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戏曲故事来源于历史资料

一、三国戏曲故事来源于历史资料

作为历史题材的三国戏曲,大量的素材来源于三国历史资料,其中,主要是《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由于三国故事自从魏晋时期开始就在社会上流传,所以一直为人所熟知,戏曲创作正是适应了这一大众化需求,从丰富的历史史料中挖掘素材。正如清代李调元在谈到《桃园结义》一剧时曾说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剧,据《三国志·关羽传》:‘先主与羽、飞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世俗由此敷衍。”[1]一句简单的故事描述,成了一大段影响深远的剧作来源。

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三国戏曲基本按照历史原貌进行表现,如《赤壁之战》,通过戏曲艺术,将这次轰轰烈烈的军事战役描写得栩栩如生。

作者在对历史进行改编的时候,采用了各种方法,一方面,作者充分运用《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他一些史籍所提供的材料,凡涉及重要历史事件的地方,均与史实相符。如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归一等历史事件,汉献帝、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历史人物,以及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大部分的地点等,都是真实的。但作者又大量采用了非正史资料,如话本、戏剧、民间传说等内容,在细节处多有虚构。

这些虚构有些是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对史实进行了改编,如张飞怒鞭督邮、诛文丑、火烧博望、草船借箭、单刀赴会、空城计等;还有一些则采取添枝加叶的办法,在原来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增饰、附会,如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刮骨疗毒、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有的是完全凭空想象,无中生有,如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约三事、过五关斩六将、长坂坡大战、舌战群儒、借东风、三气周瑜、华容道等。

此外,作者还根据戏曲主题需要,对历史人物作出合乎自己思想的评价,如把曹操塑造成“白脸”,把关羽塑造成“红脸”,把诸葛亮塑造成能掐会算的“神人”等。

经过这样的“虚化”处理,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思想表现更为集中,感染力更强,艺术成就更高,三国戏曲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爱,原因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