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方的“帝魏寇蜀”倾向

二、唐代官方的“帝魏寇蜀”倾向

把曹操当作“哲人”“英雄”,是唐代官方的主流认识。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过邺城,过曹操墓,亲自撰写了祭奠曹操的祭文《唐太宗文皇帝祭魏太祖武皇帝文》,文中写道:“夫民离政乱,安之者哲人;德丧时危,定之者贤辅”,“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16]李世民称曹操为帝,是以“雄武之姿”,担“栋梁之任”,可见其对曹操的颂赞之情。当然,李世民在文中也批评了曹操的一些做法,说他“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徇国之情,有无君之迹。”[17]这是李世民站在帝王的立场上,针对曹操的“篡逆”来批评的。

唐代史籍中也出现了不少有关三国人物的记载:

刘遐,字正长,广平易阳人也……率壮士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张飞、关羽。[18]

作者把战场上无比英勇的壮士,比喻为张飞、关羽一样的人物,可见,此时的关、张已成为人们心目中英雄的象征,被人们广为传颂。

杜佑《通典》也记载道:

后汉末,曹公征张鲁,定汉中,刘晔进说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内外。今举汉中,蜀人睹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也。刘备,人杰也,有智度而迟,新得蜀,人犹未附。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少缓之,则诸葛亮明于理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人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也。今不取,必为后忧。”曹公不从。居数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斩之而不能禁也。”曹公悔之,又问晔曰:“今尚可击否?”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曹公违之而失。[19]

这段内容从正面、侧面详细记载了曹操与刘备在三国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的较量,作为史学家的杜佑,既充分肯定了曹操的政治业绩,又突出了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里表现出来的优柔寡断,同时,作者还侧面反映了在曹魏大军压境的情势下刘备所遇到的危机,反映了诸葛亮、张飞、关羽在蜀汉的重要作用。

杜佑的这种态度,与唐代官方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基本一致,即既有对曹操的褒扬,又有对蜀汉英雄的赞颂,是一种较为客观、公正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