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行中医原理
五行应用最典型而较成功的领域就是中医,中医是能见《周易》五行真实性的窗口。《周易》原理是神理,中医所具有的神性也不可否认和回避。中医源于五行理论,五行是《易经》原理。只有正确认识中医,才体会得到中医的强大能力,才能明白为何有些西医宣判的不治之症,中医却治好了。当今的中医学不敢正视中医具有的神性,从而不可能真正懂五行。回避神性更为理解经络网和十二经络当令设置了障碍,也不利于研究人的意识对疾病的作用。思维和神理的原理是一样的,思维能认识到神理,而不是思维产生神理。
从历史上看,最早的中医典籍是《黄帝内经》。据考证,《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约为战国。书名中有“黄帝”二字,其内容有可能出自黄帝。只是黄帝的年代使用图形文字,难以普及,直到文王《易经》年代才和《易经》一样广为流传。就是说,很可能《黄帝内经》早于文王《周易》。《周易》原理是人体生理的抽象化,如同先发现电磁场现象,后出现麦克斯韦场方程组。无论《黄帝内经》还是《周易》,都认为气为万物之本源。《黄帝内经》的文字格式和意思与《周易》也很相似。《内经》由《素问》八十一篇和《灵枢》八十一篇组成。《素问》第一篇第一句话就充满神性:“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内经》养生治病,还有经络穴位理论,甚至有爻图卦象和占卜的含义,很类似《易经》:“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总之,中医初始就具有神性《易经》原理。反过来想或者更准确:《易经》和中医的关系是,《易经》五行基于中医原理的存在,而不是中医使用了《易经》原理,类似于理论来自实践。
当前的中医是五行学说的中医,本书的中医是六行学说的中医。当前的中医,人体脏腑关系只是脏腑之间的横向相关五行关系;六行中医除脏腑之间的关系外,还包括每一个脏腑自身的六行运行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