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术家的新贡献

二、老艺术家的新贡献

以“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等为主的旧中国的戏曲艺术家,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与优势,或参加国内外艺术活动,或举办各种戏曲艺术培训班,或直接在剧团担任主要领导,扶植新兴艺术力量,为新中国的艺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马连良、梅兰芳、尚小云等。

马连良:1951年,马连良谢绝台湾邀请,秘密返回大陆。第二年,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之后,成立了“马连良京剧团”,还曾赴朝鲜演出。

1955年,马连良京剧团与北京市京剧二团合并,成立北京京剧团(即现在的北京京剧院),马连良任团长。第二年年底,张君秋领衔的北京市京剧三团并入。合并后的北京京剧团发挥出特有的优势,与中国京剧院联合演出了《赤壁之战》,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人合演了《秦香莲》《赵氏孤儿》《官渡之战》《海瑞罢官》《状元媒》等优秀剧目。

1961年,赵燕侠领衔的燕鸣京剧团也合并进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与赵燕侠合演了《坐楼杀惜》。1962年,马连良兼任北京市戏曲学校校长。1963年,再赴香港、澳门演出近三个月。

“文革”初期,马连良因《海瑞罢官》遭受迫害,被关进牛棚。1966年12月,因意外摔伤被送至北京阜外医院,三天后,六十六岁的马连良逝世。1979年,北京市文化局恢复其名誉。

梅兰芳: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1950年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还先后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六十五岁高龄的梅兰芳,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享年六十七岁。

荀慧生:1952年,荀慧生荣获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老艺术家表演奖。还历任中国戏曲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梆子剧院院长,河北省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等职。

程砚秋:新中国成立初期,程砚秋编演了《英台抗婚》,是他在戏曲艺术上的又一次革新,得到了戏曲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1956年,程砚秋演唱的《荒山泪》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艺术片,比起原来的舞台演出,该片增加了由吴祖光改编的新唱段,还增加了二百多种水袖表演,这些唱段和水袖表演,成为程派艺术的经典资料。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程砚秋和杨宝森联合录制了戏曲《武家坡》。

程砚秋政治上积极追求进步,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曲协会理事会主席团成员;1953年,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周恩来总理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程砚秋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54岁。

尚小云:1950年5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尚小云剧团成立。7月,文化部成立戏曲改革委员会,尚小云受聘为委员。1955年,当选为政协北京市第一届委员会常委,并连任第二、三、四届常委至1966年。1956年,受邀赴中南海演出《四郎探母》,尚小云饰演萧太后,演出后受到周总理接见。1959年,尚小云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古董字画六十六件,捐献给了陕西省博物馆。196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为尚小云拍摄了戏曲电影《尚小云舞台艺术》。1964年,尚小云正式调离北京,任陕西省京剧院首任院长。1966年,被陕西省京剧院的“造反派”诬为“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受尽屈辱,直到1976年去世。

尽管这些艺术家大都受到了“文革”的冲击,不但遭受冤屈,甚至连自身安全也难以保证,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悲剧,但是,他们对新中国戏曲事业付出的艰辛劳动有目共睹,他们对戏曲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永留青史。

【注释】

[1]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第72页。

[2]胡世厚:《三国戏曲集成》第六卷《现代京剧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3]胡世厚:《三国戏曲集成》第八卷《当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4]胡世厚:《三国戏曲集成》第七卷《山西地方剧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5]绵阳市三国演义学会、绵阳市涪城区教文体局:《川剧三国戏汇编》,2004年。

[6]四戒堂主人:《记言菊朋》,《立言画刊》1939年第32期。

[7]金达志主编《立言画刊》第160期,载陈志明、王维贤《〈立言画刊〉京剧资料选编》,学苑出版社,2009。

[8]金达志主编《立言画刊》第160期,载陈志明、王维贤《〈立言画刊〉京剧资料选编》,学苑出版社,2009。

[9]胡世厚:《三国演义与三国戏》,《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6期。

[10]河南戏剧研究所:《豫剧传统剧目介绍》,1984年编纂。

[11]以上有关晋剧资料参王洪涛《新编历史晋剧〈甄洛女〉音乐语汇的传承与发展》,《晋中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

[12]见胡世厚《三国戏曲集成》第八卷“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