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三国戏曲发展概况

一、宋金元三国戏曲发展概况

宋金元时期的三国戏曲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所记金院本保存最早的三国戏五个剧目,到宋元南戏三国戏剧目中有十种,再到元代和元明之际的三国杂剧有61种之多,说明了三国戏不断增强的影响。

这一时期三国戏的主要特点有:

1.三国戏曲数量众多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

金元杂剧亦常用三国时事,如《赤壁鏖兵》《诸葛亮秋风五丈原》《隔江斗智》《连环计》《复夺受禅台》等,而今日搬演为戏文者尤多,则为世之所乐道可知也。[30]

元陶宗仪《辍耕录》书影

今见最早著录三国剧目的是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金院本三国戏剧目有五种:《赤壁鏖兵》《刺董卓》《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宋元南戏三国戏剧目中有十种:《貂蝉女》《甄皇后》《铜雀妓》《周小郎月夜戏小乔》《关大王古城会》《刘先主跳檀溪》《何郎敷粉》《泸江祭》《刘备》《斩蔡阳》。然而这些作品的剧本都没有流传下来,今仅存宋元南戏三种剧本的几支残曲。尽管如此,从中也可以看出金、南宋时代的戏曲艺人,根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已把三国故事搬上了戏曲舞台。

而元代和元明之际的三国杂剧有61种(包括残曲和存目)。可见三国戏数量之多。

2.戏曲人物形象相对固定

三国人物形象是三国历史映射到社会现实的结果,每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都包含着人们对历史人物所寄寓的丰富思想情感。

经过宋代“说三分”的普及,人们对三国人物的印象已经十分深刻,在传统戏曲中,人们便把对三国历史人物的情感用戏曲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凝聚着观众的历史观、道德观和审美观,体现在三国人物身上,就是人物形象的定型化、脸谱化。

如关羽的形象,在元代关汉卿《单刀赴会》杂剧中,就有了相对固定的描写:“他上阵处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纠纠一丈虎躯摇,……便有百万军,挡不住他不刺刺千里追风骑;你便有千员将,闪不过明明偃月三停刀。”(第一折乔玄唱)“他圆睁开丹凤眸,轻舒出捉将手;他将那卧蚕眉紧皱,五云山烈火难收。”(第二折司马徽唱)第三折中,鲁肃帐下将领黄文说,英雄关公“髯长一尺八,面如挣枣红;青龙偃月刀,九九八十一斤”。由这些描写可见,关羽的舞台形象为丹凤眼、卧蚕眉、红脸、美髯等,所用兵器为青龙偃月刀,所骑马为赤兔马等,这些内容基本定型,成为后代戏曲舞台的基本造型。

另如张飞的形象,在杂剧中张飞多有粗俗的语言,如《两军师隔江斗智》中张飞常自称“老张”或“老三”,将他人如周瑜称作“匹夫”。粗狂、莽撞、豪气已经成为张飞“标准化”的形象特点。

表现曹操形象的戏曲,虽然没有表现关羽、诸葛亮形象的戏曲多,但是,也很突出、典型。如《虎牢关三战吕布》杂剧中,曹操虽然是配角,角色是外扮,亮相的独白“全凭匣中三尺剑,坐中往往觅封侯”表现了曹操豪气凌云的英雄形象。十八路诸侯与吕布交战失败后,袁绍派人去请曹操,曹操上场时戏曲用了四句诗说:“绰绰胸中智有余,等闲熟看五车书。恁时列鼎重裀日,方表堂堂大丈夫。”[31]描写了曹操文韬武略的文武双全形象。在《关云长千里独行》中,曹操是末扮相,戏曲中,张辽给曹操献了三条计策:

丞相领兵赶上云长,则推与他送行。丞相若见云长,丞相先下马,关云长见丞相下马,他必然也下马来。若是云长下马来,叫许褚上前抱住云长,着众将下手。第二计,丞相与云长递一杯酒,酒里面下上毒药。第三计,丞相把那西川锦征袍,着许褚托在盘中。丞相赠与云长。云长见了,必然下马来穿这袍。可叫许褚向前抱住,众将下手。恁的方可擒的云长。[32]

《汉津口》中的关羽

曹操对此计大加赞赏说:

张文远此计大妙,料想云长出不的我这三条计也。则今日领兵十万,赶云长走一遭去。我驱兵领将逞英豪,我这三条妙计他决难逃。擒住云长必杀坏,方显曹公智量高。[33]

戏曲用“下马、递酒、赐袍”三条毒计,突出了曹操的残忍奸诈形象。这个形象成为后世三国戏曲中曹操的经典形象。

3.出现了经典性的三国剧目

宋金元时期的三国戏已经为大众所熟悉,其中的主要剧目成为戏曲史上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这些剧目以讲述关羽故事的为最多,诸葛亮、刘备、张飞、曹操、周瑜等的故事也有不少。

描写关羽故事的如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无名氏《关云长千里独行》《虎牢关三战吕布》《寿亭侯怒斩关平》等。

描写刘备故事的,有高文秀《刘先主襄阳会》,无名氏《刘玄德独赴襄阳会》《刘玄德醉走黄鹤楼》等。

描写诸葛亮故事的有袁仲贤《武成庙诸葛论功》,无名氏《诸葛亮博望烧屯》《两军师隔江斗智》等;

描写张飞故事的有无名氏《莽张飞大闹石榴园》《张翼德三出小沛》《张翼德大破杏林庄》《张翼德单战吕布》等。

描写曹操故事的有金院本《赤壁鏖兵》和《刺董卓》,元杂剧《曹操夜走陈仓路》《阳平关五马破曹》等。

描写其他三国人物的也有不少,如无名氏《走凤雏庞掠四郡》、郑光祖《醉思乡王粲登楼》等。

这些剧目或依照原剧本或依照经过改编后的剧本流传到后世,影响很大,是一般民众了解三国故事的主要渠道。

4.“拥刘反曹”的感情倾向突出

“拥刘反曹”思想,发展到宋金元戏曲鼎盛的时期,已经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1)三国戏曲中大部分剧目是关于蜀汉的

现存宋金元时期的戏曲有很多,其中的三国戏曲内容主要是蜀汉的故事,如桃园结义、单刀会、千里独行、三战吕布、博望坡等等,仅仅是元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刘玄德独赴襄阳会》等十种戏曲中,就有八种是蜀汉故事。

(2)三国戏曲中颂扬的人物主要是蜀汉人物

三国戏曲故事以蜀汉故事为主,那么,其中的人物自然也是以蜀汉人物为主。现知元代及元明之际以三国为题材的杂剧剧目有六十种之多。从这些剧目和现存的二十一种剧本的情况来看,半数以上是以蜀汉人物为中心。这种情况说明,在三国戏曲中,蜀汉人物的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3)在三国戏曲中,思想倾向主要是偏向蜀汉人物

对他们赞颂、崇拜、同情,当他们取得胜利的时候,就欢呼雀跃,而当他们失败甚至被杀时,就痛哭流涕。

张耒的《明道杂志》记载了这样强烈的感情倾向:当时京师某富家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34]

由此可见,三国戏曲歌颂的人物主要是蜀汉人物,人们把他们的喜怒哀乐看作是自己生活中的情感,与他们产生共鸣。

(4)三国戏曲中的曹魏人物如曹操等人大部分是被批评、嘲笑、讽刺的,或者是作为次要人物,衬托蜀汉人物的

与赞颂、崇拜蜀汉人物相一致,三国戏曲中出现的曹魏人物、孙吴人物,大部分是用来衬托蜀汉人物的,用他们的丑陋、阴险、奸诈、残忍、愚蠢,反衬蜀汉人物的伟岸、光明磊落、仁善、智慧等。如在关羽与曹操的对比中,关羽义薄云天、忠勇正气、光彩夺目,而曹操虽然也不乏英雄之气,但是,总离不开阴险、奸诈、卑鄙,是被嘲笑、被讥讽的对象。

这种明显的甚至是极端的“拥刘反曹”思想,不仅对后世戏曲影响很大,也直接影响着后来的文学作品甚至文化生活,并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内,被看作人们对社会政治的间接反应。元明之际,生活于社会下层的罗贯中,正是在元末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在民间浓重的“拥刘反曹”氛围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将“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熔铸于《三国演义》的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