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非四象所生及“九爻经”思想的产生
用老子思想看《周易》,就会发现八卦不是四象所生。应该反过来说,八卦中可以有四象,也可以没有四象。
《周易·系辞上》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属于《十翼》,是孔子对《周易》的解释,而不是文王之《周易》。《系辞上》这几句话证明孔子没有读懂《易经》。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说法出错的根源是2×2=4、8×8=64的简单思维,应该修正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静为两仪,动含四象。两仪生三态,三态见三爻,三爻生八卦。静为八卦,动为六行。六行见六爻,六爻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一流程,正符合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意思。周敦颐对《周易》的理解正确,孔子的理解不正确。
春夏秋冬四季,实际是三态四象——冷,不冷不热,热,不热不冷,冷——周而复始。静为冷热两仪,动而出现不冷不热的中间态,表现为春夏秋冬四象。东南西北,实为向阳、朝阴两态,南阳北阴,东西为半日向阳。静有南北,动才有东西之分。万物有三态:气态,液态,固态。人有三态,以进入、超出生育年龄而分:幼儿,成年,老年。所有生命亦然。事物有初生、发展、结束三个阶段。当然,可以划分得更细,但本质就三态。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才是八卦产生的流程。三生万物,万物以六十四卦描述。三生万物,怎么生?就是三生六行,六行生万物。万物万事都是六行运行的表现。四象也是六行的表现,不能生任何东西,包括八卦。所以老子的《道德经》才是对伏羲八卦的正确理解。文王《周易》也不说四象生八卦。《周易》的核心是变化,不固定。土是艮,又是谷;7是金,又是天;见水火,则强调水火不相射,而并非只知水克火。老子不说“四生万物”,因为只有三对阴阳运作生万物才是八卦《易经》的本质。“四象生八卦”是“四生万物”的同义语,与老子的“三生万物”理论相冲突,表面看是解释八卦《易经》,实际上则反映出孔子没有理解八卦《易经》的核心,没有理解五行相生的本质与过程。
道教经典《悟真篇》也不说“两仪生四象”:“道是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可见,后人也有见识高超者,不受孔子的误导。孔子与老子的差异,《神奇的佛经》一书将做专题讨论。
从爻线看,所谓四象是指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太阳为两阳线,太阴为两阴线,这两个图为基础,代表阳和阴。以上面的线作为参照,下面的线变反,即为少了,所以少阳为上阳线、下阴线,少阴为上阴线、下阳线。这样一来,阴阳两态可以表现为四象。四象并非由三爻线表示,而是由两爻线表示。两线上面加一线,才称为生,所以阴阳二态生三态。三态就是三爻,三爻有六行,六行生六十四卦,即六行生万物,实际上为三爻生万物,所以只说“三生万物”。朱熹说:“四象,谓阴阳老少。”其本质是阴阳二位运行,老少是运行表现。
八卦不是四象所生,而是道所生。道三步而生八爻,三爻生八卦。道是万物之道、天地之道、人之道,总之是六行之道,六行生六十四卦。六行是六爻,六爻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以六行运转,生宇宙,生万物,生万理,生“六大”——天、地、人、道、神、理。
北宋时期的易学著作,一般皆遵循汉儒之说,把水、火、木、金当作四象。说四象,本质仍是五行中的四态,只是少了中间的土。从爻图看,更无法以阴阳爻画组合为四象的爻图形象。从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说明《太极图说》可见,周敦颐深知老子“三生万物”为生太极八卦之本:“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从流程图可以看出,周敦颐未受“四象生八卦”的误导。四时只是一种表现,本质是有了六行之后,生出五行八卦,随后就有了一切。周敦颐必知留出空位的意义,他知道有一个状态存在于此,一定思考过如何称呼这一空位。如果补气字于空位之上,即使长篇大论也不能说得清楚,整个《易经》需要重写,五行要改为六行。但周敦颐也知道可以不点破这一气字,气木可以不分而成五行。
从“四象生八卦”与“三生万物”之差别,就可知孔子对《周易》的理解没有老子准确,尽管老子只字不提《周易》。什么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易经》的思想,只有用神学的思维才能理解。孔子及后人并未注意到“三生万物”与《周易》之间有何关系,从而误解为“四象生八卦”。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也没有意识到“九爻经”的存在。周敦颐对八卦的认识是正确的,但他的历史地位不及孔子,也未引起人们重视。
老子为什么说“三生万物”?为什么不说二或四生万物?他不是随便说的,只是原因不为人所知。将“三生万物”理解为三爻生万物、三爻六行生万物,那么《周易》六十四卦就是对宇宙万物的描述。然而,“三生万物”还应包括三卦生万物,即每个卦不是上下两卦,而是三卦,爻图要改为上、中、下三个。换言之,每一卦的爻图由九爻线构成。文王《周易》中六爻线构成六十四卦,知道九爻线卦,才能明白六爻线卦的规律,才可以排出六十四卦的顺序。
历史上也有九爻之含义存在。朱熹曾演示了伏羲画卦的过程,他说:“则一卦可变而为六十四卦,以定吉凶,凡四千九十六卦也。”说明伏羲八卦所包含的意义可由4096卦来展开论述。这4096卦如何表示?下面的“九爻经”就回答了这一问题。
九爻线卦,总卦数为2的9次方,512卦。可以这样认识:原六十四卦分别配上八个卦,所配的卦又可分上下两种配法,于是总共可得1024个卦名。1024个卦中,有的爻线位置相同,都在伏羲心中。两两重叠得64卦,三三重叠得512卦,总计576个卦,全在伏羲心中,不必画出来。
每个卦的卦名,也由上述认识过程而确定:原《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为两两重叠卦名,三三重叠得1024个卦名,由附加的八个卦名和上下二字或先后二字共同定名。以始生屯卦为例,说明如下:
先道始生屯,后道始生屯
;先天始生屯
,后天始生屯
;先地始生屯
,后地始生屯
;先神始生屯
,后神始生屯
;先理始生屯
,后理始生屯
;先人始生屯
,后人始生屯
;先金始生屯
,后金始生屯
;先土始生屯
,后土始生屯
。
原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以如上方式命名,展开为16个卦。64×16=1024,1024个卦名就确定了。后面“九爻卦揭开先天后天奥秘”一节还将阐述如何从1024个卦名演绎出4096卦义的具体含义。
始生屯怎么生?卦名含义揭示是按八卦六行关系相生、先后揭示。在明生屯之前,已有暗生屯运行。换言之,《周易》六十四卦是出现之后的可见可知的卦。始生屯,有先天始生屯、后天始生屯等16种。
文王虽然只说六十四卦,但必知五百一十二卦,否则不会排出六十四卦的顺序。老子说,知“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文王既得其母,才知其子;不写九爻,是“复守其母”,不能多说了。1024个卦名中,有的爻图相同,而卦名来源不同,揭示出深刻的含义。以既济和未济两卦来看,有如下关系:
先神未济等于后神既济
,后人未济
等于先人既济
。
上面两个等式显示,神能承前继后,人却相反,易于享受前人的造福而不作为。
先天乾等于后天乾,先地坤等于后地坤
,先天泰等于后天否
,先天大有等于后天同人
,先天未既等于后神同人
,先天丰等于后人无妄
,先天升等于后理否
……1024个卦名重复为512个卦。
九爻线卦512,加六爻线卦64,总共576卦都在伏羲心中,也在众人心中,包括文王心中。简言之,三爻生八卦,六爻生六十四卦,九爻生五百一十二卦。用数学语言描述,2的3次方是八卦三爻经,6次方是六十四卦六爻经,9次方是五百一十二卦九爻经。我们从而发现,2的0次方为太极,1次方为阴阳,2次方为四象,即二爻线表示的阴、阳、少阴、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