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到民间:三国故事的流传

二、从历史到民间:三国故事的流传

三国历史结束之后,尤其是西晋陈寿撰写《三国志》以后,三国故事就开始在民间流传。

陈寿(233—297年)是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期属于蜀汉人,但是,他撰写的《三国志》,按照“晋承魏祧”的官方思想,以曹魏为正统,把魏国史置于卷首,把魏王曹操的传记写作《武帝纪》,肯定其帝王地位。其次叙写蜀汉史,把刘备的传记写为《先主传》,最后才是东吴,把孙权的传记写作《吴主传》。这种尊曹抑刘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到唐宋时期,曹魏都是作为正统政权被统治者认可的。

除了官修的《三国志》《后汉书》之外,两晋南北朝有关三国故事和人物的作品有30多种,包括史书、小说、杂记等,如习凿齿《汉晋春秋》、刘义庆《世说新语》、殷芸《小说》等。

东晋习凿齿(?—383年)所撰写的《汉晋春秋》共五十四卷,记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25—57年在位)到西晋愍帝司马邺(313—316年在位)之间近三百年的历史。

习凿齿生活在偏安王朝东晋,站在东晋王朝的立场上,以蜀汉为正统。《汉晋春秋》开篇即提出“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论”[6]之观点,认为晋应该直接继承汉统,曹魏政权属于篡逆。

习凿齿首开尊刘抑曹之说,对后世影响巨大。《四库总目提要》评价说:“(《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7]

之后,大量贬抑曹魏政权、人物的论点、故事开始出现。

东晋孙盛[8]《异同杂语》评价曹操说:“太祖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也?’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9]这段故事被后世屡屡采用,成为表现曹操性格的经典内容。

清汤求辑《汉晋春秋辑本》书影

南朝宋代的裴松之(372—451年)奉命注《三国志》时,基本沿袭了陈寿以曹魏为正统的观点,补充了大量历史资料,成为《三国志》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裴松之引书多达140多种,有偏重史实的,有文学的,还有一些传说等,从作者身份看,有曹魏本国的,也有当时曹魏敌对国家吴国的,这就使所引内容变得非常复杂,有站在曹魏立场上的,也有站在其对立面的,有真实的历史资料,也有完全脱离历史而虚构出来的故事。所以,在裴注中,有不少内容描写曹操的权谋、诡谲、奸诈、残忍等,尽管这些资料在裴注中不是多数,但是其影响十分深远,对曹操的丑化、否定,甚至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都与这些描写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换句话说,这些描写因其成书早、形象性强,成为后来曹操形象从英雄演变为奸雄、奸相的基础,对后世小说、戏曲中曹操“白脸”形象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范晔(398—445年)《后汉书》记载道:“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许)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10]如果说孙盛《异同杂语》对曹操的奸诈性格尚有些微保留的话,此段记述则通过许劭之口,明显表现出对曹操的鄙视,作者将“乱世之奸雄”改为“清平之奸贼”,强化了曹操“奸”的因素。

刘义庆(403—444年)的《世说新语》记载的三国人物故事多达30多则,有关曹操的就有20则。这些故事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以曹操为代表的三国人物和三国故事的评价。其中也有关于曹操英雄奸雄的记载:“(乔)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11]在这里,称曹操为“奸贼”,进一步恶化了对曹操的评价。但“恨吾老矣”云云,则又表现出了乔玄对曹操的器重。

当然,《世说新语》评价曹操,认为他虽然有诡谲、奸诈甚至残忍的一面,也有睿智、聪慧的一面,作者将曹操的故事大多放在“捷悟第十一”“假谲第二十七”中,就是为了突出表现曹操的奸诈。

除了曹操,《世说新语》也记载了曹丕的故事,只不过,作者也没有按照历史上的曹丕来描写,而是仅仅着眼于曹丕的残忍、好色等故事。“惑溺第三十五”中描写了他与曹操争夺甄氏的故事:“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白:‘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12]“贤媛第十九”中写曹操死后曹丕把美妾据为己有,作品借这些故事讽刺曹氏父子无德无行的卑劣。

相对的,《世说新语》也记录了刘备的故事,“识鉴第七”云:

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13]

对刘备的态度是褒多于贬的。如果再联系其他对诸葛亮的描写,就足以看出《世说新语》对蜀汉政权的肯定。

《世说新语》表现出来的对曹氏父子的嘲笑与讽刺、对蜀汉政权的认可,与作者刘义庆所处的环境及其身份有密切联系,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是刘义庆的叔叔,而刘裕被《宋书》《南史》等史籍记述为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一世孙,也就是说,是汉朝皇帝的宗室,而曹氏父子是汉朝政权的终结者、篡权者,这就难怪《世说新语》对曹氏父子持这样的态度了,更为重要的是,也正是因为《世说新语》的这种尊刘抑曹态度,曹操的“奸相”“诡诈”形象,在后人不断增饰、润色中渐渐固化。

南朝梁代殷芸(471—529年)的《小说》,是作者将正史所不取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等内容辑录而成的一部野史杂记,记录时间为周秦到宋齐。这部小说是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小说”之名写成的、与后世小说概念基本一致的文学著作。其中有曹操与袁绍观人新婚、曹操心动杀人、曹操眠中杀人、曹操见匈奴使等故事,很明显,这些故事表现的主题是曹操的残忍、奸诈。

三国故事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朝、野分流的情况,即官方正史总的倾向是尊曹抑刘,而民间作品则表现为拥刘反曹,这种分化成为宋元戏曲和《三国演义》成书之前三国故事发展的基本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