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人才女类
三国时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大量的文人学士、才女佳人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或以过人的才华,或以优雅的气质,或以浪漫的情怀,或以悲伤的经历,让人唏嘘感慨,而他们的身后,是流传千古的优美故事。
1.文士类
在三国历史上,由于曹操父子重用文人,在他们周围,出现了大量文才突出的士人,如建安七子、杨修等。
在这些文士中,又以曹植、王粲等为主,尤其是曹植的戏曲作品最多。
曹植在与曹丕争夺世子的斗争遭遇到的失败结局,得到了后人的高度同情,所谓“思王以势窘益价”[55],再加上曹植多才、任性、浪漫、不拘礼节的性格,引起了后人巨大的兴趣,因而,关于曹植的故事、传说就渐渐多了起来。
戏曲创作也同样抓住了这个特征,通过舞台艺术,大量演绎曹植的遭遇,尤其是其与洛神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戏曲舞台上长盛不衰的主题。
有关曹植与洛神的故事主要有元杂剧《陈思王洛浦怀旧》、明杂剧《陈思王悲生洛水》、清杂剧《凌波影》、现代京剧《洛神》、豫剧《洛神赋》等,这些剧情大体依据《洛神赋》敷衍而成,曹植赴京城洛阳拜见其兄、文帝曹丕,曹丕赐给他玉镂金带枕。回归途中,在洛水遇到女神宓妃,宓妃告诉曹植“昔日曾在宫中,与殿下两相爱慕”,曹植说“如梦初醒,想起前情”。但“仙凡路殊”,双方只好分手,宓妃将“常戴耳珠一颗,特奉殿下”,曹植“也有常戴玉佩一事,敬献仙姬,聊作琼瑶之报”。该故事演绎了才子神女的前缘今世,意境优美,情节奇特,成为戏曲史上脍炙人口的佳作。
曹植故事中影响较大者还有“七步成诗”的故事。该故事不见史传,但影响巨大。有关戏曲剧目主要有元杂剧《曹子建七步成章》(存目)、清传奇《七步吟》、京剧《七步吟》以及各地方剧种中的相关剧目等。剧情描写了曹丕称王之后,对曹植的打压。曹操死后,曹丕继承王位,华歆等人建议对曹植实施打击、报复行为。曹丕命令许褚“带定尚方宝剑,去到临淄,抓来我弟,其余之人,杀死无论”。许褚先将丁仪、丁廙兄弟斩杀,带着曹植面见曹丕。曹丕逼迫曹植七步之间吟诗一首,否则杀之。曹植七步吟成“二牛诗”一首,曹丕又逼迫曹植随口吟诗,曹植应声吟成“煮豆燃豆萁”一诗。最终,曹丕将曹植贬为安乡侯。
亳州魏武广场曹植像
其他文士类剧目如《醉思乡王粲登楼》,表现满腹经纶、家境贫寒却骄矜傲世的王粲的曲折人生经历。《终南山管宁割席》描写管宁与华歆的故事,遗憾的是,该剧已经失传。《何郎敷粉》演面目姣好何宴(何平叔)的故事,该剧也仅存残篇,大概依据《世说新语》“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56]演绎而来。
三国文士中,祢衡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由于祢衡的故事内容主要是大骂曹操,所以受到了封建时代众多文人的重视,戏曲中有不少表现祢衡的剧目。如明杂剧《祢正平》《狂鼓史渔阳三弄》,晚清京剧《击鼓骂曹》,清花部《骂曹》《骂曹饯行》,现代京剧《击鼓骂曹》《闹长亭》《鹦鹉洲》,山西地方剧《击鼓骂曹》等。
《击鼓骂曹》又名《打鼓骂曹》《群臣宴》。描写曹操与祢衡的矛盾斗争。孔融将祢衡推荐给曹操,曹操对祢衡轻慢。祢衡十分不满,后悔投靠曹操,在群臣大会上赤身露体击鼓骂曹。曹操想借刀杀人,将祢衡送给刘表。《骂曹饯行》《闹长亭》描写祢衡临走之时,对曹操部下荀彧、荀攸、郭嘉等施加羞辱予以反击。
有意思的是《鹦鹉洲》和《狂鼓史渔阳三弄》两剧,前者描写祢衡死后魂灵游到鹦鹉洲上“汉祢衡先生祠”古庙,与鹦鹉魂灵的对话,该剧为曹操进行辩护,歌颂曹操功德。剧作内容反话正说,讽刺曹操。后者演阴间的祢衡升天之前,应判官之请,重演击鼓骂曹的故事,对曹操一生的恶行进行戏弄、叱骂。
三国名士中,阮籍和嵇康是曹魏后期的代表人物,二人同情曹魏而反对司马氏的专权。在三国戏曲中,有清杂剧《阮步兵邻廨啼红》《穷阮籍醉骂财神》,明杂剧《竹林胜集》《竹林小记》,清传奇《贤星聚》演绎阮籍和嵇康以及竹林七贤的故事。《阮步兵邻廨啼红》(又名《英雄泪》),描写阮籍的放诞行为。阮籍醉卧酒肆当垆少女身旁,又听说邻女姿色更好,但昨日已死,阮籍前往其家痛哭,并嘱托女父将其女葬于胭脂山,等他日自己死后葬于与其相对的镜台峰,说完长啸而去。《穷阮籍醉骂财神》又名《钱神庙》,描写阮籍偶然进到财神庙,大笑、大哭、大骂财神,指责财神不公。财神听后不恼不怒,对阮籍生魂进行考验,诱以名缰利锁,结果被阮籍拒绝,财神大赞阮籍。
描写嵇康及竹林七贤的剧作,主要有明杂剧《竹林小记》《竹林胜集》,前者演嵇康的故事,后者盖为竹林七贤事,可惜该二剧今均已不传。清传奇《贤星聚》亦演竹林七贤故事。阮籍、嵇康、山涛等好友游于竹林,好友吕安受兄长事牵连被捕,嵇康往救。但往日嵇康与钟会有矛盾,钟会趁机在司马昭面前诋毁嵇康,吕安、嵇康被杀。刘伶经常大醉不醒,家中一贫如洗,想起竹林之交,心灰意冷。钟会在蜀地反叛,司马昭亲征,命山涛镇守邺城,后官至冀州刺史。阮籍拒绝蒋济征召,醉游后大哭而归,不久病亡。司马昭得胜回来,山涛举荐阮咸,阮咸逃避而去。向秀投靠司马昭,不获大用,心情抑郁,作《思旧赋》后,不知去向。王戎位至三公,偶到竹林,顿生退意。该剧将竹林七贤故事汇为一剧,十分热闹,颇有为七贤集体画像之意。
2.才女类
才女类剧目主要是蔡琰的故事。有关蔡琰的剧目,在三国戏曲中独树一帜。
这些剧目主要有元杂剧《蔡琰还朝》,明杂剧《女豪杰》《文姬入塞》《胡笳十八拍》,明传奇《胡笳记》,清杂剧《中郎女》《笳骚》《文姬归汉》《吊琵琶》,清传奇《续琵琶》《后琵琶记》,现代京剧《文姬归汉》,当代京剧《蔡文姬》等。这些剧作情节大体与蔡琰一生事迹相一致,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或演蔡琰一生故事,或选取某个生活片段,由于蔡琰身世、才能等影响巨大,所以这些剧作也成为后世舞台上反复上演的经典作品。
《建安轶事》,演蔡文姬与董祀夫妻故事;《蔡文姬》着重选取蔡琰一生重大事件演出。《笳骚》表现蔡琰被匈奴掳去后,在可汗宫中生活十二年,并生育有两个儿子,却依然心系故国。深秋时节,听到牧人吹奏笳管之声,便写成骚体《胡笳十八拍》,以抒发内心哀怨。曹操派人赎取蔡琰回国,蔡琰内心欢喜,但是又不舍两个儿子。可汗不忍当面分别,派两个儿子与母亲告别。《蔡琰还朝》又名《蔡琰还汉》,剧本今已不传。
《吊琵琶》描写了昭君出塞和蔡琰哀悼王昭君的故事,以王昭君故事为主。剧末,以蔡文姬在王昭君墓青冢哀悼王昭君结束。蔡琰在青冢携酒弹琴,弹奏《胡笳十八拍》,向王昭君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和思念故土之情。相对的,《续琵琶》内容情节较长,从蔡邕辞职归乡里、杜门修史、制作焦尾琴写起,一直写到曹操将蔡琰赎回,将该段史事尽皆包括,并有大量敷衍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