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时期的三国戏剧目

二、宋金元时期的三国戏剧目

《华容道》中的关羽脸谱

1.金代三国戏

金代有数量众多的三国戏被搬上舞台。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有金院本三国戏曲剧目6种:《赤壁鏖兵》《刺董卓》《蔡伯喈》《襄阳会》《骂吕布》《大刘备》。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会考》[35]载有宋元戏文剧目《单刀会》《貂蝉女》《甄皇后》《铜雀妓》《刘先主跳檀溪》。

这些作品除个别剧本残存几支曲文外,多数皆已遗失。但从这些残存的剧目来看,金代已经有不少三国戏被民间艺人搬上戏曲舞台。如《襄阳会》和《赤壁鏖兵》,已经具备了后期元杂剧的规模、形制,所以有学者认为是金院本后期的作品,“从留存的大批院本目录来看,其中有许多大型的、故事复杂的作品,这恐怕不是我们所惯称的简单的玩笑戏形式的‘院本’所能搬演得了的。这些‘院本’中,就有许多该是我们所说的‘杂剧’。”[36]

由此可见,金代院本的三国戏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宦门子弟错立身》剧本第五段,有【仙吕宫】的南北合套曲四支,报出了二十九种南戏剧目,其中有《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和《刘先主跳檀溪》两种三国戏。据钱南扬先生考证,《宦门子弟错立身》一剧是宋末时的作品(见钱氏所著《戏文概论》),该剧所征引的作品,至迟也应出自宋末人之手,所以,这出《单刀会》也许还早于关汉卿的杂剧名作《单刀会》,关作有否参照该剧,因这本南戏《单刀会》片纸无存,已无法进行校勘对比。而另一本《刘先主跳檀溪》其内容与《三国志平话》卷中所写的刘备几乎被害于襄阳、为主孙所救、最后的卢马飞越檀溪而脱险可能相似,这一故事恐怕流传甚久,地域也很广,从目前可知的金院本《襄阳会》、南戏《刘先主跳檀溪》、话本《三国志平话》直到高文秀所作元杂剧《刘玄德独赴襄阳会》中可以看出,早在《三国演义》成书前,这些故事已成为家喻户晓、戏曲曲艺争相搬演的保留节目了。[37]

2.元代(含元明之际)三国戏

元代戏曲作家在宋金三国戏文和院本的基础上,又创作了大量的三国戏,据元钟嗣成《录鬼簿》、明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清黄丕烈《也是园藏书古今杂剧目录》和近人傅惜华《元人杂剧全目》、邵曾祺《元明北杂剧考略》、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王季思《全元戏曲》[38]、陈翔华《三国故事戏考略》、胡世厚《三国戏曲集成》[39]等文献记载,元代和元明之际的三国杂剧有61种,今存剧本20种、残存7种、存目34种。

在这61种杂剧中,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

一是舞台人物,这些剧目以关羽、张飞、诸葛亮为主,其他人物有刘备、周瑜、鲁肃、曹操、吕布、马超、蔡琰、王粲、司马昭等,三国的主要人物大都上了戏曲舞台。

二是剧情内容来源。有35种的情节与《三国演义》相同或者是大致相同,有18种与《三国志平话》的内容相同或相似,有7种与三国故事、人物完全无关,即完全虚构的故事,这7种是:《莽张飞大闹石榴园》《寿亭侯怒斩关平》《东吴小乔哭周瑜》《关大王三捉红衣怪》《诸葛亮挂印气张飞》《宋伯通衣锦还乡》《张翼德力扶雷安天》。

(1)现存元代三国戏剧本

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醉思乡王粲登楼》,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高文秀《刘玄德独赴襄阳会》,朱凯《刘玄德醉走黄鹤楼》,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志》《锦云堂暗定连环计》《诸葛亮博望烧屯》《关云长千里独行》《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张翼德大破杏林庄》《张翼德单战吕布》《张翼德三出小沛》《关云长单刀劈四寇》《莽张飞大闹石榴园》《走凤雏庞统掠四郡》《曹操夜走陈仓路》《阳平关五马破曹》《关云长大破蚩尤》。[40]

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该剧有元人两个版本,其一为武汉臣所撰杂剧,“贾本《录鬼簿》著录此剧,题目曰《元帅府单气张飞》,正名曰《虎牢关三战吕布》,简名《三战吕布》。”[41]原作已佚。其二为郑光祖所撰杂剧,“贾本《录鬼簿》著录,题目作《元帅府单气张飞》,正名作《虎牢关三战吕布》,简名《三战吕布》。”[42]

郑光祖《醉思乡王粲登楼》:简称《王粲登楼》,是郑光祖历史剧的代表作,全剧四折一楔子,现存多个版本。剧作是根据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创作的《登楼赋》,并加以虚构敷演而成,表现了“学成满腹文章,只是胸襟骄傲,不肯曲脊于人”(《王粲登楼·楔子》)的王粲困窘之中发愤进取的故事,如第三折“王粲登楼”的描写:

(词云)一度愁来一倚楼,倚楼又是一番愁。西风塞雁添愁怨,衰草凄凄更暮秋。情默默,思悠悠,心头才了又眉头。倚楼望断平安信,不觉腮边泪自流。(唱)

【中吕粉蝶儿】尘满征衣,叹飘零一身客寄。往常我食无鱼弹剑伤悲,一会家怨荆王,信谗佞,把那贤门来紧闭。(带云)从那荆王辞世呵,(唱)不争你死丧之威,越闪得我不存不济。

【红绣鞋】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则我这襄阳倦客苦思归。我这里凭阑望,母亲那里倚门悲。

满眼秋色,满心悲凉,王粲落魄荆州,壮志难酬,孤身飘零,身心疲惫,这种怀才不遇、落魄无奈的心情,表达了元代后期文人的共同感受,带有明显的作者印记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明何良俊评论说:“摹写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四友斋丛说》卷37)

关汉卿杂剧《关大王单刀会》书影

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各本《录鬼簿》《宝文堂书目》《今乐考证》《曲录》,并著录此剧正名。《百川书志》著录作《关大王单刀赴会记》。简名《单刀会》。”此剧现传有多个版本。[43]

《单刀会》是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作品的基本思想是“尊刘抑曹”,肯定蜀汉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认为曹魏是大汉王朝的篡权者,表达了拥护“汉朝家业”“刘氏天下”的坚定思想。这种认识与当时少数民族统治的元代政治密不可分,是一种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的体现,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第四折中,为了索回荆州,关羽义正词严地宣称:“俺王亲合情受汉朝家业,则您那吴天子是俺刘家甚枝叶?”他自豪地嘲笑鲁肃说:“虽不下老兄心,不去了俺汉朝节!”口口声声是“汉朝”“刘家”。剧中的关羽形象,勇武超群,豪情万丈,正气凛然,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著这数十人驾著这小舟一叶。不比九重龙凤阙,这里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来来来,我觑的单刀会似村会社!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得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樯橹当时绝,鏖兵江水元然热,好教我心下情惨切:二十年流不尽英雄血!

面对浩浩长江水,关羽感慨良多,既表现了他的英雄豪气,又透露出他内心独有的人生伤感。

该剧为历史名剧,别名甚多,如《单刀会》《临江事》《关公单刀赴会》《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等,汉剧、徽剧、昆曲、川剧、粤剧、秦腔、同州梆子、豫剧、河北梆子等十多个剧种均有此剧目,川剧名《单刀赴会》,昆曲剧名《刀会》《训子》等,这些剧目都是在关汉卿《关大王单刀会》的基础上改编创作的。

关汉卿《关张双赴西蜀梦》:又名《关云长张翼德双赴梦》,或《双赴梦》《西蜀梦》,共四折,元刊本仅载曲词,无科白。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剧作演刘备在西蜀称帝之后,非常思念当年曾经桃园三结义的关羽、张飞。军师诸葛亮夜观天象,看到“贼星增焰彩,将星短光芒”,心里便知晓关羽、张飞二兄弟已死,此时内心极度痛苦:

《甘露寺》中的张飞脸谱

【梁州】单注着东吴国一员骁将,砍折俺西蜀家两条金梁。这一场苦痛谁承望?再靠谁挟人捉将?再靠谁展土开疆?做宰相几曾做卿相?做君王那个做君王?布衣间昆仲心肠。再不看官渡口剑刺颜良,古城下刀诛蔡阳,石亭驿手挎袁襄!殿下帝王,行思坐想,正南下望,知祸起自天降。宣到我朝下若问当,着甚话声扬?

却不敢明白告诉刘备,只得对刘备撒谎。不久后,关羽、张飞魂魄相遇,不敢惊吓着刘备,只好给刘备托梦,请大哥为他们报仇。

此剧为元杂剧的早期作品,全剧充满着强烈的复仇情绪,第一折使臣闻讯悲愤,第二折诸葛亮矢志复仇,第三折、第四折关、张冤魂泣诉,始终贯穿着复仇主线,这条主线也是作者的创作意图。

高文秀《刘玄德独赴襄阳会》:简名《襄阳会》,又名《刘先主襄阳会》《刘先主会襄阳》《跃马檀溪》《先主跳檀溪》《马跳檀溪》,现有京剧《襄阳会》。剧本今存二种:“(1)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脉望馆抄校内府本,北京图书馆藏,题目作《徐元直用计破曹仁》,正名为《刘玄德独赴襄阳会》;(2)孤本元明杂剧本,第四册,据脉望馆抄本校印。”[44]

朱凯《刘玄德醉走黄鹤楼》:简名《黄鹤楼》,也作《醉走黄鹤楼》。此剧现存版本有二:其一,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脉望馆抄校内府本,题“元无名氏”撰,北京图书馆藏,未标题目,正名作《刘玄德醉走黄鹤楼》。其二,孤本元明杂剧本,第七册,据《录鬼簿》题为朱凯作。[45]该剧根据《三国志平话》“玄德黄鹤楼私遁”改编。现有京剧《竹中藏令》,又名《三江口》。

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志》:元明间无名氏杂剧,题目也作《诸葛亮隔江斗智》,简名《隔江斗智》。今传版本有二:其一为《元曲选》辛集本,题目原作《两军师隔江斗智》,正名作《刘玄德巧合良缘》,题目与正名“疑为颠倒误置,不可不辨”。其二为《酹江集》本。[46]剧情内容写赤壁之战后,诸葛亮与周瑜的斗智斗勇:孙权与周瑜施计,假装将孙权的妹妹孙安许配给刘备,趁刘备迎亲时夺取荆州,被诸葛亮识破,孙安也对刘备产生爱慕之情,弄假成真。全剧由正旦孙安主唱,两军师诸葛亮和周瑜的故事则由宾白完成。剧情受《三国志平话》影响较大,二者内容接近,而与《三国演义》有较大不同。

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元代无名氏杂剧,“《太和正音谱》作《美女连环计》,亦不题作者”,简名《连环计》,“《曲录》著录,别作:《锦云堂暗定连环计》”。此剧流传版本有:息机子《古今杂剧选》本、《元曲选》壬集本、脉望馆校息机子《古今杂剧选》本。[47]相同故事的戏曲还有元代南戏《貂蝉女》(今存残本)、明代王济所撰传奇《连环计》(今佚)。该剧结构精美,曲词典雅,深受观众欢迎,甚至走出国门,被译为法文本。

无名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现存版本有两种,其一为脉望馆抄校本,其二为《孤本元明杂剧》本。

无名氏《关云长千里独行》:元代无名氏杂剧,简名《千里独行》。流传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本。

无名氏《关云长单刀劈四寇》:元明间无名氏杂剧,现存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和《孤本元明杂剧》本。

《凤仪亭》中的董卓

无名氏《关云长大破蚩尤》:元明间无名氏撰,该剧为宋代关公显圣故事,傅惜华认为该剧不应该列入“三国故事”,云:“《也是园书目》古今无名氏‘三国故事’目,著录此剧正名,《今乐考证》《曲录》并从之。按此剧演宋时蚩尤为祟,关云长显圣擒获事,《也是园书目》作‘三国故事’实误,应列入‘宋朝故事’目内。此剧现存版本有:(一)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脉望馆抄校内府本,未题作者,北京图书馆藏,题目作‘解州地盐池作乱’,正名作‘关云长大破蚩尤’。(二)《孤本元明杂剧》本,第二十三册,又作简名‘大破蚩尤’。”[48]

无名氏《诸葛亮博望烧屯》:简名《博望烧屯》。此剧流传有多个版本,如《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脉望馆抄校内府本、孤本元明杂剧本。[49]

无名氏《张翼德大破杏林庄》:简名《杏林庄》。现存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和《孤本元明杂剧》本。

无名氏《张翼德单战吕布》:简名《单战吕布》。现存版本有脉望馆抄校内府本和《孤本元明杂剧》本。

无名氏《张翼德三出小沛》:元明间无名氏所撰杂剧,简名《三出小沛》。现存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和《孤本元明杂剧》本。

无名氏《莽张飞大闹石榴园》:元明间无名氏所撰杂剧,简名《大闹石榴园》。现存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和《孤本元明杂剧》本。脉望馆抄校本题目为《曹孟德定计凝翠楼》,正名为《莽张飞大闹石榴园》。

《周公瑾得志娶小乔》:元明间无名氏所撰杂剧,现存版本有二,即(一)脉望馆抄校内府本,未题作者,题目为《鲁子敬仁厚助英贤》,正名为《周公瑾得志娶小乔》;(二)《孤本元明杂剧》本,第十八册,简名《娶小乔》。[50]

无名氏《走凤雏庞统掠四郡》:元明间无名氏所撰杂剧,此剧今存版本有二:其一为脉望馆抄校内府本,题目作《诸葛亮智排五虎》,正名作《走凤雏庞掠四郡》;其二为《孤本元明杂剧》本,简名《庞掠四郡》。

《寿亭侯怒斩关平》:元明间无名氏撰,此剧今存版本有二,即其一为脉望馆抄校内府本,未题作者,题目作《集贤庄王荣告状》,正名作《寿亭侯怒斩关平》;其二为《孤本元明杂剧》本,第十八册,简名《怒斩关平》。[51]

无名氏《曹操夜走陈仓路》:元明间无名氏杂剧,今存版本有二,即其一为脉望馆抄校本,题目为《孔明收取阳平关》,正名为《曹操夜走陈仓路》;其二为《孤本元明杂剧》本,简名《陈仓路》。

无名氏《阳平关五马破曹》:元明间无名氏杂剧,“《宝文堂书目》著录题目为《五马破曹》。此剧现存版本有:(一)脉望馆抄校内府本,未题作者,北京图书馆藏,题目作《陈仓路十将成功》,正名作《阳平关五马破曹》;(二)《孤本元明杂剧》本,第十七册,又作简名《五马破曹》。”[52]

(2)今存剧本残曲七种

即高文秀《周瑜谒鲁肃》、王仲文《诸葛亮军屯五丈原》、武汉臣《虎牢关三战吕布》、花李郎《相府院曹公勘吉平》、无名氏《千里独行》《斩蔡阳》《诸葛亮挂印气张飞》。

花李郎《相府院曹公勘吉平》: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载:“花李郎,名号不详,籍里无考。元代著名戏曲演员刘耍和婿,想亦为戏曲演员;时人称为‘花李郎学士’,不悉是何意义。尝为马致远合制《黄粱梦》杂剧,必同时人。杂剧作品四种,现传于世者一种,仅见佚文者二种,全佚存目者一种。”此剧简名《勘吉平》《相府院》,“此剧不见传本,今惟《太和正音谱》《北词广正谱》录有残文。”[53]

(3)今仅存剧目三十四种

现存剧目如《桃园结义》《老陶谦三让徐州》《过五关斩六将》《关云长古城聚义》《斩蔡阳》《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单刀会》《诸葛亮挂印气张飞》《白帝托孤》《诸葛亮石伏陆逊》《寿亭侯五关斩将》等。

《关云长古城聚义》:元明间无名氏撰。

金仁杰《蔡琰还朝》:杂剧。此为简名,“正名今不可考”,别名《蔡琰还汉》,“此剧不见流传之本”。[54]

王仲文《七星坛诸葛祭风》:又名《诸葛祭风》,“贾本《录鬼簿》著录此剧正名,简名又作:《诸葛祭风》。曹本《录鬼簿》《今乐考证》《曲录》正名俱作:《破曹瞒诸葛祭风》,《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均作简名:《诸葛祭风》。此剧今不见有传本。”[55]

《老陶谦三让徐州》:元明间无名氏撰。

《诸葛亮挂印气张飞》:元明间无名氏撰,简名《气张飞》,又有《三气张飞》《气伏张飞》等名。

《诸葛亮石伏陆逊》:元明间无名氏撰,题目也作《诸葛亮石伐陆逊》。

《寿亭侯五关斩将》:元明间无名氏撰。

此外,还有南戏三国剧目,如《连环记》《桃园记》《古城记》《草庐记》等。

在以上宋金元三国戏曲中,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被写进了戏曲剧本,登上了艺术舞台。人物如汉末的董卓、袁绍、吕布、貂蝉;蜀汉的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马超;曹魏的曹操、蔡琰、王粲、司马懿、司马昭;东吴的孙权、周瑜、鲁肃等。人物形象亦相当鲜明,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性格特征、造型已定格,成了范式,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周瑜等。

从这些剧目敷演的故事来看,元代的戏剧作家已把最精彩的三国故事搬上了戏曲舞台,而且以蜀汉为正统、尊刘贬曹抑孙,崇尚仁义、忠孝、智勇的思想倾向已很突出,故事情节已相当连贯和完整。

(4)元代三国戏对后世三国故事的影响

元代三国戏曲的成熟,对后世三国故事影响很大,如对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明初的罗贯中根据历史资料《三国志》(含裴注)、《后汉书》、《资治通鉴》,以及魏晋时期的笔记小说、宋元时期的《三国志平话》等,当然也包括宋金元时期的戏曲,创作了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使三国故事更为集中、完整,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具体来看,元代三国戏曲对《三国演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元代戏曲中的三国故事素材被小说吸收。如无名氏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内容写诸葛亮初出茅庐,面对曹军的进攻,在博望坡火烧军营,大败曹军。博望坡大败曹军的故事,在史书中是刘备的功劳,《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归附刘表后,刘表令其屯兵新野,这时,曹军将领夏侯惇、于禁来攻,刘表“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56]可见,与诸葛亮没有关系。到了《三国志平话》,出现了徐庶施计,火烧曹仁于新野:

不数日,许昌路上有曹操使公子曹仁将十万大军,数百员名将,来取樊城、新野。皇叔大惊。张飞笑曰:“看先生抵当。”徐庶曰:“皇叔放心,吾使曹伯忠片甲不回。”叫赵云,附耳低言,说与一计。邀皇叔往南门曰:“此吉地也。”先生披头跣足,用香羹茶饭一盘,祭起旋风。赵云引众军绕城使火箭下射,四面皆火起。曹兵大败,烧死不知其数。曹伯忠无千人逃命而回。[57]

此故事中也没有出现诸葛亮。在元代无名氏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中,火烧曹军的主角才变成诸葛亮。小说《三国演义》明显是借用了元杂剧的内容,在第三十九回写了“博望坡军师初用兵”的故事,目的是突出诸葛亮的智慧,与小说总的主题一致。

另如《单刀会》故事,《三国志·鲁肃传》记载:“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裴注引《吴书》说得更具体:“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58]说得很清楚,是鲁肃去往关羽军营。双方相见之后,鲁肃斥责关羽不守信用,刘备已得益州,却不归还荆州,关羽哑口无言。到了《三国志平话》,在叙述“单刀会”时,已经成了关羽赴东吴军营,再到关汉卿的杂剧《关大王单刀赴会》,情节更为生动,塑造了关羽气壮山河的英雄形象。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即根据元杂剧关羽的形象,写成了“关云长单刀赴会”故事,进一步突出了关羽义薄云天、叱咤风云的英雄特征。

二是戏曲中基本固定的人物形象,被《三国演义》继承。元代戏曲中,曹操的奸诈、诡谲、残忍,刘备的仁善,关羽的勇武、忠义,诸葛亮的智慧,张飞的莽撞等形象特征,基本固定,《三国演义》把这些极具特点的人物形象运用到了作品中,并通过小说特有的人物塑造手法,使这些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真实、典型,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艺术形象。

三是元代戏曲中“拥刘反曹”的思想,被《三国演义》继承,并无限夸张,最终成为民众认识三国故事的基本主导思想,甚至往往替代历史,以小说的观点,评价三国历史人物。现存元代三国戏曲中,除少部分剧目如《王粲登楼》《连环计》等之外,大部分都是以刘备集团为主要歌颂对象的,剧作的主旨是颂扬刘备的仁德善良、关爱百姓、信义卓著,蜀汉君臣的忠义仁勇,诸葛亮的才智谋略等,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滥施权计、滥杀无辜,奸诈、虚伪等,成了曹操的标签;这种思想到了《三国演义》更为典型,对蜀汉君臣充满同情,对曹操满怀怨恨,而对东吴君臣褒贬兼有,视与其相关的情感而定。

【注释】

[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八,中华书局,1956,第2174页。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五十七,中华书局,1956,第2083页。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九,中华书局,1956,第2190页。

[4][宋]穆修:《河南穆公集》,《四部丛刊集部》卷三。

[5]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第107页。

[6][宋]张预:《十七史百将传》卷第五。

[7]温公:司马光谥号。

[8]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编,王星点校《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第2637页。

[9]钱锺书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321页。

[10][宋]郭允蹈:《蜀鉴》,巴蜀书社,1984。

[11]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蜀鉴》,商务印书馆,1937,第21页。

[12]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蜀鉴》,商务印书馆,1937,第21页。

[13][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一,中华书局,1981,第7页。

[14][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二《平天冠》,中华书局,2005,第443页。

[15][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第10278页。

[16][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第875页。

[17]同上,第155页。

[18][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商务印书馆,1937,第93页。

[19][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第281页。

[20][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六,四库全书版。

[21][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645页。

[2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曹操冢》。

[23]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第157页。

[24]同上,第159页。

[25]《古本小说集成·三分事略》袁世硕“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2页。

[26]《古本小说集成·三国志平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2页。

[27]《古本小说集成·三分事略》袁世硕“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1页。

[28][元]郝经撰,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续后汉书帝纪》,商务印书馆,1937,第167页。

[29]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45《史部·正史类一》三国志条,中华书局,1965,第403页。

[3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87页。

[31]隋树森:《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第467页。

[32]隋树森:《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第761页。

[33]同上。

[34][宋]张耒:《明道杂志》,商务印书馆,1935。

[35]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会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6]戴不凡:《王实甫年代新探》,见《戴不凡戏曲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第62页。

[37]此段论述参彭飞《试述〈三国演义〉成书前后的三国戏》,《上海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38]王季思:《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9]胡世厚:《三国戏曲集成》,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40]按,多种元杂剧剧本中无名氏杂剧《十样锦诸葛论功》亦被作为诸葛亮故事列入“三国故事”剧目中,此剧实为宋朝故事,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考证云:“《也是园书目》古今无名氏‘三国故事’目,著录此剧正名;按此剧演宋朝李昉与张齐贤,奉朝命建立武成庙故事,实不应列入‘三国故事’,当作‘宋朝故事’为是。《今乐考证》《曲录》并据《也是园书目》著录,亦延其误。”载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7,第329页。

[41]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7,第157页。

[42]同上,第211页。

[43]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7,第26页。

[44]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7,第120页。

[45]该剧存本资料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7,第269页。

[46]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7,第309页。

[47]同上,第289页。

[48]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7,第330页。

[49]同上,第281页。

[50]同上,第321页。

[51]同上,第320页。

[52]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7,第320页。

[53]同上,第87页。

[54]同上,第223页。

[55]同上,第17页。

[56][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传》,中华书局,1959,第876页。

[57]《古本小说集成·三国志平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58][晋]陈寿:《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鲁肃传》,中华书局,1959,第12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