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羽戏的名称
关羽戏又被称为老爷戏、关戏、关公戏、夫子戏、红生戏等。
“老爷戏”是戏剧界对关公戏的敬称,因关羽封神而得名。戏曲行业对关羽极为尊崇,称为关公,凡是谈到关公,不可以直呼其名,只能称呼“老爷”,甚至不提“关”字,因沿袭已久,说道“老爷”,大家就都知道是指关羽。这种情况在封建时代非常常见,所有饰演关羽的演员自觉执行,无需监督。因此,凡是关羽作为主要人物的戏曲,都统称为“老爷戏”。[10]另外,称关戏为“老爷戏”,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老爷”具有特殊含义。该词最早出现于宋金时期,《三朝北盟会编》《金石萃编》中“老爷”是指神灵;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中“老爷”指官员。这些含义都可以视为对关羽的尊崇。
“关公戏”之称始于民国时期,最早见于1919年《小说丛报》第4卷第9期所载《三麻子之关公戏》,1922年《戏杂志》第4期所载《黄松张八之关公戏》等文章,这些文章皆以“关公戏”称呼以关羽为主要角色的戏剧。该名称指代明确、特征鲜明,被当代学者广为采用,如郑十有《关公信仰》、柴继光《武圣关羽》、蔡东洲《关羽崇拜研究》等著作。很明显,“关公戏”中的“关公”,是下对上、晚辈对长辈的一般性敬称,与“老爷戏”的“老爷”具有浓厚神灵崇拜意味相比,信仰程度大为不同,这也是民国时期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夫子戏”是因为关羽被称为“关夫子”而得名,有一副对联说得很好,“先武穆为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将关羽与岳飞、孔子对比,孔子被称为“圣人”,也就是“文圣”,而关羽就是“武圣”,孔子被称为孔夫子,关羽也顺理成章地被称为“关夫子”,关羽与孔子的地位并列。所以,关戏就被称为“夫子戏”。“夫子戏”流行于安徽怀宁一带,创建于明代正德(1506—1521年)时期,兴盛于明万历(1573—1620年)年间,因最初专演关羽故事而得名,怀宁夫子戏代代相传。[11]不过,戏剧史上,《金貂记》《西游记》《采茶记》《八仙庆寿》《天官赐福》等剧目也被称为“夫子戏”,这些剧目还被称为“牛灯戏”。[12]
关公脸谱
“关羽戏”的说法出现时间较晚,是1962年始有。1962年李洪春编订《关羽戏集》时,将二十七部关公戏整理到一起出版,此后被学界采用,如张宵年《关羽与关羽文化》、梅铮铮《忠义春秋——关公崇拜与民族文化心理》、孟祥荣《武圣关羽》等著作,均将关公戏称为“关羽戏”。从“老爷戏”到“关公戏”,再到“关羽戏”,时间上从封建社会到民国时期,再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对戏曲中关羽称谓的变化,表现了人们神灵崇拜信仰的弱化,这种弱化正说明了人们的思想认识中,由唯心思想发展到了唯物论思想,人们崇奉关羽的,不是他身上的神灵气息,而是他的言行中充满的英雄主义和社会道义、仁爱精神。
“红生戏”主要是针对关羽这个特殊的角色而言,因主角关羽为红脸而得名。[13]京剧、川剧、滇剧等全国绝大部分地方戏剧种中,关羽的脸谱都是红脸,以关羽为主角的戏剧都被称为“红生戏”。另外,戏剧史上,黄巢、李自成、关胜、徐达、赵匡胤等历史人物,在戏剧舞台上也属红生。
在这些不同的称谓中,“关羽戏”和“关公戏”较为学界和民间所认可,也被简称为“关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