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戏曲发展概况
明代戏曲主要分为杂剧和传奇两大类,杂剧延续了元代杂剧的特点,但成就却远不如元杂剧。与传奇相比,明代杂剧在成就、地位、影响方面也相差较远。所以,明代戏曲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奇中。
传奇本为小说体裁,主要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其中的大量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典型,又有较高的思想价值,所以被后世说唱艺术和戏曲艺术吸纳,成为素材的重要来源,因此,后人便称呼宋元时期的戏文为传奇,到了明代,传奇又指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剧,以与杂剧相区别。传奇的称呼一直持续到清代。
明代传奇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又吸收了元代杂剧的优点,音乐更加规范,宫调系统也更为严密,文辞更趋典雅,所以成就更高。
但是,明初到明中叶一百多年间,与明代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戏曲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明初戏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封建统治,为此,法律严格禁止在舞台上饰演历代帝王后妃、先圣先贤,否则就是对这些封建统治者“不尊”,要严加惩治。取而代之的,是在舞台上大肆宣扬那些符合封建道德标准、观念的“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如《大明律·禁止搬做杂剧律令》规定:
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
明代初年还颁发榜文明令:“但有亵渎帝王圣贤之词曲、杂剧非律所该载者,敢有收藏、传诵、印卖,一时拿送法司究治。”(见顾起元《客座赘语》)
《大明律》书影
在这种政治环境之下,明代初年的戏曲就难以出现有价值、有成就的作品,只有那些深受民众喜爱、表现历史英雄的个别戏曲在民间流传,如三国戏曲《古城记》《草庐记》等。这些戏曲突出表现了历史人物的英雄形象,情感爱憎分明,艺术成就较高,对后来的戏曲艺术影响较大。
到明代中叶,戏曲发展有了明显的改变,出现了卓有成就的戏曲作家和作品,如王九思、康海、徐渭等,其中徐渭成就更大,被认为是明代成就最高的杂剧作家。
徐渭(1521—1593年),字文长,号青藤,又号天池,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仕途坎坷,甚至一度精神失常,一生潦倒。徐渭是明代中晚期进步思想的前驱,性格豪放耿直,才华横溢,其戏曲代表作《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玉禅师翠乡一梦》四个杂剧,被称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1]。其中,《渔阳弄》为三国题材的戏曲。
稍后,有一些戏曲作家写出了描写历史上文人故事的杂剧作品,如许潮《兰亭会》《赤壁游》等抒写文人的闲情逸致,汪道昆《远山戏》《洛水悲》等,表现文人的爱情。这些作品主要是追求表现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雅致有余而通俗不足,因此,与舞台实际演出有较大距离,成为文人遣兴娱情的案头剧。其中《赤壁游》《洛水悲》为三国故事剧。
另外,三国戏还有陈与郊的《文姬入塞》,通过表现蔡文姬历经艰辛、终回祖国的赤子之情,表达了作者拳拳的爱国之心。
但总的来看,与元杂剧相比,明代杂剧已经走入明显的文人化道路,明初周宪王朱有燉的《关云长义勇辞金》,在写法上接近小说《三国演义》的特点,叙事化增强,用词考究,语言华丽,精雕细刻,渐渐脱离了戏曲民间化、生活化的本质,其原因就是周宪王身边有一群文人雅士,专门为他撰写剧本。剧中,关羽所演唱的曲词中,出现了“黄金百镒”“节近寒食”“云笺霜毫”“断鸿哀叫”等,雕琢痕迹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