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戏曲是三国人物由历史走进生活的重要方式

二、三国戏曲是三国人物由历史走进生活的重要方式

作为偶像,历史人物距离现实生活是遥远的,人们在谈论历史英雄的时候,总会感觉到是遥不可及的。但是,极其贴近生活的三国戏曲,把这一传统认识改变了。

离生活十分遥远的历史英雄,通过戏曲,就来到了民众中间。

1.三国戏曲生活化主要体现在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认识、人物形象的生活化解读、日常生活语言的应用等方面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对事物的认识极其简单,美丑、善恶、忠奸、孝逆等,就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在三国戏曲中,这种是非标准表现得非常突出。

《关云长千里独行》把兄弟三人“桃园结义”作为最突出的情感来赞颂,“俺兄弟三人在桃园中结义,宰白马祭天,宰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有了兄弟三人的同生共死,他们身上就寄寓了百姓日常生活中最珍贵的情感。

洛阳关林关公像

在三国戏中,诸葛亮的智慧是民众最喜欢、最交口称赞,也最符合大众心理的故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博学多识、战无不胜,一个个故事都为百姓所津津乐道,大量的诸葛亮戏把诸葛亮塑造成了无所不能的超人,虽然这种现象有些脱离生活实际,如鲁迅所说“多智而近妖”[29],但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宁愿相信这些都是真的,因为这些智慧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追求十分吻合。

《虎牢关三战吕布》大胆叱骂了吕布的“不孝”,吕布虽然英勇善战,但他屡屡投靠权贵门下,甘愿做人家的义子,更主要的是,在做义子的时候,吕布心存忤逆,口是心非,这是最为百姓所不齿的。吕布在拜丁建阳为父时,给丁建阳洗脚,发现他脚上有瘤,丁建阳说这是五霸诸侯之兆,吕布听后,暗想自己脚生两颗,岂不是要大于义父,于是,他就用洗脚的金盆杀了丁建阳。这种大逆不道的“逆子”形象,是老百姓深为痛恨的。因为吕布后来又投靠了董卓,所以被张飞骂作“三姓家奴”,这一说法得到了广大下层百姓的深深认可,吕布的“三姓家奴”形象也广为人知。剧中这种爱憎分明的情感,深受百姓欢迎,成为三国戏曲具有深厚民众基础的主要原因。

2.在三国戏中,有不少故事不但与史实背离,甚至明显与现实生活不一致,但是观众仍然津津有味地欣赏,丝毫不认为什么有问题

关汉卿的《关大王单刀会》对鲁肃形象的塑造就是这样。历史上的鲁肃足智多谋,是东吴的重臣。但是,此剧把鲁肃描写成了一个孤陋寡闻、刚愎自用的人物,自以为是地定下了三条妙计,认为凭借这些妙计就可以收复荆州,乔公劝他“断不可取,想关云长好生勇猛,你索荆州呵,他弟兄怎肯和你甘罢”,鲁肃却听不进去。乔公问他博望烧屯、隔江斗智、收西川等事,包括当年灞陵桥辞别曹操,鲁肃一概不知。也就是说,他一点也不了解关羽,自认“小官不曾与此人相会”,就只想着降服关羽,索回荆州。对于关汉卿笔下这个极为特殊的鲁肃形象,有人认为太过夸张不真实,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关汉卿的良苦用心:“我们不能想象,关汉卿这样的大家会糊里糊涂把鲁肃写得那样没有记性,那样孤陋寡闻”,“问题是他面对着一个更重要的事实,就是他的戏是演给广大人民看的。鲁肃在剧中一方面是台上人物,一方面也代表台下观众。关汉卿这样做,多少给鲁肃这一人物的历史真实性带来了损害,然而广大的文盲观众却会感激他的厚意的”[30]。这种手法正是历史人物生活化的体现。

3.三国戏曲中的语言生活化,也是历史人物走向现实生活的重要表现手段

京剧《徐庶走马荐诸葛》运用的语言就极口语化、生活化,曹营的下书人上场时说道:“为人不怕死,前来下战书。嗳,来得不凑巧,遇着黑脸老。”顺口溜一样的语言,凸显出民间的味道。《捉放曹》中,陈宫唱道:“你好比扑灯蛾自来投火;你好比抢食鱼自投罗网;你好比出山虎把路走错,擒住你怎能够纵虎归窝。”“扑灯蛾”“抢食鱼”“出山虎”等用语显然是民间生活用语。另外,《徐庶走马荐诸葛》中,张飞将曹营下书人的帽子摘下来赏给兵士,被高呼为“三千岁”,实际上,此时连刘备也未取得立足之地,更不用说张飞了,“三千岁”体现民间依照习惯上的“尊刘抑曹”心理,对张飞所代表的蜀汉人物的盲目崇拜。

三国戏曲的生活化特点,拉近了历史人物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三国人物从历史舞台走到了观众中间。

【注释】

[1][明]丘浚:《五伦全备记》,载郑振铎编《古本戏曲从考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

[2]胡世厚主编《三国戏曲集成》第一卷《元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第239页。

[3]胡世厚主编《三国戏曲集成》第二卷《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第26页。

[4]胡世厚主编《三国戏曲集成》第一卷《元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第100页。

[5][明]张岱:《陶庵梦忆·虎丘中秋夜》,青岛出版社,2005,第133页。

[6]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第3页。

[7][明]张岱:《陶庵梦忆·虎丘中秋夜》,青岛出版社,2005,第208页。

[8][明]徐渭:《南词叙录》,李复波、熊澄宇注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第6页。

[9][清]李渔:《闲情偶寄·贵显浅》,远方出版社,2006,第22页。

[10]陈独秀:《论戏曲》,载周靖波《中国现代戏剧论:建设民族戏剧之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第14页。

[11]张友鸾、顾肇仓:《关汉卿杂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第66页。

[12]李宏锋:《〈单刀会〉双调[新水令]字调腔格初探——基于语言音乐学视角的元杂剧旋律风格考辨之一》,《音乐文化研究》2020年第7期。

[13]胡世厚主编《三国戏曲集成》第一卷《元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第158页。

[14][晋]陈寿:《三国志》卷三五《诸葛亮传》裴注引,中华书局,1959,第927页。

[15][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宣帝纪》,中华书局,1974,第9页。

[16]裴松之(372—451年),字世期,南朝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著名史学家,奉命为《三国志》作注,引书一百四十余种,三十二万余字,注文博采众议,以补缺、备异、惩妄、论辩为宗旨,开史书作注新例,成为史学不朽之作,与《三国志》并行于世。儿子裴骃作《史记集解》、曾孙裴子野著有《宋略》,祖孙三人被称为“史学三裴”。

[17][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第2页。

[18][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第5页。

[19]刘义庆(403—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幽明录》等,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朱铸禹:《世说新语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496页。

[21][隋]杜宝:《大业拾遗记》。该书一说为唐代颜师古撰。

[22][宋]李昉:《太平御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第626页。

[23]《战国策·秦策二》载:“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24]汉班固《汉书·直不疑传》载:“人或毁不疑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特毋奈其善盗嫂何也!’”颜师古注:“盗谓私之。”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自古贤人才士,秉志遵分,被谤议不能自明。”

[25]翟义是王莽时期的起义领袖,失败后被诛族。

[26][唐]刘知几:《史通》卷五《采撰》,载姚松、朱恒夫《史通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第223页。

[27][清]彭定求、杨中讷编,王全点校《全唐诗》,中华书局,1979,第6245页。

[28][宋]苏轼:《东坡志林》,商务印书馆,1939,第6页。

[2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87页。

[30]李健吾:《李健吾戏剧评论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第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