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戏曲是三国人物由现实走进艺术的重要载体

一、三国戏曲是三国人物由现实走进艺术的重要载体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度艺术化的人物,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物的代表,是个性化的典型。

三国历史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就是因为他们是已经被艺术化了的典型,这种艺术化的途径有很多,如话本、小说、诗歌、戏曲、绘画等,也包括现代艺术手段如电影、电视等,其中,戏曲作为大众化的艺术手段,对三国人物的艺术化处理影响最大。

首先,三国戏曲中对人物形象的描摹、刻画,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

威风凛凛的关羽、仁德慈善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诡谲奸诈的曹操、气量狭窄的周瑜、威猛勇武的张飞等,无一不是通过艺术化手法,使其形象定型,成为公众心目中亘古不变的角色。

三国戏曲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多种多样,如外貌、精神气质、服饰、语言、心理描写等。

在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关羽的形象非常鲜明:

他上阵处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赳赳一丈虎躯摇,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那敌军若是见了,唬的他七魄散、五魂消。(云)你若和他厮杀呵。(唱)你则索多披上几副甲,賸(同剩)穿上几层袍。便有百万军,挡不住他不刺刺千里追风骑;你便有千员将,闪不过明明偃月三停刀。[11]

剧作通过末角乔国老和鲁肃的对话,展现了关羽威风凛凛的形象。尤其是关羽的威风和勇猛,也是通过乔国老之口说出的,剧作用侧面描写手法表现关羽,更加真实。

《空城计》中诸葛亮也有一段唱词唱道:

【西皮慢板】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料定了汉家业鼎足三分。官封到武乡侯执掌帅印,东西征南北剿博古通今。周文王访姜尚周室大振,汉诸葛怎比得前辈的先生。闲无事在敌楼我亮一亮琴音,(抚琴)(笑)哈哈哈……(续唱)【慢板】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

这段唱词把诸葛亮面对凶险的敌情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典型,面对强大的敌军,诸葛亮不慌不忙,轻松自如,甚至把前来作战的司马懿比喻为闲谈的“知音”。尽管这段唱词前后矛盾,前面先自我夸耀,“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料定了汉家业鼎足三分。官封到武乡侯执掌帅印,东西征南北剿博古通今”,突出了自己的非凡功劳,但又说“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汉诸葛怎比得前辈的先生”,但是,因为观众已经对诸葛亮的神奇能力照单全收,所以这种矛盾并不影响舞台效果,反而让诸葛亮的自夸和谦逊都得到了张扬。

《斩马谡》通过马谡与副将王平的对话,把马谡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性格展现了出来。

一开始看到地势,马谡就十分高兴,自认为可以一举破敌。当王平提出异议时,马谡又拿兵法辩解,王平只好要求分兵一半,以防不测。这个建议却被马谡理解为争功。王平说“不敢”后,马谡又语带讥讽说“谅你不敢”。虽然马谡是王平的上级将领,但这种语气、态度,表明了马谡是个十足的骄横跋扈者,听不进部下建议,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就是马谡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马谡的这个形象成为刚愎自用者的典型代表,是三国戏剧中最为成功的形象之一。

其次,三国戏曲中往往通过对比、衬托等侧面描写手法和议论、烘托渲染等正面描写手法,塑造人物。

对比、衬托等手法,是文学描写的常用手法,三国戏曲大量运用了这些手法来塑造人物。如将曹操的奸诈、阴险,与刘备的仁德、善良进行对比,使刘备的形象更加高大、完美。通过诸葛亮的聪明、智慧,与司马懿的愚笨、固执进行对比,更突出了诸葛亮的谋略。

再次,三国人物艺术化,也包括更为大众熟悉和应用的三国谚语、俗语等。

三国戏曲中这些大量的、成功的艺术形象,是剧作者从社会生活中高度提炼、再经过精心的艺术加工塑造而成的。从现实生活到舞台艺术,又从舞台艺术走进现实生活,成为生活中百姓喜闻乐见的人物,这个过程是由普通百姓最为喜爱的戏曲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