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间的三国故事

四、唐代民间的三国故事

与官方、主流思想不同的是,唐代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也很多,这些故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三国故事在不同社会层面的不同影响。

李商隐在其《骄儿诗》中说:“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26]意思是说,一些小孩子提到三国人物的时候,有的戏谑张飞的大胡子,有的嘲笑邓艾的口吃。这说明,至迟在李商隐生活的晚唐时期,大胡子张飞、口吃的邓艾等人物形象已经被大家所熟知。

张飞的大胡子,在《三国志》中未见记载,最早记载张飞胡子的就是李商隐的这两句诗。后来宋元话本《三国志平话》对张飞的这个形象进一步定型:“却说有一人,乃燕邦姓张名飞,字翼德,涿郡范阳人也;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九尺余,声若巨钟。”[27]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描写的“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28]的张飞形象,就是借用了《三国志平话》的描写。

邓艾口吃在《三国志·邓艾传》中有记载,邓艾“以口吃,不得作干佐。为稻田守丛草吏。”[29]当时司马昭还曾经给邓艾开玩笑:“《世说》曰: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戏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30]

唐代小孩子以张飞的胡子、邓艾口吃作为笑谈,足见张飞、邓艾形象已经家喻户晓。

因为张飞的勇猛、豪壮形象非常突出,所以至今民间还把莽撞、粗鲁之人比喻为“张飞”。根据任半塘《唐戏弄》[31]中的说法,隋唐时期民间就出现了张飞与邓艾的故事,李商隐所描述的小孩子对张飞、邓艾的看法已经在民间流传很久了。

此外,唐初道宣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唐开元时大觉的《四分律行事钞批》和晚唐景霄的《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都记述了忠贞智慧的孔明为刘备重用和“死诸葛怖生仲达”的传说故事。

刘知几《史通·采撰》在批评“讹言难信,传闻多失”时说:“至如曾参杀人,不疑盗嫂,翟义不死,诸葛犹存,此皆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傥无明白,其谁曰然。”[32]所谓“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即指三国故事在民间的广为流传。

【注释】

[1]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中华书局,2008。

[2]沈伯俊主编《三国演义大辞典》,中华书局,2007。

[3]曾白融主编《京剧剧目辞典》,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4]胡世厚主编《三国戏曲集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全书分为8卷,共12册,包括《元代卷》、《明代卷》、《清代杂剧传奇卷》(上下卷)、《清代花部卷》、《晚清昆曲京剧卷》、《现代京剧卷》(上中下卷)、《山西地方戏卷·当代卷》(上下卷)。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86页。

[6]汤球辑《汉晋春秋辑本》,商务印书馆,1937,第1页。

[7]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十五《三国志》。

[8]孙盛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东晋中期。

[9]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第3页。

[10][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99,第1509页。

[11]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识鉴》,中华书局,1983,第453页。

[1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惑溺》,中华书局,1983,第1074页。

[13]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惑溺》,中华书局,1983,第454页。

[14]该书又名《隋遗录》或《南部烟花录》,为宋代传奇小说,作者旧题为颜师古,实为伪托。一说为杜宝。

[15]李昉:《太平广记》卷二二六,中华书局,1961,第1736页。

[16]《太平御览》卷九十三《皇王部》魏太祖武皇帝条,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第816页。

[17][清]董诰等:《全唐文》卷十。

[18][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一《刘遐传》,中华书局,1974,第2130页。

[19][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88,第4172页。

[20]贯井正:《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生成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2。

[21][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第736页。

[2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第7614页。

[23][清]彭定求、杨中讷编,王全点校《全唐诗》,中华书局,1979,第8208页。

[24][清]彭定求、杨中讷编,王全点校《全唐诗》,中华书局,1979,第5574页。

[25][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463页。

[26][清]彭定求、杨中讷编,王全点校《全唐诗》,中华书局,1979,第6245页。

[27]《古本小说集成·三国志平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12页。

[28][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4页。

[29][晋]陈寿:《三国志》卷二十八《邓艾传》,中华书局,1959,第775页。

[30]卢弼:《三国志集解》引,中华书局,1982,第639页。

[31]任半塘:《唐戏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765页。

[32]姚松、朱恒夫:《史通全译》卷五《采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第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