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平话》
元代属于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元代统治者将全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可见,汉人的地位很低,这种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汉人对元代统治者的极大不满。但是,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汉人,没有力量来转变这一社会现实,所以,他们便利用各种不同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三国故事就是他们表现反对统治者思想的手段之一。
在元代三国故事中,刘备所代表的“汉”,就是元代被压迫者心中的汉民族,而曹操所代表的“反汉者”,就隐喻元代的统治者。这样,元代戏曲、诗文等文学作品中,“拥刘反曹”就成了基本的主题。
元代岑安卿《铜雀台》中“至今砚墨抱遗羞,千古奸雄秽青史”[23]、宋无《曹瞒》中“奸雄睥睨鼎终移,筑舍谯东志竟赍”[24]等诗句都是大骂奸雄曹操的。
王沂《伊滨集》卷五《虎牢关》:“君不见三分书里说虎牢,曾使战骨如山高。”卷七《虎牢关》:“回首三分书里事,区区缚虎笑刘郎。”[25]这些则是歌咏刘、关、张虎牢关战吕布的故事。
元代三国故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至治年间(1321—1323年)建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
《三国志平话》书影
《全相三国志平话》简称《三国志平话》,是元代民间说书艺人“说话”时参考的底本,文学史上称之为“话本”。
《三国志平话》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每卷又都分上、下两栏,上栏是图,下栏是文字。该书中所写的三国故事,相对来说比较完整,内容上,以蜀汉为主,描写了蜀汉政权从兴起到衰弱的基本过程,曹魏、东吴两国只是点缀,对蜀汉君臣的仁德、忠义、勇武、智慧予以极力颂赞,对曹操的残忍、奸诈、贪财爱色予以嘲笑,鲜明地体现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作者大体上依据史传,但与历史事实出入巨大,表现出了明显的民间特色,即以传说为主。其开篇诗写道:“江东吴土蜀地川,曹操英勇占中原。不是三人分天下,来报高祖斩首冤。”[26]
全书结构宏伟,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急剧动荡的历史变化,作者采用了大量民间传说,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人物形象上,很好地塑造了刘备、关羽、张飞等英雄形象,如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等,对后来的三国人物形象影响很大。但是,因为是早期的三国故事,与后来广为流传的人物形象有很大不同,如刘、关、张都具有草莽英雄的特点。叙事手法上,由于是民间艺人“说话”的底本,文字粗糙,叙事简略,各种错讹、舛误频现,反映了三国故事形成初期的民间性形态。
作品中还有不少离奇情节,如因果报应故事司马仲相断狱,张飞殴打段珪、杀死定州太守,以及刘、关、张太行山落草等,这些描写不仅偏离了历史事实,也与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大相径庭,缺乏艺术性,所以,在后来的三国故事中,都被舍弃了。
《三国志平话》虽然在艺术上还很粗略,但是作为三国故事最早的写定本,对后世三国故事的流传、《三国演义》的成书等,都有巨大的影响。
与《三国志平话》同时出现的,还有《三分事略》,此书内容与《三国志平话》几乎完全一致,被认为是同一部书的两家刻本。[27]
元至治新刊《全相三国志平话》扉页书影
元代对三国故事的认识与评价,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名儒郝经。郝经撰写的《续后汉书》,遵循朱熹《通鉴纲目》的义例,以蜀汉为正统叙事。他在《关羽列传》,结合关羽的事迹,对“义”大加赞赏说:
羽、飞从昭烈啑血起义,夙定君臣之分,期复汉室,百折兴王。阚如两虎啸风从龙,夹之以飞,雄猛震一世,号称万人敌。羽报效于操,致书而去。飞瞋目横矛,而与操决。矫矫义烈,上通于天,汉于是乎不亡。及羽禽于禁,飞败张郃,犄角荆梁,蟠亘万里,示天下形势,贼不足平也。羽威震许、洛,权操堕胆,枭权鼠伏,阴谋掩袭。壮哉乎!为汉家一死,无憾也。羽以死事昭烈,昭烈与飞以死报羽,君臣三人,始终不渝,共死一义,古所未有也。[28]
把关羽、张飞紧随刘备起事的行为,称为“两虎啸风从龙”,刘备君臣就是“龙虎配”,尤其是对关羽辞曹、张飞横矛等壮举,予以高度颂扬,认为是“义烈通天”。至于关羽死后,刘备、张飞又“以死报羽”,三人之死,更是“共死一义”。郝经的这种态度代表了当时人们对蜀汉政权的基本认识,是南宋以来形成的对“汉”尊奉心理的体现。
元代以前的历史发展进程,与人们对三国故事的评价,有一个基本的契合点,即分裂王朝、偏安王朝都把蜀汉政权视为正统,以表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借此否定北方曹魏政权,可以说这是一种共有的倾向,前人已经指出这种思想倾向的实质,如《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三国志》说:
其书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然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于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于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迹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唯其误沿《史记》周秦本纪之例,不托始于魏文,而托始于曹操,实不及《魏书》叙纪之得体,是则诚可已不已耳。[29]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也说:
陈氏生于西晋,司马氏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朱子,则固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正统也。诸贤易地而皆然。
《击鼓骂曹》中的曹操
这才是“拥刘反曹”“尊刘抑曹”“帝蜀寇魏”等等现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