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戏曲的发展特点

一、民国时期戏曲的发展特点

民国时期三国戏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时代的动荡不安,传统戏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正所谓革故鼎新,新思想、新观念、新手法代替了千余年来旧有的思想与手段,戏曲艺术水平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产生了大量具有时代影响的新作品。

1.戏曲舞台与时代密切联系

作为艺术作品,三国戏曲同样能够反映时代洪流,对于新旧思想的时代变化、抗日斗争、民族矛盾等都以戏曲艺术特有的方式予以反映,表达出了戏曲艺术应有的时代意识。

作为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灭亡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急剧动荡的局面,一方面是旧制度的解体,历经两千余年的封建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再加上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对中国的蚕食,使国家、民族岌岌可危,原有的社会已经分崩离析,变革势在必然。另一方面,新的思想,民主的、科学的认识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新的制度、新的国家的渴望与日俱增。

因此,清王朝的灭亡、中华民国的诞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都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标志着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与此同时,新的矛盾、新的斗争也相继出现,尤其是抗日战争等涉及民族存亡的大事,也成了戏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他们用旧有的戏曲题材反映新时代的民族斗争,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1935年在北京中和戏院演出了三国题材的戏曲《亡蜀鉴》(又名《江油关》),就是专门针对当时的抗日战争的。该剧取材于《三国演义》,剧本是吴菊痴于1933年根据川剧《江油关》改编,内容演魏将邓艾进攻蜀国,偷渡阴平,直达重要关隘江油关。江油太守马邈不听妻子李氏劝阻暗中投降邓艾,李氏得知丈夫投敌后愤怒自杀。此剧演出时,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国民党反动派采取投降政策,不进行抵抗,遭到全国人民的声讨。在这种情况下,程砚秋愤然而起,在北京公演此剧。但正因为此剧主题鲜明,遭到当时反动政府的扼杀,只演出了两场便被迫停演。此剧是近代以来戏曲中表达现实思想最为突出的三国戏,也是爱国主义思想最为鲜明的三国戏,在三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戏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思想变化对戏曲的改变。可以说,经历了这么一个重大的时代变革,传统戏曲的面貌也焕然一新。从内容上看,摒弃封建思想、追求进步思想成为戏曲的主流;从艺术形式上看,舞台艺术日臻完善,经典剧目层出不穷,重要演员的突出贡献日新月异,戏曲成为中华民族最为经典的艺术之一。

2.演员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新思想的出现,大众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作为特殊行业的演员,更是在文化水平方面超出一般社会民众。民国时期的演员除了演戏技艺之外,也有不少演员同时掌握了编剧艺术,他们能够结合时代特征与自己的演出实践,改编旧戏、编写新戏,给戏曲行业带来了新的气息,提高了演员的整体演出水平。

如马连良在1927年挑班演出时,就整理了《战北原》(又名《武乡侯》)、《范仲禹》两部戏曲,之后,历年不断根据自己的演出需要排演出新剧目,如《安居平五路》、《雪拥蓝关》、《苏武牧羊》(原名《万里缘》)、《白蟒台》、《十老安刘》等。其中的三国戏《战北原》《安居平五路》成了三国戏曲中常演的剧目,一直被剧坛所保留。

3.明星效应突出,影响深远

民国时期演艺人员已经受到人们狂热的追捧,如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等京剧名角,他们的每一次演出都受到观众的注意,以至于出现了轰动效应。这为戏曲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

追捧演艺明星的不仅仅是一般民众,更有大官僚、大军阀、大商人等“权贵”。当时,“追星”的“大人物”与明星的关系如戴笠与胡蝶、杜月笙与孟小冬、军阀张勋与王慧芳等,比比皆是。据1935年上海书局出版的《百伶小史》介绍,张勋对王慧芳推崇备至,每当王慧芳演出时,张勋就会放下军阀架子,到台口恭敬地给王慧芳“打帘儿”。另如演唱河北梆子的侯俊山,得到了“狗肉将军”张宗昌的追捧,二人同席餐饮、同榻就寝,每逢侯俊山出门,张宗昌就尽力伺候,还派自己的贴身卫队保护。

他们给这些明星演艺人员提供了更加优厚的待遇,让他们体会到了常人难以体会到的优越感,这又为他们的演艺事业增加了无比强大的动力。同时,他们的明星风光又吸引了一代代的青年演员效法,成为推动戏曲艺术发展的主要力量。

4.艺术表现多元化

时代的发展、开放,让人们的思维更加灵活,视野更加开阔,戏曲艺术也是如此,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戏曲也出现了表演形式上的新变化,如引进西方话剧、舞剧等,甚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影戏”,这些都为戏曲的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为戏曲艺术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