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三国戏曲的变革
对戏曲概念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历史上首次提出“戏曲”一说的是宋末元初的学者、诗人刘埙,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了“永嘉戏曲”的说法,用以特指也称为“永嘉杂剧”的南戏。清末,为了与西方话剧相区别,王国维将“戏曲”用于中国传统戏曲的专称。一般地,戏剧既包含传统戏曲,也包括从西方引进的话剧。也有人笼统地将戏曲、戏剧互指互代。
此时期的三国戏曲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戏剧内容的变化,西方的民主、科学、进步思想倾向被戏曲艺术所接受,并反过来影响着大众。
1.现代三国题材的第一部“影戏”《定军山》
“影戏”即电影戏曲,或叫戏曲电影,指用现代手段电影作为载体的戏曲。
电影源于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电影也来到中国。
1905年,中国第一部“影戏”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内容是传统名剧京剧《定军山》,由当时名伶谭鑫培主演。“影戏”《定军山》的拍摄成功,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借助现代艺术形式,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早期电影选择戏曲《定军山》有着其特定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戏曲的发展由宋元到明清,经过了民间—官方—宫廷—民间的循环发展,已得到众多国人的喜爱,具有广泛而深厚的基础,成了名副其实的“国粹”。
其次,因慈禧等皇室成员的推崇,出现了诸如“伶界大王”谭鑫培等名角。该剧即为谭鑫培主演。
再次,《定军山》是传统戏曲三国戏代表剧目,观众基础好,影响大。
该剧又名《取东川》《一战成功》。除了京剧《定军山》之外,其他地方戏如“汉剧、川剧、徽剧、秦腔、晋剧、粤剧均有此剧目。”[1]
该剧取材于《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是三国时期蜀、魏在定军山交战,定军山由魏军将领、曹操得力部将、屡立战功的夏侯渊驻守。张郃进犯蜀军驻守的葭萌关,诸葛亮派年迈老将黄忠、八十一岁高龄的严颜前往迎敌。双方交战,张郃抵敌不过,败逃定军山,投奔夏侯渊,意欲共抗蜀军。诸葛亮利用激将法,让黄忠去战夏侯渊。两军再次交战,双方各有一将被对方俘虏,等到双方交换俘虏时,黄忠实施拖刀之计,将夏侯渊斩杀。蜀军夺得了定军山。
定军山今景(网络图片)
谭鑫培剧照
谭鑫培在剧中饰演老将黄忠。
该戏唱、念、做、打俱全,演出难度大,但谭鑫培依靠自身过硬的本领,使该剧成为自己的代表剧目。
深厚的戏剧基础、拥有众多粉丝的三国题材,加上名角,这三个条件让《定军山》的导演任庆泰完成了中国戏剧史、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影戏”。1905年,也是谭鑫培六十大寿之年,“影戏”《定军山》的完成,无疑更具有重要意义。
谭鑫培后来还演出了《长坂坡》。1905年到1949年,共产生了三十三部戏曲电影。1956年,京剧界著名演员还联合演出《群英会》《借东风》,并拍成电影。
从《定军山》开始,在20世纪的一百年间,依靠电影这个全新的载体,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经典剧目、各地的地方剧种,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如京剧、越剧、豫剧、昆曲、评剧、粤剧、黄梅戏、吕剧、秦腔等近百个剧种,并通过电影放映,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如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追鱼》《红楼梦》《五女拜寿》,豫剧电影《花木兰》《七品芝麻官》,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评剧电影《花为媒》《刘巧儿》,秦腔电影《三滴血》等,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戏曲电影,有不少都成为经典作品。
据说谭鑫培为了拍好《定军山》,对京剧做了不少的改革,首先从唱腔上他没有墨守成规,而是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使腔调变得更加柔和,不再像以前那样直腔直调。同时,他还在剧本、服装、盔头上根据导演的建议和自己的体型、头型做了调整。他的改革在电影放映之初引起了许多老戏迷的不满,但是慢慢地,观众逐渐认同了他的改革。从此《定军山》这出戏的唱腔、服装、盔头一直沿用,并且影响了舞台的演出。
夏侯渊脸谱
2.其他“影戏”
影戏《定军山》成功之后,影响很大,有很多机构开始拍摄各种题材的影戏,当然,他们依靠的还是著名演员的明星效应。如马连良主演的京剧电影有《梅龙镇》《借东风》《渔夫恨》《群英会》《秦香莲》等。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之后,影戏的影响越来越大,也渐渐被广大观众所喜爱,成为观赏戏曲的主要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