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三国戏曲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二、明代三国戏曲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明代三国戏有个突出特点,即与《三国演义》的关系密切。一方面,明代三国戏曲继承了元杂剧、宋元南戏的传统并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生活于元明之际的罗贯中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三国故事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汇集了广为传颂的三国故事,而且经过作者精心的艺术加工,小说的故事、人物形象更加典型,对读者产生了更大的影响,给戏曲作家提供了更多的三国素材,这就使三国戏的内容更加丰富、戏剧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李卓吾原评三国志》书影

根据学术界一般的认识,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元末就已经开始创作,完成于明代初年的洪武四年(1371年)左右,但现今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刻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所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该刻本前附有明弘治甲寅年(1494年)蒋大器所作的序。从成书到蒋序,再到嘉靖本,其间历经一百五十余年。此后,到康熙丙午年(1666年)秋毛评本《三国演义》出现,又过了近一百五十年,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内,《三国志通俗演义》广为流传,对三国戏曲的影响显而易见。

首先,是三国故事对戏曲的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并流传到社会后,大量三国故事被民间传颂,戏曲舞台上的三国剧目中,大量的素材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相同或相近,这些情节主要是借用《三国志通俗演义》。前述明初周宪王朱有燉的《关云长义勇辞金》,从内容到叙事手法,都受到《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从故事情节来看,明代戏曲直接取用《三国演义》者更多,如王济的传奇《连环记》据“曹孟德谋杀董卓”“司徒王允说貂蝉”“凤仪亭吕布戏貂蝉”等一系列故事情节,又吸收了元杂剧《连环计》的部分内容改编而成。无名氏据“关云长五关斩将”改编的《五关斩将》,其情节内容在《三国志》等史籍和话本小说《三国志平话》中都没有,说明是作者取材于《三国志通俗演义》。无名氏的《古城记》根据“玄德匹马奔冀州”至“刘玄德古城聚义”等连续故事情节改编。无名氏的杂剧《陈仓道》依据著名的“刘玄德智取汉中”“曹操忌杀杨修”改编,两者不仅在情节上相近,剧中人物、所体现的思想都大体相同。可见,《三国志通俗演义》甫一流传,就广为人们所重视。

其次,是三国人物形象对戏曲的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过程中,借鉴了大量民间对三国人物的定型,如关羽的红脸、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善、诸葛亮的智慧,这些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认可,经过《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艺术化加工,其感染力更强、影响更大,成为大众心目中固定的艺术形象。戏曲舞台上的三国人物形象,就是小说艺术的舞台再现,用更为形象、通俗、真实的舞台艺术手法,表现这些三国人物的思想情感。

最后,是艺术手法对三国戏曲的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在艺术上采用了虚虚实实的写法,在历史真实的框架内,大量虚构故事,“演义”了三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种手法被戏曲艺术所借鉴,结合舞台艺术需要,戏曲表演也大量增饰了故事细节、人物言行举止,甚至有不少戏曲仅仅借用三国历史人物的名字,而完全虚构故事,以达到作者的创作目的,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

因此,明代的三国戏曲与《三国演义》的关系极为密切,既受到《三国演义》的深刻影响,又不拘于这种影响,不少三国戏曲曲目成为戏曲艺术的精品,就是因为作者在传承、借鉴、改编三国故事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