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对《阴符经》的解读
用《易经》的神理思维解读,可以认为老子《道德经》十四章、二十一章和二十五章为宇宙诞生的模型。把老子的描述与神理相联系,就易于理解老子的话。《阴符经》充满有神思想,离开神理就不可能理解《阴符经》的内容。如果能找出线索,确定《道德经》是对《黄帝阴符经》的解读,那么对理解《道德经》中的话将有极大帮助。
对于《阴符经》,我宁愿相信“黄帝”二字不是后人加到“阴符经”前面以提高其威望的,而确实是出自华夏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理由是老子在第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帝”字可以指人物,比如伏羲、黄帝。“道”这一思想是在帝之先已存在。道先天地而生,这种认识的历史很悠久。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话除了字面意思之外,还有这样的含义:知者能说出真理,但不让人知道是谁说的,不显自己功劳。这就是存在许多佚名经书的原因。《阴符经》的内容是道,道存在于帝之先。
老子认为,道之理在帝之前就开始流传了。“帝”不是黄帝,就是伏羲,或者并指炎黄二帝。当今有《黄帝内经》,还知有失传的《黄帝外经》,黄帝对《阴符经》加以整理是有可能的。或许老子手中就有或读过黄帝论道的文字版本,从而认为此道之理在黄帝之前就存在。无论《道德经》《易经》《阴符经》《黄帝内经、外经》,所说都是《易经》原理。于是就有一个问题:文王写《周易》远在黄帝之后两千多年,文王应该知道《黄帝内经、外经》的内容;可以说《内经》《外经》是现象性描述,《易经》是抽象化理论,如同物理学与数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内经》写人体内部,《外经》已经失传,应该是写人体外部,包括人性、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天象等等。《阴符经》是《外经》和《内经》的概括。《道德经》就是所有这些经书原理的通俗读本。《阴符经》《易经》《内经》的作者问题,将在解读《周易参同契》之后进一步讨论,以便读者理解。
总之,在黄帝之后,老子把《阴符经》所说的道,又说得更详细一些。《阴符经》总共只有302字(一说461字),老子解释得更详细些,而成五千言的《道德经》。两篇经文的内容宗旨都相同,五千言是对各种具体社会活动中的《阴符经》思想的描述。无论《阴符经》的发现在何朝何代,《阴符经》思想自远古就存在,这是合理的观点。只能认为,《道德经》是读《阴符经》之后的展开,而不能认为《阴符经》是对《道德经》的浓缩,浓缩意味着高于老子思想。重现于老子之后的《阴符经》应是甲骨文或其他文字符号的灵感翻译。在马王堆考古发现《道德经》帛书本之前,社会上通行的是河上公注和王弼注的两种《道德经》。这两种版本出自河上公和王弼的整理,但不能说就是他们写的。可以设想,今后或许会发现《黄帝外经》。如果某人发现《黄帝外经》并重新刊布出来,也不能认为是现代人创作的,整理是继承。
从黄帝到老子至少隔了几千年。老子看到世人并没有从《阴符经》中受到启发教育,反而作恶愈多,于是不得不结合具体事例,把哲理说得更明显些,指出“反也者,道之动;弱也者,道之用”、“有生于无”。老子希望能引起人类重视,别把道的法则《黄帝阴符经》的思想当耳边风,否则只会加速人类灭亡,警示人类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除了老子和黄帝,还有八卦始祖伏羲,三人的思维已达1气阶段,到了最高境界,已不是凡人俗子。圣人观天象,能理解出凡人理解不了的道理,能知“反也者,道之动”,能知万物生于无、万理始于无,能灵感《道德经》十四章和二十五章描述的景象。三位圣人先后以无字八卦、《阴符经》、《道德经》告诫人类为人处世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人类没有因为有了《黄帝阴符经》而增加对神理的信仰。老子发现人类还是难以听进道之理,不理会“弱也者,道之用”,不去管“反也者,道之动”的警告,总是争斗不休,他最后深感力不从心,发出感慨而隐居。
圣人老子最终不知去向。在当时很有名望的老子,孔子请教过的老子,世人却不知去向,当时无人知,后人难考证,他的生卒年月日至今仍是谜。从历史记载中能见老子后人的谱系,能知老子同时代乃至更早的人的生卒日,却不知老子的生卒日,这一奇事说明老子长寿至极。老子以身处下,不求名望,达到了最高的思维境界,造就了他不为人知的历史。老子晚年之时,周围的人一定都不知其身世。这正好寓意世人不可能知老子生,也不知老子死,导致民间有老子升天台。老子思维境界至高,不愧是被后人尊为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之一、称为太上老君的神仙。显然,老子是受人们尊敬的前辈,不是神。神仙是后来出现的,最早道教只尊老子一人为教祖,没有三清。这就给人们指出了如何正确认识寺庙中的神。神分两类,一类是受人尊敬的前辈,另一类是神功能的人物化。神功能就是道功能,于是佛教中包含了风、调、雨、顺的四大金刚,为表达万能性而出现千手观音,为表达常在性而有如来。
《黄帝阴符经》是否始于黄帝?结合《黄帝内经》的存在,人们会有这样的思考:黄帝有书,为何同称“三皇五帝”的伏羲无书传下来?或许伏羲时代确实无文字,黄帝时代已有可成文章的文字。另一种解释就是《黄帝内经》易于理解,无论后人怎么整理编辑,都沿用此书名;八卦《易经》则不同,在伏羲年代也只有少数人才能讲述讨论,于是谁讲述就成谁的《易经》,文王讲述就成文王的《易经》,再往后有孔子的《易经》,再往后有宋朝朱熹猜想存在的4096卦的《易经》。换言之,伏羲有《易经》传下来,只是由于《易经》内容的特殊性,后人谁整理就只能是谁理解的《易经》。《周易》原理的始作者可能不是文王,而仍然是伏羲口传版本的整理。“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认识道的原理就起始自三皇五帝,可以说《易经》原理与人类出现具有大致相同的悠久历史。有思维就有道的原理存在,道是思维判断的准则,无判断就无思维,有判断就有道。《阴符经》《易经》《道德经》,都是解读最初始的八卦原理,这些原理从人类出现开始就逐渐被人类认识到。“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可解释为“道”、“易理”与人类认识同时出现,不是因著书后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