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刘备戏
作为“仁德”皇帝,在“拥刘反曹”的历史大背景中,舞台上刘备的剧目非常多。这些剧目,在内容上,从刘备早年的故事一直到身死白帝,涵盖了刘备的一生。
从思想上来看,这些剧目主要赞颂了刘备作为君主无比仁德的一面,尤其是与曹操相对比,刘备就是封建时代“仁君”的典型代表。
在艺术形象上,刘备的性格首先表现为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历经波折却不屈不挠,刘备的一生,曾经投靠过陶谦、袁绍、曹操、刘表、刘璋等,每一次寄人篱下都要卑躬屈膝,但刘备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斗争意志,一旦有机会就会迅速振作,抓住时机,扭转不利局面。
其次,刘备爱才重士,胸怀宽广。因为出身低微,刘备很重视身边真心帮助自己的人,“桃园结义”之所以历久弥新,就是因为以刘备为首的三兄弟之间是“义”字当头,刘备把这种情谊看得极重,关羽死后,刘备不顾众多大臣劝阻,亲自带兵讨伐东吴,给关羽报仇,以至于最终死在白帝城,就充分说明了刘备看重兄弟情义。
再次,刘备聪敏睿智,善于随机应变。生活在三国乱世,如果没有对时局的独到判断,没有对复杂变幻的政治形势的洞察能力,没有对复杂环境的随机应变能力,就很难立于不败之地。刘备一直有求于人,善于观察是其突出能力,在曹操纵论天下英雄的时候,刘备敏锐地觉察出了曹操的用心,所以才惊慌之下把筷子掉于地上,但是他很快就挽回了局面,避免了曹操对他产生更多的疑心。
当然,刘备身上也有明显不足,如表现过于谦恭而显得虚伪,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所以民间有谚语云:“刘备摔孩子——刁买人心。”有时,眼泪是仁德的体现,但是刻意的表现就失去了真诚感,“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很好地说明了刘备形象上的另一面。
舞台上的刘备故事,涵盖了刘备的一生,内容丰富。
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无名氏撰),是一部重要的戏曲,后来的很多相同故事的剧种都受此影响。明传奇《桃园记》(无名氏撰,今存残本)、清传奇《桃园记》(云槎外史撰,存目)、现代京剧《桃园结义》(王鸿寿撰)都反映了这一故事。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也是著名的三国故事,舞台上,元杂剧有郑光祖撰《虎牢关三战吕布》和武汉臣撰《虎牢关三战吕布》(今存残曲),另有清花部《虎牢关》(无名氏撰)和山西地方剧《虎牢关》(王锦整理)。该故事表现的就是刘、关、张三位英雄大战吕布的勇猛和顽强。
元杂剧《破黄巾》(无名氏撰,存目)。
现代京剧《夺古城》(李洪春编撰)。历史上,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投奔袁绍而去。曹操与袁绍交战于白马,关羽率军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之后找到刘备,刘备率部与汝南地方武装骚扰曹操,被曹军打败,刘备向南投奔荆州刘表。刘表让刘备驻守在新野。现代京剧《夺古城》(李洪春编撰)就反映了刘备的这段故事:曹操在仓亭打败了袁绍,乘胜继续攻打古城,刘备率张飞、赵云出城迎战,未能取胜,刘备逃出古城,投奔荆州刘表而去。刘表让刘备屯兵新野。刘表妻兄蔡瑁掌握着荆襄兵权,窃听到刘备不同意刘表废长立幼,恐日后对自己不利,就借设宴谋害刘备。宴席上,刘备得知消息,急忙离席,挥鞭乘的卢马跳跃檀溪,蔡瑁追到,刘备责其蓄意相害,愤恨而去。跟随刘备的赵云杀败蔡瑁,却不知道刘备去向,只好暂回新野。本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一、三十四回。此剧系将《夺古城》《投刘表》《马跳檀溪》三折串联改编而成。而《夺古城》一折为诸剧所无。
元杂剧《摔袁祥》(无名氏撰,存目),《曲录》著录仅此简名,题目正名无考。
本事于史无据,出于元《三国志平话》卷上《张飞摔袁襄》一节:袁术之子袁襄要刘备让出徐州,张飞不从,发生争执,张飞抓住袁襄,将其摔死于石亭上。本剧改“袁襄”为“袁祥”。关汉卿《关张双赴西蜀梦》杂剧第二折诸葛亮回忆关羽、张飞业绩时有“石亭驿手摔袁襄”一句,可见本剧所演为元代流行故事。
晚清京剧《投刘表》(卢胜奎撰)、宋元戏文《刘先主跳檀溪》(无名氏撰,今存残曲)、山西地方剧《马跳檀溪》(佚名撰)、现代京剧《马跳檀溪》(佚名撰)都演绎了这段故事。
襄阳古隆中武侯祠诸葛亮像
清花部《荐诸葛》(无名氏撰)又名《徐庶走马荐诸葛》:刘备驻守在新野,徐庶为他推荐了诸葛亮,刘备非常高兴。徐庶因犯杀人罪,改名单福。初投刘表,旋归刘备为军师,屡败曹操。曹操用程昱谋,招徐母至许都,令作书召徐庶。徐母反辱骂曹操。程昱诱得徐母亲笔书,仿冒其字迹,伪作徐母招徐庶归曹操书。徐庶得书后,寝食不安,急辞刘备。刘备设宴饯送。徐庶回马举荐诸葛亮而去。
晚清京剧《荐诸葛》(无名氏撰)、现代京剧《荐诸葛》(佚名撰)所写都为同一内容。
金院本《襄阳会》(无名氏撰,存目)。
元杂剧《刘玄德独赴襄阳会》(高文秀撰),又名《刘先主襄阳会》《襄阳会》,演刘备投靠刘表,在新野樊城战败曹兵的故事。“《也是园书目》著录此剧正名。贾本《录鬼簿》著录简名:《襄阳会》。曹本《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今乐考证》《曲录》别作:《刘先主襄阳会》。孟本《录鬼簿》又作《刘先主会襄阳》。”今传有两个版本。[53]
晚清京剧《襄阳宴》(卢胜奎撰),一名《马跳檀溪》。刘备投靠荆州刘表,屯驻新野。一天,刘表设宴招待各郡州牧,委托刘备代为接待。刘表妻弟蔡瑁于暗中埋伏五百甲士,欲于宴会间杀害刘备。怎奈赵云保护刘备,严密提防。蔡瑁让人调开赵云,但是刘备已经知晓,于是刘备骑上的卢马逃跑,遇到檀溪,刘备默默祝祷说:“的卢的卢,今日妨吾。”的卢马一跃三丈,逃脱此难。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临江会》:周瑜心忌刘备,欲将其杀死,便设计骗其过江。关羽随行护卫,周瑜不敢轻举妄动,刘备得以安然返回。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川剧、徽剧、湘剧、汉剧、高腔、河北梆子有此剧目。关羽崇拜鼎盛时期,因尊关羽为神,而以张飞替代关羽护卫刘备,所以有“红演”“黑演”之说。
襄阳古隆中
清花部《汉阳院》(无名氏撰),又名《哭刘表》。刘备火烧新野、大败曹兵后,曹操率领几十万人马进攻刘备;刘备投奔荆州刘琮,但刘琮已准备投降曹操,闭门不接纳刘备。刘备无奈,只好带领大队百姓、家眷逃往江陵,其间,经过刘表墓,刘备极其伤感,通过哭祭表达出来了自己的志向。
晚清京剧《汉阳院》(卢胜奎撰)。
元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朱凯撰),简名《黄鹤楼》。此剧现存版本多个。[54]剧本取材于《三国志平话》中“玄德黄鹤楼私遁”。赤壁战后,周瑜在黄鹤楼设碧莲会,欲找机会擒获刘备,诸葛亮料事如神,命令赵云前往宴会,帮助刘备脱险。
《黄鹤楼》是描写刘备故事的重要剧作,元杂剧、明杂剧、清杂剧均有《黄鹤楼》(皆为无名氏撰,存目),反映的为同一事件,明杂剧有《碧莲会》(无名氏撰,存目)亦演此内容。
此外,尚有清花部、晚清京剧、现代京剧《黄鹤楼》(均为无名氏撰),还有山西地方剧《黄鹤楼》(员冠英口述)。
晚清京剧《水镜庄》(卢胜奎撰)。
元杂剧《刘玄德私出东吴国》(无名氏撰,存目)。
金院本《大刘备》(无名氏撰,存目)。
宋元戏文《刘备》(无名氏撰,残曲)。
明杂剧《庆冬至共享太平宴》(无名氏撰)。
山西地方剧《张松献地图》(佚名撰)。
现代京剧《张松骂曹》(佚名撰)。
清传奇《西川图》(无名氏撰)。
清花部《西川图》(无名氏撰)。
晚清京剧《献西川》(汪笑侬撰)。
现代京剧《献西川》(佚名撰)。
明传奇《猇亭记》(狄玄棐撰,存目)。《读书楼目录》中“乐府传奇”栏有此本。已佚。刘备率军攻吴,吴将陆逊在猇亭大败蜀军。按元《三国志平话》卷下叙刘备伐吴,甚为粗略,连“夷陵”“猇亭”等地名均未出现。《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七《刘先主猇亭大战》《陆逊定计破蜀兵》《先主夜走白帝城》等(毛本《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八十四回),则以史实为基础,经过增饰虚构,艺术地反映了猇亭之战(一般习称“夷陵之战”)的过程。此剧当本于《三国演义》。
明传奇《试剑记》(长啸山人撰,存目),《今乐考证》著录。《笠阁批评旧戏目》亦载《试剑记》一本,题长啸山人作,当即此本。已佚。写刘备到东吴招亲故事,本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一《刘玄德娶孙夫人》(毛本《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刘备前往东吴招亲,吴国太召刘备至甘露寺相亲。此后,刘备更衣出殿前,见庭中有一块石,乃拔从者佩剑,仰天祷告道:“若刘备能够回荆州,成王霸之业,剑挥石为两段;如死于此地,剑剁不开。”手起剑落,石头果被砍为两段。孙权见此,亦暗暗祷告曰:“如再取得荆州,兴旺东吴,石亦为两半。”一剑下去,石头果真也分为两半。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著录阙名《试剑记》有二本,一以刘备为生,一以赵云为生。两种之中,必有一种属此本。
明传奇《试剑记》(无名氏撰,存目)。
清花部《甘露寺》(无名氏撰)。
山西地方剧《龙凤配》(佚名撰),又名《甘露寺》。
现代京剧《龙凤呈祥》(佚名撰)。
现代京剧《破石兆》(佚名撰),赵云保护刘备到东吴招亲,一日到城外打围,刘备上山闲逛,遇到顽石挡路,祷告天地,破石为兆,以问吉凶。刘备以剑劈石为两半,得吉兆。孙权见状,亦借剑劈石,亦得吉兆。二人同游,孙权欲杀刘备,赵云赶到相救,劝刘备无事不可出宫。本事见《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清花部乱弹《美人计》(无名氏撰),又名《回荆州》《龙凤呈祥》。剧作内容与《甘露寺》相连。周瑜与孙权要夺回荆州,设计将孙权之妹孙尚香嫁给刘备,骗刘备过江成亲而将其扣为人质,却被诸葛亮识破,诸葛亮劝刘备与周瑜之岳父乔玄结好关系,又通过乔玄打动吴国太,使婚事弄假成真。周瑜一计不成,又施一计,试图让刘备借婚事乐不思蜀。诸葛亮神机妙算,用锦囊妙计化解危机,刘备成功返回荆州。周瑜因计谋失败而气愤不已。本事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
镇江甘露寺北固楼(纪东摄影)
清传奇《锦绣图》(无名氏撰)。
清传奇《锦绣图》(洪昇撰)。《曲录》据《传奇汇考》著录。今存抄本,故宫博物院藏,题《西川图》。《曲海总目提要》述及此本。本事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韦昭《吴书》:“(刘)备前见张松,后得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因问蜀中阔狭,兵器府库人马众寡,及诸要害道里远近,松等具言之,又画地图山川处所,由是尽知益州虚实也。”剧写张松向刘备献西川地图,备与诸葛亮、庞统谋取西川,终得成功。情节取自《三国演义》者居多。按蜀中山水佳丽,物产富饶,且成都素有“锦城”之称,故《西川图》亦称为《锦绣图》。
晚清京剧《取成都》(无名氏撰)。
清花部《取雒城》(无名氏撰),皮黄。
山西地方剧《取成都》(高玉贵口述)。
清花部《让成都》(无名氏撰),一名《战成都》,豫剧传统剧目。刘璋为刘备所困,求援于汉中张鲁。张鲁遣马超救之,不料马超至葭萌关,竟降刘备而攻刘璋。刘璋不得已,开城降刘备。刘备逼刘璋交印后自领益州牧。京剧亦有此剧目,一名《石伏岩》。
现代京剧《五截山》(佚名撰),一名《收王平》,徐晃效仿古人背水列阵以抗蜀兵,不听王平劝阻,曹兵中赵云之计兵败退走,徐晃斥王平坐视不救,责打四十棍。王平愤而投刘备。曹操进至阳平关,始知中赵云之计。徐晃败归,告诉曹操王平投靠刘备,曹操大怒,下战书约刘备决战于五截山。次日,两军对决,曹操、刘备互相责骂,刘封、赵云与张郃、徐晃交战,曹兵败走。本事出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一、七十二回。五截山,《三国演义》作五界山。该剧与《阳平关》题材、情节大体相同,曲白不同。
现代京剧《伐东吴》(佚名撰)。
晚清京剧《白帝城哭灵》(无名氏撰),刘备哭张飞故事。
山西地方剧《大报仇》(佚名撰),晋剧。又名《伐东吴》。关羽、张飞遇害后,刘备兴兵伐吴。本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一至八十三回。
清花部《抱灵牌》(无名氏撰),皮黄。关羽、张飞先后遇害。刘备起兵伐吴。东吴屡战不胜,就把投降东吴的糜芳、傅士仁,以及杀害张飞的范疆、张达用槛车送给刘备。刘备用四贼祭祀关羽、张飞之灵。刘备怀抱灵牌,痛哭不止。剧中四贼并未说出姓名。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现代京剧《连营寨》(佚名撰)。关羽、张飞相继被杀,刘备发誓灭吴。孙权拜书生陆逊为将,刘备不屑。刘备将军队移至密林之中,连营七百里扎寨,被陆逊火攻惨败。刘备退入白帝城,不久病亡。事见《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
清花部《连营寨》(无名氏撰)。
现代京剧《白帝城》(佚名撰)。
当代川剧《白帝托孤》,张廷秀整理。
清花部《白帝城》(无名氏撰)。
清传奇《补天记》(范希哲撰),一名《小江东》。刘备与庞统进取西川,庞统被乱箭射死于落凤坡,刘备差遣关平去荆州请诸葛亮赴川。诸葛亮临走,嘱托关羽要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汉庭中,伏氏父女杀曹计划泄露,曹操杖杀伏后,诛其九族。伏后魂灵游于天庭,向女娲哭诉曹操之罪。在女娲帮助下,伏后看到了曹操被下入地狱。女娲还命梦神召献帝、刘备等人入梦与伏后相见。剧作结尾,称赞女娲以石补天,昭烈帝以身补天,诸葛亮以心补天,关云长以节补天,张翼德以义补天,赵子龙以力补天等。本事源自元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和《三国演义》,但情节多属虚构,有大量神话色彩。
《连营寨》中的沙摩柯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