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唐诗中的三国
唐代出现了大量歌咏三国故事的诗歌,许多著名的诗人在其诗作中提到三国人物或故事,如张说、张九龄、刘长卿、李白、杜甫、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人心目中的三国。
唐诗中有不少作品,对三国人物的事迹进行歌咏。在《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所收录的唐诗中,被歌咏较多的有曹氏父子、诸葛亮、建安七子等。据学者统计,《全唐诗》收录的有关诸葛亮的诗歌就有一百余首,作者五十多位。[20]相对的,在民间有更多人气的关羽、张飞等人,在诗人作品中被提及的次数较少。
歌咏曹操的诗歌影响较大的有张说的《邺都引》:“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全唐诗》卷八六)其中的“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二句,成为对曹操文韬武略的典型概括。其他的如“请君骑马望四陵,为我殷勤吊魏武。”(李颀《送刘方平》)“君不见汉家失统三灵变,魏武争雄六龙战。荡海吞江制中国,回天运斗应南面。”(张鼎《邺城引》)等,以“魏武”称呼曹操,可以看出作者对曹操的敬仰。当然,唐诗中也有称呼曹操为“阿瞒”的,如“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董逃人莫喜”(《相和歌辞·董逃行》)“雪浪排空接海门,孤舟三日阻龙津。曹瞒曾堕周郎计,王导难遮庾亮尘。”(殷尧藩《襄口阻风》)
也有不少唐诗歌咏曹植,如“文章曹植波澜阔,服食刘安德业尊。”(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李商隐《对雪二首》)
杜甫用了不少诗篇来歌咏诸葛亮,这些作品流传广、影响大。如著名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1]
此诗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结局充满极度的同情与哀叹,以至于后人总能感同身受,《资治通鉴》记载了唐朝中期政治斗争中,王叔文在失败以后,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自己内心的悲愤之情:“而王叔文独有忧色,口不敢言,但吟杜甫题诸葛亮祠堂诗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闻者哂之。”[22]
崔道融《过隆中》也歌咏了诸葛亮的功劳:“玄德苍黄起卧龙,鼎分天下一言中。可怜蜀国关张后,不见商量徐庶功。”[23]
对于蜀汉重要的将领张飞、关羽,也有不少诗歌来歌咏,如殷尧藩《张飞庙》:“威名垂万古,勇力冠当时。回首三分国,何人赋黍离。”[24]徐夤借关、张感叹三国历史:“虽倚关张敌万夫,岂胜恩信作良图?”(《全唐诗》卷七一〇)李商隐在《筹笔驿》中抒发了对关羽、张飞悲剧命运的感慨:“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25]
唐诗中这些对三国人物的歌咏,可以看出是较为客观与公正的,不管是对曹魏人物还是蜀汉人物,大部分都能够较为客观、公正,能够从历史人物的贡献、成就、品格、影响方面,对他们进行赞颂,基本抛开了后世相当突出的“正统观”问题,说明有唐一代主流社会对三国历史的认识,还处于相对公正、冷静的历史时期。
《长坂坡》中的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