文丑》《灞桥挑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独行》,演绎祢衡与曹操矛盾的《击鼓骂曹》,歌颂曹操爱才惜才的《蔡琰还朝》《文姬归汉》《续琵琶》《曹操与关羽》《曹操举贤》,展示曹操雄才大略的《曹操父子》《三曹父子》,展现曹操杰出军事才能的《官渡之战》《战宛城》等,或发生在许昌,或与许昌密切相关,这些剧目内容深刻,内涵丰富,艺术性高,感染力强,充分体现了许昌独特的三国文化特色。本书的创作宗旨,就在于梳理三国戏曲的发展脉络及其演变,深入挖掘各个历史时期三国戏曲的价值,为当代三国文化研究与普及提供借鉴。

本书的写作历时数年,作者本着对三国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一片赤诚,认真查阅文献、搜集资料,精心结撰,但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或不足,恳请学界同仁和各位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作 者

2021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