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余叔岩

一、余叔岩

余叔岩(1890—1943年),名第祺,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又名叔言。湖北罗田人。著名京剧老生演员,“四大须生”之一。

余叔岩剧照

余叔岩原名叔巌,巌与岩相通,但当时尚未简化为岩,余叔岩嫌巌笔画繁多,便使用了异体字岩。

余叔岩生于北京,第一代“老生三杰”余三胜之孙、京剧青衣泰斗余紫云之子。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余叔岩自幼秉承家学,习文武老生,又师从著名老生艺人吴连奎,所以少年时期他便以“小小余三胜”的艺名在天津下天仙剧院演出《捉放曹》《当铜卖马》等剧目。

辛亥革命后,余叔岩又学习谭派唱腔,并拜谭鑫培为师。谭鑫培以《太平桥》中史敬思、《失街亭》中王平为例教给他演唱技法。

1915年,余叔岩加入梅兰芳班社。演出的剧目有《定军山》《打渔杀家》《战太平》《空城计》《南阳关》《失印救火》等。

余叔岩精通音律,善于思考,他得天独厚地继承了第一代“老生三杰”之一、祖父余三胜和第二代“老生三杰”之一、老师谭鑫培的优良传统,深入钻研京剧表演艺术。他广收博取,向钱金福、王长林等学把子和武功,向姚增禄学习昆曲,向陈彦衡、王君直等学习谭派唱腔,用心观摩谭鑫培的演出,甚至为了把谭鑫培的演唱技艺学到手,凡是与谭鑫培合作过的艺人,包括鼓师、琴师、检场人、龙套,余叔岩都不耻下问,向其虚心求教。如《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腔,就是他在李顺亭和谭鑫培配戏时,经过细心观察学来的。他曾经说,跟着老师(谭鑫培)学戏的时候,老师讲完了,要怎么做,完全靠自己。为了学会老师的技艺,他常常自己花钱买票看老师的戏,而且每一次要坐在不同的位置,以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往往观察老师演唱做派时过于集中精力,老师唱的什么竟然都不知道,可见其用心之专。

同时,他还努力学习诗词书画、汉语音韵、四声等有助于唱腔艺术提高的知识。

经过不懈追求,积极探索,余叔岩演唱技艺突飞猛进。

1918年后,余叔岩演出了大量文武昆乱老生剧目,一举成名。

1923年8月22日,京剧众多名流在紫禁城内集中登台演出了十六个剧目,余叔岩演出了他的代表性剧目《定军山》。

在演唱技艺不断提高的同时,余叔岩对原有的京剧风格进行了较大改进,逐渐成为京剧“汉派”的传人,成为“新谭派”代表人物,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余派”艺术。他也与马连良、高庆奎并称为京剧第三代的“老生三杰”,在当时京剧界与杨小楼、梅兰芳鼎足而三,并称为“三大贤”,代表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生、武生、旦角的最高水平。

1928年以后,因体弱多病,余叔岩不再进行商业演出。

余叔岩演唱的剧目,有很多都成为经典,是后学者学习的典范,如《搜孤救孤》《琼林宴》《盗宗卷》《八大锤》《镇谭州》《卖马当锏》《打渔杀家》等,三国戏有《捉放宿店》《定军山》《连营寨》《战宛城》《击鼓骂曹》《阳平关》《空城计》《失街亭》《斩马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