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史书中的三国

一、宋代史书中的三国

宋代史书中对三国历史人物、事件的态度,明显分化为两个阵营:一个是以《资治通鉴》为代表的曹魏正统观,另一个是以朱熹为代表的蜀汉正统观。这种态度的抑扬、强弱,对三国故事的流播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

司马光(1019—1086年)《资治通鉴》中对三国人物、事件的评价,基本沿袭了《三国志》的态度,即尊曹抑刘。北宋王朝政权出自后周,与曹魏夺得政权的方式类似,因此,尽管司马光批评曹操“暴戾强伉”,说他“蓄无君之心久矣”[1],还借习凿齿的话说刘备“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2],但他仍然从政治需要出发,尊曹魏为正统。编年体的《资治通鉴》,按照汉、魏、晋的编排顺序,视曹魏为正统。内容上,也同样体现出了这种思想,如称曹操为“曹公”,司马光甚至还大量引用了陈寿《三国志》的原文,来体现思想的传承性,如以陈寿之语评价张飞:“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3]

宋代帝王也尊崇曹操,宋真宗曾经到曹操的家乡亳州,看到曹操庙破败不堪,便下令官员重修,古文学家穆修为此撰写了《亳州魏武帝帐庙记》,称颂曹操“建休功,定中土,垂光显盛大之业于来世。”不过,该文接着又谈到了武帝庙修好之后香火依然不旺的问题,认为是“亳民暗鄙,蔑有所知,蒙帝之休,罔识攸抱。”[4]这从侧面反映了统治者热崇的曹操,在民间并不受欢迎。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2年)的《魏论》谈到三国正统观时说:“魏之取汉,无异汉之取秦,而秦之取周也。夫得正统者汉也,得汉者魏也,得魏者晋也。晋尝统天下矣,推其本末而言之,则进魏而正之,不疑。”[5]

北宋的张预编写的《十七史百将传》,又名《百将传》,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名将传记,内容从十七部正史中选取一百位名将,侧重于记述他们的谋略与作战方法,对后世影响较大。其中,选取的三国人物有十三位,汉末和魏有朱俊、张辽、张郃、徐晃、李典、邓艾、司马懿,蜀有诸葛亮、关羽、张飞,吴有周瑜、吕蒙、陆逊。作者将他们的军事成就与《孙子兵法》联系起来进行评说,如评价张飞:

孙子曰:“由不虞之道”,飞从他道而邀张郃。又曰:“视卒如爱子”,飞反不恤小人,而为帐下所杀,是也。[6]

这种观点与唐代一样,具有较为客观的立场,重点在于表现将领的勇武与智慧,而不是围绕正统与否做文章。

宋室南渡之后,偏安一隅,面对极其复杂、敏感的宋、金政治形势,对三国历史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宋人往往自比为正统的汉室,而将入侵的金政权比喻为篡权的曹操,这样自然地就由“尊曹抑刘”转变为“尊刘抑曹”,把蜀汉视为正统。这种思想以朱熹为代表。

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朱子语类》等著作中的观点,具有十分明显的代表性。《朱子语类》记载了他与弟子余大雅的一段对话:

问纲目主意。曰:“主在正统。”问:“何以主在正统?”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7]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8]

朱熹尊刘抑曹的蜀汉正统观对后世学者影响巨大,如元代的郝经、明代的罗贯中等。

朱熹之外,南宋大多数的有识之士,在面对民族危亡的时候,其思想认识是一致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曾经愤怒呼喊:“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风云助开泰,河渭荡腥臊。”[9]无疑,其中的“汉”代指的是南宋政权,“曹”则是指入侵的金政权。

以蜀汉为正统的思想,还反映在宋代颇为兴盛的蜀中史学方面,其中,《蜀鉴》是宋代记述蜀中史事最为全面、最为详尽的史学著作。[10]

《蜀鉴》由宋代郭允蹈编撰,起止时间为秦厉公二十六年(前451年)秦取南郑到宋平孟昶(965年),共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全书十卷,其中第二、第三卷记载的是汉末、三国的史料。事件从曹操平张鲁取汉中、时间从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开始。作者站在尊刘抑曹的立场上,以蜀汉为正统叙述史事,采用蜀汉纪年,如“蜀汉章武元年,孟达以上庸降魏”[11],作者在行文中也体现出了维护蜀汉政权的思想,对曹操、孙权直呼其名,而称呼刘备为昭烈帝。如“汉昭烈帝章武元年,昭烈自率诸军击孙权,张飞自阆中会江州。飞将张达、范强杀飞以奔孙权。”[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