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诸葛亮戏

第五节 诸葛亮戏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随叔父到荆州,后隐居襄阳古隆中(一说隐居于南阳卧龙岗),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诸葛亮为刘备谋划了联吴抗曹、跨有荆益、恢复中原的长远计策。在赤壁之战、占领益州的重要战役中,诸葛亮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为丞相,先后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在北伐中原中,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后主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称其为武侯。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尤其在谋略方面,诸葛亮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的最重要代表人物,并衍生出了大量的神奇的故事,在民间广受尊崇,如借东风、八卦阵、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计、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

戏曲舞台上的诸葛亮,主要以智慧、忠诚的形象出现。在三国人物中,诸葛亮的剧目远多于关羽、刘备、曹操等,可以看出,诸葛亮所受到观众欢迎的程度。

诸葛亮最突出的特点是智慧。在诸葛亮的身上,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智慧,他用智慧换来了刘备的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用智慧借来了十万支箭(《草船借箭》),用智慧赢得了孟获的诚心归附(《七擒孟获》),用智慧气死了对手周瑜(《三气周瑜》),用空城计骗走了司马懿(《空城计》)等。由于大量的智慧集中体现在诸葛亮身上,所以,诸葛亮成了智慧的化身,成了千百年来人们极力崇拜的人物。

忠诚也是诸葛亮身上的优秀品质。被刘备慧眼识珠发现以后,诸葛亮就对刘备竭忠尽智,尤其是刘备死后,诸葛亮对后主刘禅同样尽心尽力,为蜀汉大业的复兴鞠躬尽瘁。

舞台上的诸葛亮戏内容丰富,有不少剧目成为历史上经久不衰的经典。

元杂剧《卧龙岗》(王晔撰,存目)。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现代京剧《一请诸葛》(佚名撰)。

明传奇《草庐记》(无名氏撰,残本)。

明传奇《草庐记》(无名氏撰)。

明杂剧《茅庐》(无名氏撰,存目)。

当代京剧《初出茅庐》(马少波、范钧宏、吕瑞明改编)。

清花部《三顾茅庐》(无名氏撰)。

晚清京剧《三顾茅庐》(卢胜奎撰)。

现代京剧《三顾茅庐》(佚名撰)。

山西地方剧《三请》(佚名撰)。

清花部《博望坡》(无名氏撰)。演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故事。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无名氏撰)。

襄阳“三顾茅庐”雕塑

现代京剧《火烧博望坡》(王鸿寿撰)。

元杂剧《诸葛亮挂印气张飞》(无名氏撰,今存残曲),简名《气张飞》。剧本今仅存《张飞走范阳》《张飞待罪》二折曲文。前者写刘备重用诸葛亮,张飞不服气,便远走范阳,要重操旧业。路上想起了兄弟结义之情,顿生悲慨。后者写张飞与诸葛亮争夺帅印,追赶夏侯惇残部,张飞中计,曹军逃脱,张飞请罪。

现代京剧《三求计》(佚名撰)。刘备驻守新野,刘表邀请刘备议事,诸葛亮一同前往。刘琦为避蔡氏谋害,三次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告之避祸江东。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晚清京剧《舌战群儒》(卢胜奎撰)。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现代京剧《舌战群儒》(佚名撰)。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晚清京剧《激权激瑜》(卢胜奎撰)。曹操率军八十三万,威胁东吴。吴君臣关于降战意见不一,孙权难下决断。鲁肃邀请诸葛亮面见孙权,诸葛亮力主抗曹。先后用言语激孙权、周瑜,孙权最终下决心抗曹。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孔明用计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现代京剧《群英会》(佚名撰)。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

晚清京剧《群英会》(卢胜奎撰)。

清花部《群英会》(无名氏撰)。

元杂剧《七星坛诸葛祭风》(王仲文撰,存目)。

晚清京剧《祭风台》(无名氏撰)。

赤壁三国古战场

晚清京剧《火烧战船》(卢胜奎撰),又名《草船借箭》《借东风》《打黄盖》《苦肉计》,豫剧剧目。诸葛亮过江至东吴,与周瑜同谋破曹之事。周用苦肉计使黄盖诈降曹操,被诸葛识破。周瑜嫉才欲杀诸葛亮,二人立军令状,三天内孔明造十万支箭。孔明扎草人于战船之上,乘夜雾假意攻曹,得曹营射来之箭十万有余。庞统献连环计,骗曹操将战船联锁起来。因欲火攻,时无东风,周郎急病。诸葛亮自言能祭东风。周瑜在南屏山筑起祭风台,暗命徐盛俟东风一起先杀诸葛亮。岂知诸葛亮在过江之前已早有准备。河南省戏剧研究所存有抄本。京剧、川剧、滇剧、湘剧、徽剧、汉剧、越调、秦腔、大弦戏、怀调、河北梆子、山东梆子、同州梆子均有此剧目。上党梆子有《苦肉计》。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至四十九回。

元杂剧《诸葛亮火烧战船》(无名氏撰,存目)。

清花部《祭风台》(无名氏撰)。

明传奇《借东风》(马佶人撰,存目)。

晚清京剧《借东风》(佚名撰)。

现代京剧《借东风》(佚名撰)。

元杂剧《两军师隔江斗智》(无名氏撰),又名《诸葛亮隔江斗智》。赤壁战后,吴蜀两家因争夺地盘反目成仇。孙权与周瑜商议,以孙权妹妹孙安许配刘备为诱饵,再在送亲时夺回荆州。此计如果不成,则让孙安刺杀刘备。但是,因为诸葛亮识破了奸计,孙安又对刘备产生了好感,孙权的计策失败了。事见《三国志平话》有关情节和《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但内容多有不同。

清花部《取南郡》(无名氏撰)。周瑜进攻南郡,曹操设计引诱周瑜入城。周瑜中箭,诈称伤重而死引诱曹仁劫寨。曹仁中计大败而逃。周瑜攻占南郡,而诸葛亮率先已派赵云占领南郡,周瑜气愤呕血。事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川剧有《取三郡》,秦腔有《取四郡》,汉剧、徽剧、滇剧都有此剧目。

现代京剧《取南郡》(佚名撰)。

晚清京剧《取南郡》(无名氏撰)。

赤壁三国古战场拜风台

晚清京剧《取南郡》(卢胜奎撰),该剧又名《二气周瑜》,按《三国演义》故事,诸葛亮“三气周瑜”,其一为取南郡,其二为孙夫人回荆州,其三为周瑜假取西川。与此剧别名不同。

现代京剧《讨荆州》(佚名撰),又名《智气周瑜》。诸葛亮施计气周瑜事。本事不见史传,《三国演义》第五十六、五十七回有相关情节。

晚清昆曲《三气》(无名氏撰)。

清花部《柴桑记》(无名氏撰),乱弹,又名《柴桑口》《诸葛亮吊孝》。周瑜心胸狭窄,被诸葛亮气得吐血而死。诸葛亮只身前去柴桑口吊唁,其真诚让吴营诸将甚是感动。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孝”。

晚清京剧《柴桑口》(无名氏撰)。

晚清昆曲《入吴吊丧》(无名氏撰)。

当代越调《诸葛亮吊孝》(闵彬、张乡朴整理)。

山西地方剧《诸葛亮吊孝》(佚名撰)。

现代京剧《柴桑口》(佚名撰)。

现代京剧《荆襄府》(佚名撰)。关羽、张飞让赵云去江夏请孔明赴宴,孔明占卜得知庞统已亡于落凤坡,张飞、关羽哀伤。孔明与张飞分别从水路、旱路入川,留关羽镇守荆州。本事出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三国志·蜀书》中《诸葛亮传》《张飞传》均载有相关情节。

山西地方剧《金雁桥》(佚名撰),又名《捉张任》。刘备进兵西川,派关平赴荆州调诸葛亮入川,相约会于雒城。诸葛亮到达雒城,于金雁桥设伏,擒获守将张任,得到雒城。豫剧、京剧、川剧、秦腔、徽剧、汉剧、河北梆子、同州梆子均有此剧目。故事略见《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孔明定计捉张任”。

赤壁三国古战场

明杂剧《诸葛平蜀》(丘汝成撰,残本)。

晚清京剧《阳平关》(无名氏撰),又名《子龙护忠》《收王平》。黄忠斩杀夏侯渊,占领定军山后,曹操亲率大军报仇,命令徐晃为先锋,王平为副。诸葛亮派遣黄忠、赵云抵御曹军。双方交战,曹操退兵阳平关。徐晃背水扎寨,不听王平苦劝。赵云追至汉水,徐晃大败,反责王平不予救援,还将王平逐出。王平愤怒至极,投奔刘备。事见《三国演义》第七十回、七十一回。

现代京剧《阳平关》(佚名撰)。

元杂剧《阳平关五马破曹》(无名氏撰)。

元杂剧《诸葛亮石伏陆逊》(无名氏撰,存目)。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

清传奇《八阵图》(无名氏撰,存目)。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

清花部《安五路》(无名氏撰)。曹丕与东吴、南蛮、辽东等连结,发动五路大军进攻蜀中。诸葛亮巧与东吴讲和,又分别平定其余各路大军。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现代京剧《安居平五路》(佚名撰)。

清花部《英雄志》(无名氏撰)。亦为诸葛亮安居平五路故事。

清传奇《平蛮图》(无名氏撰)。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兴师,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清传奇《平蛮图》(无名氏撰)。

宋元戏文《泸江祭》(无名氏撰,残曲)。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八回“渡泸水再缚番王,识诈降三擒孟获”。

清杂剧《祭泸江》(无名氏撰)。

亳州大关帝庙三国题材木雕

清杂剧《诸葛亮夜祭泸江》(杨潮观撰)。

明传奇《七胜记》(无名氏撰),又名《武侯七胜记》。全剧三十六出,题目作《邓伯苗奉诏出使,孙仲谋设鼎陈兵;秦学士谭天论地,汉武侯七纵七擒》。刘禅继位,诸葛亮派遣邓芝使吴,要恢复蜀吴联盟。孙权欲威慑邓芝,邓芝毫无惧色。孙权深为佩服,便派遣张温入蜀答礼。张温回吴,诸葛亮设宴饯行。为平定南方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七擒孟获,取得胜利。事略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至九十一回“征南寇丞相大兴师,抗天兵蛮王初受执”“驱巨善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等。

现代京剧《七擒孟获》(佚名撰)。

山西地方剧《七擒孟获》(佚名撰)。

当代京剧《泸水彝山》(吴江、吕慧军、高牧坤编剧),诸葛亮率师南征故事。

明传奇《兴刘记》(无名氏撰,残本),今仅存残出《武侯平蛮》。诸葛亮率领大军向南征讨蛮夷,朝中文武百官为其饯行,并献计献策,马谡云“攻心为上”,秦宓谏言“先仁义而后威武”。

山西地方剧《烧藤甲》(佚名撰)。诸葛亮南征平蛮故事,事见《三国演义》第九十回。

清花部《天水关》(无名氏撰),又名《初出祁山》《取三郡》。诸葛亮南讨归来后,开始北征,为蜀汉鞠躬尽瘁。诸葛亮率兵讨伐祁山,到达天水关,守将马遵与姜维里应外合,大败赵云。诸葛亮深为赏识姜维的能力,得知姜维奉母至孝,便派人到冀城将其老母迎接过来。姜维率兵救母,诸葛亮命人假扮姜维,骗马遵云姜维已降,待姜维回天水,马遵以为姜维使诈,乱箭射之。姜维无奈退出,被诸葛亮收降。事见《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

晚清昆曲《天水关》(无名氏撰)。

现代京剧《天水关》(佚名撰)。

晚清京剧《天水关》(无名氏撰)。

山西地方剧《天水关》(佚名撰)。

当代越调《收姜维》(李苏改编)。

现代京剧《骂王朗》(佚名撰)。诸葛亮伐魏,占领天水、安定、南郡三城,魏主曹叡命曹真为大都督,郭淮为副都督,王朗为军师,带兵二十万迎敌。王朗时任司徒,年七十六,本以为辩才无碍,欲说服诸葛亮,但事与愿违,反而被诸葛亮反驳得无言以对,顿时气积于胸,羞愤而死。事见《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

现代京剧《胭粉计》(佚名撰)。

晚清京剧《骂王朗》(汪笑侬撰)。

清花部《骂王朗》(无名氏撰)。

清花部《雍凉关》(无名氏撰)。司马懿镇守雍、凉等关口,以防备诸葛亮攻袭。马谡为诸葛亮献反间计,散布流言说司马懿要谋反,魏主曹叡心生疑惑,削夺了司马懿的兵权。

现代京剧《雍凉关》(佚名撰)。

晚清京剧《失街亭》(无名氏撰)。诸葛亮兵出祁山,得知司马懿领兵来犯,料其必走街亭。马谡主动请缨据守街亭要道,诸葛亮与其立下军令状,并派王平为其副将。马谡自谓熟读兵书,乃于山顶扎营。王平力谏,马谡不听。司马懿迅速出兵,断绝马谡汲水之路,蜀兵大乱,马谡军大败而回,街亭失守。事见《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现代京剧《失街亭》(佚名撰)。

山西地方剧《失街亭》(佚名撰)。

晚清京剧《空城计》(无名氏撰)。又名《抚琴退兵》。马谡失街亭后,司马懿来犯西城。诸葛亮身边没有一兵一卒,只好冒险施以空城之计,大开城门,自己则坐在城楼抚琴。多疑的司马懿怀疑有诈,领兵而去。事见《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武侯弹琴退仲达”。

现代京剧《空城计》(佚名撰)。

亳州大关帝庙三国题材木雕

山西地方剧《空城计》(佚名撰)。

晚清京剧《斩马谡》(无名氏撰)。该剧常与《失街亭》《空城计》连演,称为“失空斩”。马谡兵败,街亭失守,诸葛亮依法问斩。事见《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

现代京剧《斩马谡》(佚名撰)。

山西地方剧《斩马谡》(佚名撰)。

现代京剧《割麦装神》(贾洪林撰)。诸葛亮兵出祁山,与司马懿对峙。蜀军缺粮,欲抢夺麦田,而司马懿早有防备。诸葛亮命兵将扮作天兵天将,司马懿中计。事见《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一回“出陇上诸葛妆神”。

晚清京剧《战北原》(无名氏撰)。诸葛亮与司马懿战于北原,司马懿派郑文诈降,被诸葛亮识破,反施计于司马懿,司马懿中计大败。事见《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清花部《战北原》(无名氏撰)。

现代京剧《战北原》(佚名撰)。

山西地方剧《取北原》(佚名撰)。

清花部《六出祁山》(无名氏撰)。

清花部《出祁山》(无名氏撰)。

清花部《葫芦峪》(无名氏撰)。

山西地方剧《葫芦峪》(佚名撰)。

现代京剧《凤鸣关》(佚名撰)。

山西地方剧《孔明点将》(佚名撰)。

当代川剧《夕照祁山》(魏明伦撰)。

晚清京剧《七星灯》(无名氏撰),又名《孔明求寿》。诸葛亮六出祁山,耗尽心血,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对诸位将领嘱托后事。姜维用祈寿之法,诸葛亮设七星灯禳灾祈福。司马懿夜观天象,知晓诸葛亮病危,派夏侯霸前往窥探。魏延误以为魏军要劫寨,匆忙中将本命灯踏灭。诸葛亮慨叹生死有命,不久死于军中。司马懿闻知诸葛亮病亡,蜀军撤退,便派兵追击。姜维用诸葛亮木偶雕像吓退司马懿,蜀军顺利回师。事见《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五丈原诸葛禳星”。

清花部《七星灯》(无名氏撰)。

现代京剧《七星灯》(佚名撰)。

山西地方剧《五丈原》(佚名撰)。

元杂剧《诸葛亮秋风五丈原》(王仲文撰,今存残曲)。

有关诸葛亮生前的故事,可谓内容丰富,但是,在戏曲舞台上,诸葛亮俨然成为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之神,因此,关于其死后的故事,也被戏曲舞台大量演绎。尤其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结局,常使后人唏嘘再三,这样就有不少剧作家根据历史故事,代诸葛亮完成夙愿,实现生前理想。

清花部《定中原》(无名氏撰),正名作《诸葛亮祚绵东汉》。写诸葛亮灭掉吴、魏,实现统一天下的夙愿。该剧属于典型的“翻案补恨”之作,也就是把诸葛亮生前未完成的大业代为完成,以遂后世诸葛亮敬仰者之心愿。

清杂剧《丞相亮祚绵东汉》(周乐清撰)。

清传奇《南阳乐》(夏纶撰)。写诸葛亮攻打祁山,病重禳星,玉帝让华佗暗助灵丹,诸葛亮康复。之后,诸葛亮与后主刘禅、北地王刘谌谋划并实施灭魏、灭吴行动,最终天下一统,孔明归隐南阳,后主刘禅将帝位禅让给北地王刘谌。此剧亦为典型的“翻案补恨”剧,内容上满足了大量观众同情诸葛亮的心理,所以具有一定影响。吴梅《顾曲尘谈》说:《南阳乐》“为愚贱立一为人之则,藉此劝感世人,其宗旨正大,……以诸葛亮扫平吴、魏,刘禅传位北地王,一统中原,其言极诡诞可喜。”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愚以为其事固未为不快,然苟以此类事为快,而定剧之价值,究为儿童之见耳。”清李调元《雨村曲话》说:“《南阳乐》作诸葛武侯禳星获生,灭魏、吴以成一统,意本之《翻精忠》,以平人心;词更慷慨激昂,可歌可颂。”清梁廷楠《曲话》说:“《南阳乐》一种,合三分为一统,尤称快笔。虽无中生有,一时游戏之言,而按之直道之公,有心人未有不拊掌呼快者。”剧作纯为满足世人为诸葛亮“翻案”之心,称之为“戏作”未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