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三国戏曲的发展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历经波折,三国戏曲的发展也与政治形势密切相关,伴随“十七年文学”“文革”和改革开放等,经历了前进中有曲折的发展历程。
1.戏曲发展与政治形势联系密切
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戏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戏曲作为艺术受到重视,戏曲作家、演员等都成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地位大大提高。这种良好的政治环境,促进了戏曲文学的发展。
亳州大关帝庙三国题材木雕
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开始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时期。50年代,中央提出了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和传统戏“三并举”的文艺政策,为戏曲艺术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充分调动了他们从事戏曲艺术工作的积极性,现代京剧《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传统京剧《曹操与杨修》,豫剧《朝阳沟》等剧作就是这个时期优秀的代表作品。戏曲艺术工作者积极参与政治,参加各种戏曲活动,为新中国的戏曲改革献计献策,不少“大腕”投身戏曲专业教育,或担任剧团负责人,或直接口传心授,或继续献艺演出,为戏曲事业培育新人。如作为“四大须生”之一的马连良先后任职北京京剧团团长、北京市戏曲学校校长等。当然,此时的戏曲艺术受政治形势影响明显,不少作品成为宣传、解读政策的有力传播媒介。
“四大名旦”中的尚小云,将户籍从北京迁到西安,长期在西安从事戏曲工作,为陕西戏曲事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梅兰芳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还出席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典活动。后来先后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等,还频繁出席海内外艺术活动。
同时期的不少著名演员都能够在演艺事业上潜心研究、无私奉献,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戏曲事业能够得到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如马连良在1955年与中国京剧院联合演出了《赤壁之战》,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人合演了《官渡之战》等优秀剧目,著名的河南越调演员申凤梅在《收姜维》中饰演的诸葛亮家喻户晓,在1958年毛泽东主席到郑州视察时,申凤梅对该剧做了专门汇报演出。
但是,“文革”开始之后,大批著名演员受到冲击,受尽屈辱,受到迫害,传统戏曲被当作封建遗毒批判,只有“革命样板戏”受到推崇,戏曲发展受到遏制甚至出现倒退。如马连良、尚小云都在“文革”开始之初就被关进“牛棚”,马连良不久去世,尚小云被关长达十年,直至1976年去世。
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复兴,戏曲也重新焕发出生机,传统戏曲又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的各项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传统戏曲被当作“国宝”发扬光大,三国戏曲也同样迎来了春天,正如胡世厚先生在谈到《三国演义》时所说:《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优秀历史小说。它的产生,既吸取了宋元戏曲的营养,又给明代以后三国戏的改编和创作提供了素材,影响了六百多年三国戏的发展。今后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人们将根据时代和人民的需要,以新的历史观、美学观,挖掘《三国演义》的精华,创作和改编出更多更好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戏剧和其他艺术作品,以便更好地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9]
河南豫剧三团演出的大型新编历史剧《义薄云天》(李树建饰演关羽)
这个时期不但京剧得到了飞速发展,大量的地方戏也同时繁荣起来。其中,三国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国家鼓励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不少地方把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当作自己文化建设的重点,大力予以弘扬。如河南的地方戏豫剧三国戏就有79种之多,代表性的剧目有《徐庶走马荐诸葛》《夜战马超》《凤仪亭》《黄鹤楼》《单刀会》《诸葛亮吊孝》《柴桑关》《取西川》等[10],另如“活诸葛”申凤梅先后演唱了越调《诸葛亮出山》《舌战群儒》《诸葛亮吊孝》《斩关羽》《七擒孟获》等,塑造了戏剧舞台上鲜活的诸葛亮形象。不少地方面对新的文化建设需要,仍然在编写、演出新的三国戏曲,如2011年安阳豫剧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曹操》,2019年河南豫剧三团演出的《义薄云天》等。晋剧有《张松献地图》《黄鹤楼》《反西凉》《打黄盖》《金燕桥》《天水关》《回荆州》《截江》《大报仇》等。尤其是晋剧《甄洛女》获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立项,同时也开创了山西省民营剧团获得国家级项目立项的先例。[11]
据胡世厚《三国戏曲集成》第八卷“当代卷”收录,1949年以后,创作、上演的三国题材的戏曲有四十余种,包括京剧、昆曲及各种地方戏曲。这些戏曲,既有对传统戏曲作品的改编,又有新创作的剧本。在继承传统戏曲的前提下,这些作品从思想内容到人物形象等方面均有了大力的开拓。[12]如该书上册收录的作品有:余懋盛改编的昆剧《连环计》,郭克贵、翁晓明创作的潮剧《曹营恋歌》,胡琴、戴德源、许金门整理的川剧《火烧濮阳》,孙方山撰写的京剧《廉吏风》,阿甲、翁偶虹编写的京剧《凤凰二乔》,周德平撰写的徽剧《曹操·关羽·貂蝉》,方同德撰写的戏曲《曹操与关羽》,蔡立人编写的秦腔《三曹父子》,姚梦松撰写的豫剧《洛神赋》,马少波、范钧宏、吕瑞明改编的京剧《初出茅庐》,姚金城、王卫国撰写的婺剧《赤壁周郎》,盛和煜撰写的黄梅戏《小乔初嫁》,闵彬、张乡朴整理的越调《诸葛亮吊孝》等。这些戏曲既继承了我国戏曲的优良传统,又结合新的形势,结合新时期观众的欣赏习惯等,都深受欢迎。
2.戏曲呈多元化发展
三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特征,一方面是传统的表演场所——舞台,仍然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出现了各种传播手段,如电影、电视、广播等,这些传播手段传播面更大,传播内容更为丰富,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形式更加新颖,受众更多,因而,大大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弘扬。
传统戏曲的多元化发展主要表现在舞台表演、戏曲电影、戏曲电视剧等手段上。
勉县武侯祠诸葛亮北伐泥塑
传统舞台表演依然是主要表演手段,“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是人们对舞台艺术的概括。导演、演员、唱腔、音乐、道具等等,仍然是观众评价戏曲的标准,也就是说,观众“看戏”要看的还是综合的舞台艺术。
电影是清朝末年由国外引进到中国的新兴艺术形式,“影戏”是将电影艺术与戏曲艺术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的第一部“影戏”是三国题材的《定军山》,该剧由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拍摄时间为1905年,拍摄人为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这部“影戏”也是中国第一部电影,拍摄者任庆泰也因为该片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此后,有越来越多的戏曲被拍摄成影片,如梅兰芳1966年拍摄的《游园惊梦》彩色电影片等。
1976年由李世章、袁世海、李嘉林、高盛麟、俞大陆等演唱的京剧彩色电影《汉津口》上映。
198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把越调《诸葛亮吊孝》拍摄成电影,申凤梅在剧中饰演诸葛亮。1981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申凤梅饰演诸葛亮的越调《收姜维》。
1983年,根据叶盛兰演出本整理的京剧《吕布与貂蝉》上映。2015年,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剧院、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联合出品,中影股份北京电影发行分公司发行的京剧电影《龙凤呈祥》上映。2018年,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在北京首映。该剧由尚长荣与言兴朋于1988年在上海京剧院创排完成,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里程碑式的作品”。30年后,原班人马携手回归,结合3D全景声电影技术让这一经典剧目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镇江甘露寺(纪东摄影)
当然,三国影戏的剧目有很多,不少剧目已经成为集编剧、演员、导演为一体的优秀作品。
随着电视的普及,戏曲电视剧也有大量的三国作品问世,而且因为电视剧手段新颖、容量大,观赏方便,更加受到观众的青睐。
1994年,申凤梅拍摄了七部十三集越调电视艺术系列片《诸葛亮》。
2013年完成的十集豫剧《三国演义》连续剧,可以称得上是三国戏曲中的重头戏。
新时期对于戏曲传播、普及有重要贡献的电视栏目非《梨园春》莫属,该栏目为河南电视台1994年创办,栏目以戏迷擂台赛的方式,以豫剧为主、汇集了全国各地不同的剧种,让参加者在戏曲舞台上各展才能,《梨园春》曾经是中国电视界戏曲栏目的第一品牌,在河南产生轰动之后,走向全国,并屡屡获得全国大奖,对戏曲的普及影响巨大。
戏曲发展到21世纪,已经与传统的舞台演唱有了巨大的不同,在舞台布置、场景安排、音乐、效果等方面,现代的声光电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如河南豫剧三团演唱的《义薄云天》,不仅声光电效果显著,还使用了动态的电子背景,完成了传统舞台上根本无法完成的盛大场面,取得了极其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3.演出特点
戏曲发展到当代,受到电视尤其是网络的冲击,已经由传统的大众化娱乐,变得小众化,成了一小部分爱好者的追求。不管是国家级的大剧团,还是地方小剧团,无不如此。由大众艺术转化为高雅艺术,是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
在演出场所方面,虽然不乏城市戏曲爱好者,不少城市也经常演出传统戏曲,如北京长安大戏院就有不少经典戏曲演出,一些中小城市为了活跃地方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化生活品位,也不断开展戏曲演唱活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传统戏曲的普及工作,但是,更多的戏曲则走向农村,作为农村逢年过节、结婚生子、老人寿诞等喜庆活动的内容。尽管这样,观众依然寥寥无几,其中的重要原因,一是农村青年人不喜欢戏曲,过去一个县剧团的演出就能吸引十里八村的人去观看,而现在即便是一个省剧团演出,仍然是以老人孩子为基本观众。二是农村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农村剩余的都是老人孩子。三是农村演出大多是室外布置舞台,受到天气的影响较大,同时,看戏者需要自带凳子,演出条件远逊于剧场。这种情况是影响戏曲发展的主要因素。
就戏曲观众的群体来看,也主要是中老年,中青年人数很少,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无不如此。农村的情况上文已经提及,城市观众是把戏曲作为高雅艺术来欣赏的,也就是说,传统戏曲再次步入了戏曲史上昆曲“雅化”的旧路,尽管两者性质不同、方式不一,但是,其共同点都是失去了大量的基本观众。
这些特点导致传统戏曲观众面急剧缩小,演出“两端化”,即一端是被戏曲爱好者作为一种极为高雅的艺术去欣赏,而另一端是走向农村,作为农村空巢老人简单的娱乐形式。近年来,不少戏曲研究者、工作者在探讨传统戏曲的发展之路,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如戏曲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成效明显,但是,面对网络传播和各种新兴媒体的挑战,这些措施无异于杯水车薪,所以说,传统戏曲的发展前景是对戏曲工作者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