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重要的三国戏曲
明代的三国戏分为杂剧和传奇,据《古典戏曲存目汇考》、陈翔华《明清三国故事戏考略》[2]等资料记载,这些曲目主要有:
1.明代杂剧三国戏
明代杂剧三国戏共三十九种,今存剧本十六种、存目二十二种、残折一种。
(1)今存剧本十六种
朱有燉《关云长义勇辞金》,徐渭《狂鼓吏渔阳三弄》,陈与郊《文姬入塞》,汪道昆《陈思王洛水生悲》,来集之《阮步兵邻庙啼红》[3],郑瑜《鹦鹉洲》,无名氏《庆冬至共享太平宴》《诸葛论功》《娶小乔》《石榴园》《陈仓道》《怒斩关平》《桃园结义》《单刀劈四寇》《大破蚩尤》《掠四郡》。
朱有燉《关云长义勇辞金》,简称《义勇辞金》,是明杂剧中最为出色的代表。演关羽斩杀袁绍大将颜良后辞别曹操、投奔刘备的故事,重点表现关羽大义凛然、志气非凡的英雄形象,明代祁彪佳《远山堂剧品》将该剧列为“雅品”,云其富有感染力,关羽、曹操的形象都表现得很成功:“不但关公之义勇,千古如见,即阿瞒笼络英雄之伎俩,亦现之当场矣。每恨关公未有佳传,得此大畅。”[4]故事依据陈寿《三国志·关羽传》、宋元话本《三国志平话》和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等改编而成。需要说明的是,元代无名氏的《关云长千里独行》是旦本戏,而明杂剧《义勇辞金》是末本戏,剧中故事也不完全相同。
皮黄剧有《挂印封金》。
徐渭《狂鼓史渔阳三弄》简称《狂鼓史》或《渔阳三弄》,是徐渭《四声猿》中的一折短剧,创作于万历初年,该剧被认为是历来三国戏中的佳作,作品以《后汉书·祢衡传》为故事蓝本,借汉末名士祢衡击鼓骂曹的故事映射政治。祢衡死后,在阴司期满,奉玉帝召唤上天,升为修文郎。掌管案宗的判官命令手下将曹操的鬼魂招到阎罗殿上,仍做丞相,要祢衡再演一遍当年的击鼓骂曹,以弥补当年未睹之憾。祢衡再次裸体击鼓,斥责曹操专权跋扈,堵塞贤路,揭露了权贵者的残忍奸诈、虚伪狠毒。在阴司,曹操辩称自己也曾经下达求贤令,还让还了三州,祢衡听后更加生气,骂道:
【寄生草】你狠求贤为自家,让三州值什么!大缸中去几粒芝麻罢,馋猫哭一会慈悲诈,饥鹰饶半截肝肠挂,凶屠放片刻猪羊假。你如今还要哄谁人?就还魂改不过精油滑。[5]
骂完后,曹操仍被收监,祢衡奉召上天赴任。剧中的曹操暗指张居正,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社会“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的愤慨之情,在明代特有的政治环境中委婉抒发心中积郁。因其艺术成就高,成为明代杂剧中少数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因剧作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被后人称为是让“奸雄裂胆”的好戏。[6]
该剧演出后大受欢迎,历代连演不辍。甚至有人据此仿制新作:“先是同师者有学《渔阳三挝》,为称正平骂阿瞒……桐仙乃竭一夜之力,篝灯按谱,摹仿为岳飞骂秦桧剧,命名曰《快人心》。”[7]可见其影响。
《击鼓骂曹》中的祢衡
陈与郊《文姬入塞》:蔡琰字文姬,汉末蔡邕的女儿,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蔡文姬一生坎坷,先后嫁给卫仲道、南匈奴左贤王刘豹、董祀。封建才女加上不幸人生,蔡琰的遭遇深受后人同情,成为历代文学故事的重要题材。作品主要表现蔡文姬被曹操赎回、离开匈奴回国时与儿子分手时的复杂情感,既充满着对祖国的眷恋,又不忍心与儿子离别。作品极其感人,祁彪佳《远山堂剧品》将其列入“雅品”[8]。该剧主要依据范晔《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传》改编。需要注意的是,该剧对曹操的评价较高,剧中蔡文姬回来时,迎接她的小黄门说:“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绝代儒宗,夫子是名公爱子,不忍埋没这白草黄云之外。”肯定了曹操赎回蔡文姬的重要意义。
汪道昆《陈思王洛水生悲》:简称《洛水悲》,又名《洛神记》,演绎曹植在洛水遭遇甄后亡魂的故事。该剧主要依据曹植《洛神赋》改编而成。因其影响巨大,历代都有类似题材的戏曲出现,如宋、元时期的戏文《甄皇后》、清代黄燮清的杂剧《凌波影》、皮黄剧《洛神》等。当代也有不少剧种演出。
上海越剧院一团演出的越剧《洛水悲》剧照
无名氏《庆冬至共享太平宴》:简称《太平宴》,题目作“感功臣劳苦定西川”。内容演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冬至时节在西川设太平宴大宴功臣。关羽也应邀入川赴宴,但遭到周瑜拦截。该剧故事多为杜撰,周瑜于建安十五年去世,早于刘备入川的建安十九年,更早于称汉中王的建安二十四年。无论历史记载还是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关羽都没有入川之事。王季烈谓:“此种教坊脚本,盖亦内廷供奉之作。然在伶工笔墨中,亦为下乘文字。”[9]可见其艺术成就不高。
郑瑜《鹦鹉洲》:叙述祢衡死后魂游鹦鹉洲,与鹦鹉诉说生平事。祢衡下场时说:“不是我祢正平公心远识,谁肯与曹丞相辨冤反辟;只许你骂扬子云剧秦美新,何不也去与王巨君称功颂德。”此剧被认为是为曹操翻案的作品,陈翔华《三国故事剧考略》说:“演祢衡身后魂游鹦鹉洲,通过答鹦鹉问,来为曹操辨冤翻案。”吴亮《给曹操翻案的第一人是谁——红学与曹学中的一个小问题》认为郑瑜的《鹦鹉洲》是为曹操翻案的第一部作品,“作者借祢衡之口,澄清历史事实,提及曹操赎回文姬,让她归配董祀等事,高度赞扬曹操所建立的功业。”该剧故事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五“祢衡裸体骂曹操”。
(2)今存残折一种
丘汝成《诸葛平蜀》。
(3)今存剧目二十二种
诸葛味水《女豪杰》,凌濛初《祢正平》,蒋安然《胡笳十八拍》,凌星卿《关岳交代》,邓云霄《竹林小纪》,张国筹《茅庐》[10],无名氏《破黄巾》《董卓戏貂蝉》《斩貂蝉》《刘玄德私出东吴国》《诸葛亮赤壁鏖兵》《诸葛亮火烧战船》《张翼德力扶雷安天》《范强帐下斩张飞》《气伏张飞》《马孟起奋勇大报仇》《赵子龙大闹塔泥镇》《黄鹤楼》《碧莲会》《铜雀春深》《志登仙左慈飞杯》《竹林胜集》。
诸葛味水《女豪杰》:演貂蝉修道成仙故事。《远山堂剧品》,将其列入“能品”。《远山堂剧品》云为南北曲四折,并云“诸葛君以俗演《斩貂蝉》近诞,故以此女修道登仙。而与蔡中郎妻、牛太师女相会,是认煞《琵琶》,所谓弄假成真矣。”
凌星卿《关岳交代》:演关羽转世为岳飞故事。《远山堂剧品》称其为南北曲四折,说:“关壮缪、岳武穆生平大略相似,但谓其一为天尊,一为天将,交代如人间常仪,则见属俚稚。惟勘桧、卨一案,或可步《昙花》后尘。”
无名氏《黄鹤楼》:是影响较大的一部三国戏曲,演的是周瑜在黄鹤楼设宴欲害刘备,诸葛亮设计摆脱。内容不见于史书及《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依据《三国志平话》中的《玄德黄鹤楼私遁》改编而成,元杂剧有朱凯《刘玄德醉走黄鹤楼》,亦当为作者所本。
另有朱权《豫章三害》[11]:当为演周处故事。
无名氏《破黄巾》:当为演刘、关、张击破黄巾军故事。《三国志平话》有刘关张破黄巾事,《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一有《刘玄德斩寇立功》。
无名氏《董卓戏貂蝉》:演貂蝉故事。貂蝉故事在三国故事中甚多,《三国志平话》卷上,《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二均有。宋元戏文有《貂蝉女》,元无名氏有杂剧《锦云堂美女连环计》,前述明王济有传奇《连环记》,诸葛味水有杂剧《女豪杰》等。
邓云霄《竹林小纪》:演嵇康故事。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云,此剧“以嵇叔夜挟妓登仙,亦未尽竹林诸贤之趣”。
无名氏《竹林胜集》:当为演竹林七贤相聚故事。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云:“如此雅集,而腐烂板实,岂不令竹林诸公笑人。”
无名氏《铜雀春深》:当为演铜雀台故事,具体剧情不详。祁彪佳《远山堂剧品》称“二乔数语,殊无情致,遂使雀台之春,寂寞千载”。
无名氏《碧莲会》:祁彪佳《远山堂剧品》未录,但其《远山堂曲品》谓传奇《草庐记》“内《黄鹤楼》二折,本之《碧莲会》剧”,又谓《试剑记》“内一折,全抄《碧莲会》剧”,能够对其他戏曲产生影响,可见此剧成就不低。此剧剧情故事不详,当与元杂剧《刘备醉走黄鹤楼》故事相近。元杂剧《刘备醉走黄鹤楼》演周瑜在黄鹤楼设宴陷害刘备的故事,“碧莲会”为宴会名称。在其第一折中周瑜上场时说:“某设一计:俺这江东有一楼,名曰黄鹤楼,设一会,乃是碧莲会。我修一封书……请刘玄德过江赴会……酒酣之际,要刘备顺情归吾,意有不从,击金钟为号,伏兵尽举,擒住刘备,困于江东,不放回赤壁连城,方称某平生之愿。”另,明传奇《草庐记》第四十五折也称黄鹤楼上宴会为“壁联会”。“壁联”与“碧莲”用词虽然不同,但是应当指的是一件事。
明刊本《连环计传奇》
2.明代传奇三国戏
明传奇三国戏共四十种,今存剧本八种、残曲十三种、存目十九种。
(1)今存剧本八种
王济《连环记》,邹玉卿《青虹啸》,无名氏《古城记》《草庐记》《七胜记》《东吴记》《三国志大全》《锦囊记》。
王济《连环记》:王济(伯禹)是浙江乌程人,《连环记》是明传奇中比较优秀的三国戏。此剧是作者改编元曲《连环计》而来,《曲海总目提要》卷四云:“以元人《连环计》为蓝本而粉饰之,情迹关目,互相转换,此更与正史合者居多。元剧以一貂蝉两用之,故曰《连环计》。此剧王允以玉连环与貂蝉,授之密策,故曰《连环计》也。”作品以三国时期极具吸引力的吕布、貂蝉英雄美人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吕布、貂蝉的悲欢离合。王允赐给貂蝉玉连环,答应将貂蝉送给吕布,又送给董卓,故意制造吕布与董卓之间的矛盾,董卓被杀后,貂蝉许配吕布。该剧后来由昆山腔演出,影响巨大,其中《起布》《议剑》《问探》《拜月》《小宴》《大宴》《梳妆》《掷戟》等出,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剧目,至今仍活跃在昆曲舞台上。吕天成《曲品》评论说,剧作“词多佳句,事亦可喜。……颇知炼局之法,半寂半喧,更通琢句之方,或庄或逸”。
京剧《逍遥津》剧照
邹玉卿《青虹啸》:又名《青虹啸传奇》,一名《檐头水》,两卷共三十出,作者为明末邹玉卿。[12]主要描写曹操诛杀董承、董承儿子董圆为父报仇之事。董承、伏皇后被杀后,董圆投靠司马懿,改名司马师,其妻伏氏,救出太子。等到太子长大,伏氏嘱咐他手持青虹剑前去寻找董圆,最终,借助司马氏力量,诛杀曹芳,恢复帝位。该剧内容主要依据《三国演义》,又加上作者的大量增饰,反映了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宣扬的主要是封建忠孝节义思想。剧中的主要人物曹操,是一个篡夺朝政、祸乱朝纲、恃强凌弱的奸佞形象。该剧塑造的曹操形象影响较大,清初石子斐据此改编成昆曲《龙凤衫》,后又有京剧《逍遥津》,讲的都是同一故事。
无名氏《古城记》:共二十九出,演刘、关、张自徐州失散以后,关羽在许都得知刘备消息,义勇辞金,过关斩将,到达古城三兄弟再聚首。内容大体依托《三国演义》。
无名氏《草庐记》:《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本据富春堂刊本影印。题为《刘玄德三顾草庐记》,共五十四出,主要依据《三国志通俗演义》改编。祁彪佳《曲品》认为,该剧“以卧龙三顾始,以西川称帝终,与《桃园》一记,首尾可续,似出一人之手”。此剧较为粗劣,《曲海总目提要》卷三十四《草庐记》评云“作者亦未深考正史,而笔亦尘杂。大抵词家略通文墨者,熟得数十种曲本,便拈笔为之”。后世有《三顾茅庐》《博望坡》《火烧新野》等与此剧相类。
无名氏《锦囊记》:一名《东吴记》。故事演赵云奉诸葛亮之计护卫刘备到东吴招亲,内容依据《三国志通俗演义》“三气周瑜”。《曲海总目提要》卷四十四谓“全本关目在亮与云,而尤以云为主。插入当阳长坂事,为云前后两大勋绩”,又云“未知何人所作,以诸葛亮用锦囊三策,授之赵云,故以为名”。此剧内容与后世《甘露寺》相近。故事见《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一《锦囊计赵云救主》等。元代有杂剧《隔江斗智》、明有传奇《试剑记》等剧情相近作品。
无名氏《七胜记》:原题《武侯七胜记》。全剧共三十六出。题目为“邓伯苗奉诏出使,孙仲谋设鼎陈兵;秦学士谭天论地,汉武侯七纵七擒”。剧情演诸葛亮安居退曹王五路兵马及七纵七擒之事。《曲海总目提要》卷三十四云:“作者但取其情节可观,亦不暇订其真伪也。”
(2)今存残曲十四种
无名氏《桃园记》(今存四出:《关斩貂蝉》《午夜秉烛》《独行千里》《古城聚会》)、沈璟《十孝记·徐庶见母》(一出)、沈璟《十孝记·王祥卧冰》(一出)、《古城记》《连环记》无名氏《青梅记》(一出)、《赤壁记》《单刀记》(一出,全据《三国演义》,宣扬孝义,纯为说教)、《三国记》《四郡记》《关云长训子》《鲁肃请计乔公》、《五关记》(一出)、《兴刘记》(一出)。
(3)今存剧目十九种
马佶人《借东风》,金成初《荆州记》,长啸山人《试剑记》,许自昌《报主记》,王异《保主记》,穆成章《双星记》,黄粹吾《胡笳记》,彭南溟《玉佩记》,汪宗臣《续缘记》,刘蓝生《双忠孝》,孟称舜《二桥记》,无名氏《猇亭记》《射鹿记》《试剑记》《四郡记》《赤壁记》,陈罴斋《风云记》,黄伯羽《蛟虎记》,潘□□《跃剑记》。
马佶人《借东风》:演诸葛亮借东风故事,元杂剧有王仲文《七星坛诸葛祭风》,《三国志通俗演义》第四十九回有“七星坛诸葛祭风”,当为所本。
许自昌《报主记》、王异《保主记》都为演赵云故事的戏。
穆成章《双星记》:演关羽、杜预故事。《曲品》云:“以杜预为牛星降生,已涉悠谬,且为预之生也,关公欲生之以魏灭吴。岂知玉垒锦江,先残破于钟、邓乎?内全钞《渔阳三弄》一出,尤属无谓。”
黄粹吾《胡笳记》:演蔡琰故事。《远山堂曲品》评价说:“《琵琶》之妙,在不拾中郎(蔡邕)一事,能于空处现神情。此记以蔡琰结局,遂称《续琵琶记》。”
彭南溟《玉佩记》:演徐庶成仙故事。《远山堂曲品》录:“彭将军序云:‘万历三年,有仙人自称徐庶乞封号,上封为散诞神仙。’故此记以飞升终元直。然其事多属妄传,不若《十孝记》载元直仍佐先主,曹瞒被擒,大快人意。”本事不见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当为杜撰。
刘蓝生《双忠孝》:演关羽子关兴、张飞子张苞跟随刘备讨伐东吴,为父报仇故事,故称“双忠孝”。
《试剑记》:《远山堂曲品》载有同名二种,作者分别为长啸山人、无名氏,内容一为赵云作生者,“仅能铺叙已耳”,另一为以刘先主为生者,“杂取诸境”,“不若赵云作生之《试剑》,犹得附于简洁。内一折,全抄《碧莲会》剧”。《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一《刘玄德娶孙夫人》,叙述刘备与东吴联姻,在甘露寺,刘备为了回荆州成就王霸之业,祷告时试剑砍石为两段,孙权也为了再取荆州而砍开巨石。
无名氏《射鹿记》:演曹操许田射鹿等事。《远山堂曲品》载云:“曹操之杀董妃,令人愤,马超之败阿瞒,令人喜。”《曲海总目提要》卷四十四谓此剧“据《演义》曹操许田射鹿一段以作根柢”,中述董承、刘备、马腾等合谋图操未成,“演至马超归先主以结局。与正史离合参半,不可尽信,亦不为无本也”。故事见《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四、卷五等多处。
金成初《荆州记》:演关羽故事。
无名氏《猇亭记》: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十三云此剧“疑演三国蜀汉刘备伐吴事”。刘备伐吴事见《三国志》卷三十二所载,刘备章武二年伐吴,“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七有“刘先主猇亭大战”等情节。
孟称舜《二桥记》:演江东二乔故事。《三国志·周瑜传》:“时得桥公二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汪宗臣《续缘记》:当演曹植遇洛神事。
无名氏《四郡记》:《曲海总目提要》卷四十五云:“此记未知何人所作,与《古城记》皆以刘备、关羽为主。《古城》所演系刘、关前截,在徐、沛间事;《四郡》所演系刘、关后截,与孙氏争荆州事。刘、关起手,大略相仿。”该剧演刘备与孙权共破曹操后,用计得到了荆州,等到占领益州、达到了目的后,又命令关羽坚守荆州,并面对鲁肃争夺荆州的行动坚决予以回击,毫不相让。剧作故事情节主要依据《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明间无名氏有杂剧《走凤雏庞掠四郡》,本事与此剧不同。
无名氏《赤壁记》:《曲海总目提要》卷四十五谓:“剧中刘备自冀投荆,关张辅翼,诸葛入幕,结好孙权,种种情迹,已互见《锦囊》《古城》《草庐》《四郡》诸记中,即祭风烧船,亦俱互见《草庐记》。然‘赤壁’为此剧正面,所宜详载。”
另有演周处故事的《风云记》(陈罴斋撰)、《蛟虎记》(黄伯羽撰)、《跃剑记》(潘□□撰)。
3.明代弋阳腔三国戏
弋阳腔是长期流传于赣东北一带的南戏,产生于明初,南戏逐渐衰落以后,弋阳腔取而代之,流播于南北方各地,在明代影响甚巨,甚至足以与昆曲媲美。
(1)精彩的弋阳腔三国戏
弋阳腔中保留有整本的三国戏,如被收入《古本戏曲丛刊》(第二集)的《古城记》《草庐记》,傅惜华辑存有选曲的《桃园记》《射鹿记》《三国记》《七胜记》等。这些作品继承了戏曲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利用民间戏曲通俗、质直的风格,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组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能够反映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因此,相对来说,弋阳腔的三国戏比起以前的三国戏艺术成就更高,影响更大。其中的代表剧目为《草庐记》,该剧从刘备三顾茅庐开始,到刘备西川称帝结束,全剧长达四卷共五十四出,全面反映了三国时期最为精彩的故事,对后代的三国戏具有深远的影响。
(2)弋阳腔三国戏继承了民间“拥刘反曹”思想倾向,以蜀汉为正统
弋阳腔把蜀汉故事作为戏曲表演的重心,完整地演绎了舞台上的三国争雄。弋阳腔的剧目按照先后顺序,有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桃园记》,随着故事的发展,有《射鹿记》《古城记》《草庐记》《三国记》,一直演到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七胜记》,都是以蜀汉人物为中心。
(3)弋阳腔三国戏与元杂剧三国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最初的弋阳腔有十二种连台本戏,其中三国戏有演魏、蜀、吴三国故事的《三国传》,共有《结桃园》《献连环》《青梅会》《古城会》《三请贤》《收四郡》《走麦城》七本,演出时每天演一本,要连续七天演完,这些戏受元杂剧三国戏的影响很大,不少故事情节与元杂剧有渊源关系,如《结桃园》中的“斩熊虎”与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献连环》中的“张飞祭马”与元杂剧《张翼德单战吕布》,《白门楼》《斩貂蝉》与元人于伯渊的杂剧《白门斩吕布》和无名氏的《关大王月下斩貂蝉》,尤其是《收四郡》中的“单刀会”与关汉卿《单刀会》有很多关目相同、唱词相近。这些都说明了弋阳腔三国戏与元杂剧三国戏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
(4)弋阳腔三国戏也明显受到《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
明代印刷业的发达、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刻印小说蔚成风气,《三国演义》成书以后,深受大众欢迎,三国故事广为人知,戏曲表演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将大量三国故事搬上舞台。如《桃园记》“独行千里”一出中,关羽所唱的曲辞:
一自徐州失散了。因思刎颈交,我岂肯顿相抛——不得已暂归了曹操。见金帛何曾欣要,赐美女何曾欢乐。我呵,将颜良斩了,文丑灭了,呀!归刘氏,归刘氏,尽了咱一生忠孝。
关羽与刘备徐州失散,关羽归依曹营,拒绝曹操赐予的美女佳肴,尔后又斩颜良、诛文丑、归附刘备,一系列的故事明显是从《三国演义》敷衍出来。所以有学者说:“明代初叶以后,江西弋阳县的目连戏班在我国通俗文学的影响下,形成以连台本戏为特征的戏曲剧种……将长篇小说或民间流传的历史和灵怪故事搬上了舞台……这种连台本戏的出现,标志着江西弋阳腔的诞生。”[13]
就三国戏的发展来说,明代弋阳腔借鉴、吸收了此前的各种戏曲艺术如元杂剧、昆腔等的精华,继承了《三国演义》的故事、思想,汲取了民间各种艺术形式的营养,创造出了成就非凡的三国戏,为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的戏曲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