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言菊朋

二、言菊朋

言菊朋(1890—1942年),原名言锡,蒙古族,北京人。著名老生演员,“四大须生”之一,京剧“言派”艺术创始人。

言菊朋早年曾在清廷蒙藏院任职,因为特别喜爱京剧,就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清音雅集”“春阳友会”等票房。

言菊朋十分痴迷于谭鑫培的唱功,对谭鑫培的唱、念、做、打、舞等一字一腔、一招一式都认真学习,谭鑫培每次演出,言菊朋一定要到场观看。他还向陈彦衡红豆馆主、钱金福、王长林等学习“谭派”的唱法。

1923年,在陈彦衡、梅兰芳等人的鼓励下,言菊朋正式参加戏班,并跟随梅兰芳去上海演出,从此成为专业演员,以演唱《汾河湾》《战太平》《桑园寄子》《法场换子》,以及三国戏《定军山》等剧目而广为人知。

1930年以后,经过刻苦努力,认真钻研,加上常年观摩谭鑫培的演出,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如嗓音等,言菊朋在谭派唱腔的基础上,创制了新的唱腔艺术,因风格独特、唱腔优美、自成一派,深受观众喜爱,被称为“言派”。

“言派”最突出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其唱腔设计中。他以谭派唱腔为基础,吸收汪桂芬、孙菊仙的优点,又从其他行当如京韵大鼓等艺术中汲取精华,加之言菊朋有很高的文化素养,通晓汉语音韵学,对韵律、四声颇有研究,最终形成了自己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精巧细腻、婉转传情、富有表现力的独有特色。

言菊朋善于根据剧中人物身份、地位、性格、修养等的不同,利用不同的唱腔设计出不同的人物形象,演唱出来的效果能够十分逼真地表现人物情感,如《雁门关》中杨四郎屈辱、幽怨的情感,以相同的板式,用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的风格来表现。《打金枝》中唐代宗的演唱,则采用西皮三眼转二六的唱腔,以体现帝王雍容华贵的气度。

“言派”还十分重视基本功,强调唱腔中四声的准确表达,运用音韵、音阶的高低差异显现音调的起落抑扬,用念白、动作、身段、表情等的协调发挥,综合表现人物性格,以达到良好的表演效果。

“言派”常演剧目有《宫门带》《打金枝》《白蟒台》《上天台》《法场换子》等,三国戏有《让徐州》《卧龙吊孝》《鼎盛春秋》《吞吴恨》《定军山》等。

“言派”表演艺术深受好评,“平心而言,菊朋之谭派唱工戏,如《探母》《骂曹》《定军山》之类,皆确有独到之处,非时伶所能望其项背”,“今之言谭派须生者,叔岩病嗓,又宸物故,只有言菊朋、谭富英二人。菊朋虽晚近以嗓音关系,杜撰所谓‘言腔’,颇为识者诟病,但对老谭艺术确曾下过一番苦心研究,决无疑义,而其咬字发音,尤能独步一时,为内外行之所公认。”[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