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三国戏曲发展阶段及特征

一、现代三国戏曲发展阶段及特征

新中国成立之后,戏剧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曲折发展时期,时间从1949年到1976年,包括“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两个部分。无论是“十七年文学”还是“文革”文学,无不表现为曲折发展、艰难前行。“十七年文学”以新中国成立、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文革”时期的戏剧文学则主要以“革命样板戏”为主流,《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等,成为此时经久不衰的舞台保留剧目。文学被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

第二个阶段为探索时期,从1977年到1989年,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得到解放、环境彻底改观的新的历史时期。“文革”过后,话剧率先复苏,内容上开始对人、人的价值进行反思,在各种艺术形式上也开始了有价值的探索,透露出艺术的巨大生命力。戏剧文学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缓慢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多元化发展时期,从1990年到2000年。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经济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进入新的经济建设时期以后,戏剧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受经济大潮的冲击,戏剧渐渐走向世俗化,由关注国家大事的宏观视野走向关注个人生命、关注个体生活的微观视角,甚至大量的“俗文化”、为追求票房而出现的畸形戏剧艺术也被搬上戏剧舞台。由此,标志着戏剧走向多元化发展时期。

此一时期戏曲的主要特点是紧跟时代、跨越发展,戏曲逐渐成为“小众化”艺术。

1.戏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政治性明显加强

当代戏剧的发展受到政治因素的巨大影响,随着政治的波动而不断变化,“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成为特定时期艺术“改革”的先声。

2.传统戏曲改革出现了跨越式发展

对旧有传统戏曲在思想上、形式上进行改革,尤其是“革命现代京剧”成为传统戏曲改革的典型。三国戏也成为改革的主要内容。

3.演员地位迅速提高,演员职业受到尊重

与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相比,现代社会中,人民当家作主,戏曲演员成为人民艺术家,为人民大众服务,演员的地位得到了应有的提高,演职员成为新社会普通的从业人员,演艺职业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4.世纪之交,戏曲(包括传统戏曲和当代戏曲)由大众化演变为“小众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社会生活电子化、网络化情况的出现,传统的文学艺术如散文、诗歌、戏曲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戏曲也同样成为现代科技的“牺牲品”,由原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大众化艺术,变成“高雅”艺术,成为只有一小部分观众喜欢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