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无和虚无

实无和虚无

前面说到,老子知道的比写出来的多。何以见得?从有和无“两者同出而异名”可以看出来。老子知道,无和有一样,“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无,也需要一个出的过程才能得到。然而老子没有再细说无怎么出、从哪儿出。下面借用道家学说来解答这个玄之又玄的问题。

道家学说中有两个图:无极图和太极图。无极图是一个空心圆,太极图是圆内有阴阳鱼的黑白图。无极图代表无,太极图代表有。有生于无,万物生于有,万物均有阴阳。道家的道,指的是无极图中的道。从无极图可知,空心圆内为无。那么圆外是什么呢?借用数学中的复数概念,我们可以说圆内为实数空间,圆外为虚数空间。圆内为道家之道,圆外为道外之道。圆内的道是人们能感受的、物理所能及的,也就是可以由物理现象来表现的道;圆外的道是思维可以穿越,而物理所不能及的道。圆外的道必须存在,没有虚数空间的道,就产生不了实道。虚道容纳实道,没有虚道,道家之道就失去处所,空心圆无处可画。所以,老子说的无是实无和虚无,实无由虚无产生。而且,从有和无“两者同出而异名”这句话可知,无极图实际上并不存在,它只是过程,一出现就被太极图所占有。有和无,两者同出,只能看见有,即太极图;无极图看不见,只存在于过程之中。

《道德经》说的无是实无,但老子知道,无也要由生而得,实无从虚无中产生,只是他不再多说,不再解释无还可以分为实无和虚无。这里可以引用道教典籍《悟真篇》中的语句来说明:“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早有人在解读《道德经》的过程中认识到了虚无和实无的差别。

宇宙空间是实无,产生宇宙空间之前的无是虚无。老子之道应该是虚无和实无的总和,而老子之后的道家之道只论及无极图圆内的道。既然无和有“同出而异名”,可见两者都来自虚无。无和有也会消失,在“道之动”时消失,只有虚无是永存的。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是道创造了天地万物。在道安排的大自然中,人们心安理得地享用着一切。人格化之后,道就是圣人,是神,是上帝。圣人主天地之始,圣人就是道的化身、道的体现,于是人类报答神的念头油然而生。所以老子又指出:“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无私精神是道的动力,圣人无私奉献,不需要人还这笔债。但是人要自重,听从圣人教导,按道办事,也就是“弱也者,道之用”。违背道的法则,就是自取灭亡。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中都贯穿着这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