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年),艺名白牡丹,河北东光人。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再改名“词”,字慧声。1925年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时又改名荀慧生,号留香。荀慧生是著名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荀派艺术创始人,与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并称为“三小一白”。分别于1927年和1931年两次入选“四大名旦”。
1907年,荀慧生跟随父母到天津谋生,父亲将他与哥哥荀慧荣卖给了小桃红戏班学梆子戏,哥哥因忍受不了班主的打骂,不久就逃离了戏班。荀慧生却坚持了下来,后又被转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徒,成为家奴,受尽屈辱。但荀慧生依然咬紧牙关,坚持练功,冬夏不辍,最终,天道酬勤,荀慧生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练出了硬功夫、真本领。
次年荀慧生首次登台演出《双官诰》。1909年,荀慧生跟随师父侯俊山,以“白牡丹”的艺名,在冀中、冀东农村庙会和野台子戏班演唱梆子戏。
1910年之后,荀慧生来到北京,先后搭班庆寿和、义顺和、鸿顺和、天庆和等梆子戏班。
1918年,荀慧生加入喜群社,与梅兰芳等人合作演出,从此以后,专门从事京剧演出。又拜王瑶卿为师学习青衣。
1919年,荀慧生加入永胜社,与杨小楼、谭小培、尚小云赴上海演出,荀慧生饰演刀马旦,其精湛的艺术表演,赢得了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一时名震上海。
除了舞台演出之外,荀慧生还非常喜欢作画,1924年他拜著名画家吴昌硕为师,又向齐白石、傅抱石、李苦禅等虚心求教。
因其表演艺术出色,演技精湛,在1927年和1931年北京报界举办的京剧旦行评选中,荀慧生两次被评为“四大名旦”之一。
1931年5月,荀慧生与言菊朋赴上海演出,在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三天,荀慧生参加了三国戏《战宛城》的演出,其中,麒麟童饰张绣,荀慧生饰邹氏。
荀慧生还积极进行戏曲改革,编演了大量新戏。他演出的剧目达到三百多出,代表剧目如《红娘》《杜十娘》等,影响很大。
荀慧生创立的京剧荀派艺术,特点鲜明,他对演出要求极为严格,主张艺术与生活是相互结合的,在艺术舞台上要充分表现生活,唱腔要“以有限的腔调曲表达繁复错综的感情”,念白是与观众面对面交流,“比歌唱更直接、更有力一些”,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使艺术更加真实、自然。
荀慧生还积极对戏曲进行改革,他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对戏曲全面进行革新,从剧本、念白、唱腔、表演到服饰,无一例外。
《战宛城》中的张绣
荀慧生的表演将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等熔为一炉,塑造出了各种少女、少妇或娇柔妩媚或清雅俊美的舞台形象,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段演绎了一个个舞台故事,使荀派艺术光焰永存。
荀慧生所演三国戏剧目不多,主要有《战宛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