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尚小云

四、尚小云

尚小云(1900—1976年),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邢台南宫,出生于北京。京剧尚派艺术创始人,“四大名旦”之一。

尚小云五岁时开始读私塾,不久,父亲病故,遂生活陷入困境。七岁时,被迫辍学,尚小云拜李春福学习京剧老生戏。

1909年,尚小云九岁时,进入太监李莲英继子李际良任班主的“三乐社”科班习武生,取艺名三锡。几个月后,饰演《鄚州庙》中的黄天霸,因身体弱,只好改武生为花脸。此后,班主李际良令尚小云改习旦角,师傅看其脸型酷似名旦孙怡云,遂改名小云。

1910年十岁时,因排练《落花园》失误,被老师责罚,老师将戒尺插入尚小云的下腹部,从此遗留下打嗝症。

1911年,赴天津演出《别宫祭江》《桑园会》等剧目。次年回京主演《别宫祭江》,名声渐大。

1913年,“三乐社”改名“正乐社”,尚小云与王三黑等合演《长坂坡》,因演技娴熟,与赵桐珊、荀慧生并称为“正乐三杰”。

1914年,被北京《国华日报》举行的童伶竞选活动评为“童伶大王”。

1917年,拜师陆金桂学昆曲,又拜师张芷荃学京剧青衣。这一年的十一月,尚小云与荀慧生一起,在杨小楼、谭小培的带领下,去上海演出,这个阵容被京剧界赞誉为“三小一白下江南”,尚小云与杨小楼合演的《长坂坡》《湘江会》大受欢迎。

1918年,北京《顺天时报》评选京剧新秀,尚小云被评为“童伶大王”。

1923年九月,尚小云与余叔岩为各国驻华使节合演《御碑亭》,被日本使节久保得二赋诗盛赞:“更有青衣迥不群,宛转歌喉高不分。正乐虽废传头在,婉娈第一尚小云。”

1924年,尚小云排演了时装戏《摩登伽女》,行头完全变了,身穿西装,伴奏采用西洋乐器,在戏剧界引起轰动。

1925年,尚小云创办“协庆社”,自任社长,邀请了朱素云、言菊朋、马连良等进入该社。

1926年,尚小云当选为北京梨园春公会会长。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发起“五大名伶新剧夺魁评选活动”,尚小云以新编时装戏《摩登伽女》夺得第一名。

1932年,在天津为淞沪抗战的将士举办义演。

1936年,尚小云成立荣春社科班,公开向学生作出三点保证:保证入科学生都有人身自由;入科学生先学习文化,革除口传心授之弊;保证学生学有所获。为筹措经费,尚小云先后卖掉了十多间房子。

1938年,荣春社京剧团成立,该团的主要演员都是学生。1943年,荣春社赴天津演出,极受欢迎。

1948年,各种因素让尚小云挥泪宣布荣春社解散。

1949年,北平解放后,尚小云参加了第一期戏曲艺人讲习班,学习毛泽东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还当选为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之后,积极参与戏曲改革,新编了《墨黛》《太原双雄》《夜归》等剧目,宣传新思想、新观念。

这些成就使尚小云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界第一个编演新剧的名家。

尚小云在京剧艺术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创立了尚派艺术,培养了大量京剧艺术传人,为我国的京剧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演出的代表性剧目有《昭君出塞》《红绡》《春秋配》《二进宫》《汾河湾》《汉明妃》《梁红玉》《林四娘》《牧羊卷》《十三妹》《玉堂春》《御碑亭》《战蒲关》《珍珠扇》《卓文君》《姑嫂英雄》《贵妃醉酒》《花蕊夫人》《摩登伽女》《秋胡戏妻》《三娘教子》《四郎探母》《金山寺·断桥·雷峰塔》等。

左起: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

尚小云演唱的三国戏主要有《长坂坡》等。

“四大名旦”对中国京剧事业影响深远,王瑶卿曾给“四大名旦”做过“一字评”说,即梅兰芳——样,程砚秋——唱,荀慧生——浪,尚小云——棒,可见他们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

此外,还有京剧“三大贤”之说,指20世纪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流派是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时称“三大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