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三、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曹操“七十二疑冢”是有关三国文化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一个故事,“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最早见于宋代,北宋王安石《将次相州》诗中有“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的句子,“八九丘”被后人解读为“七十二冢”,这是有关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较早记载。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诗《七十二冢》是最早明确提出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的,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

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操疑冢也。北人岁增封之。范石湖奉使过之,有诗云:“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岁岁蕃酋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19]

这里,直接说“七十二冢”“相传”是曹操的疑冢,而且说北人每年都要“增封”,说得极其真实。“增封”即民间的“添坟”,“北人”指南宋时期对北方金、辽等当时敌国的称呼,范成大诗中的“蕃酋”,即北方少数民族国家首领。范石湖即范成大,号石湖居士,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此处所引范成大诗歌,通过“疑冢”“蕃酋”“知音”等诗句,表现出了作者对曹操以及“蕃酋”的嘲讽与批判之情。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疑冢》记载了宋人俞应符的诗: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馀机至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20]

这是对“七十二疑冢”的进一步渲染,对曹操的憎恶、痛恨溢于言表。

明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传遗命奸雄数终”中写道:

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死。[21]

《战宛城》中的曹操

因为《三国演义》影响巨大,所以,“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为更多的人所知晓。清代的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中,也记载了曹操疑冢:

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异史氏曰:后贤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宁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瞒也!然千馀年而朽骨不保,变诈亦复何益?呜呼,瞒之智,正瞒之愚耳![22]

这样,经过历代文人的刻意渲染、增饰,“七十二疑冢”家喻户晓,各种不同的说法也纷纷出现,如地点就有邺城、许昌、亳州、漳河河底等多种。

“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广为流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近代以来,在邺城周围发现了墓葬群,人们便又联想起了曹操疑冢,而实际上,这些墓葬群是北朝时期东魏、北齐的帝王、皇族墓葬群,与曹操疑冢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从一开始就是虚构的,其目的主要是表达对曹操多疑、诡诈的厌恶与痛恨,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