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祷是“无求有应”

祈祷是“无求有应”

从老子“为而不争”的思想可以得到另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对神的理解。神是道的作用,称为神理,因此应该把寺庙中的“有求必应”改为“无求有应”。这两句话分别体现了对神理的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

走遍全国各地,“有求必应”四个大字几乎挂在所有寺庙之中。这四个字显然误导人们把寺庙当成向神索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之场所,使寺庙丧失了净化思想的重要意义。“有求必应”,是强迫、无理、贪心、自私,是老子思想的反面。

按照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应该把“有求”改为“无求”,因为“有生于无”;按照“万物生于有”的思想,应该把“必应”改为“有应”,因为有才能给予。“有应”包括两方面,或同意给予,或不同意给予,本质是指引解决方案。菩萨给或不给,都是最好的选择。

《三藏法数》卷三十七说:“感即众生,应即佛也。谓众生能以圆机感佛,佛即以妙应应之。”对佛无所求,才会有灵验。众人敬香而不懂敬香,默念千言万语求神保佑,全然违背佛意,只能事与愿违。所以,“无求有应”四字才应该是敬香的目的。敬香者想解决问题,应按佛的指示去做。佛的指示,无求有应。

事实上,无论道教还是佛教或西方的宗教,所教导的内容都是让人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忏悔过错,而不是有求必应。基督教教堂就不提有求必应。走进圣洁的教堂,只为忏悔过错,使心灵得到洗礼。佛教寺院也应如此。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信神的关键不在于信,而在于动机。教皇假若以权谋私,实际上就是不信神。商人讲诚信是为利,商人信神也为利,唯利是图,就不可能真懂神。但商人也可以不唯利是图。信神在于行善,在于无私,在于无所求。如果为私而信神,就是贪婪的魔鬼。

历来信神的人当中,都有不少出于自私的目的,以商人唯利是图的态度去信神,希望向神敬香或捐赠之后,神保佑自己升官发财、心想事成,保佑子女出人头地。求神者万万想不到,这不是神理的教导。自己走到神前,却默念着违背神理的话,如同当着佛的面与佛讲理,会成为佛最讨厌的贪心人。

“有求必应”四字,正是迎合信神为私的心理而生的,是魔鬼引诱人的话。有朝一日,这四个字改为“无求有应”了,人们对神的错误理解才会得到纠正。人们会想为何要改为“无求有应”,从而纠正自己错误的信神思想,真正使心灵受到洗礼。

求神保佑的另一个表现是抽签占卜。抽签占卜也是希望有个好结果,结果却只会事与愿违,原因就是当事人不懂未来取决于自己的行为。

人们以“有求必应”为目的信神,反映出人们不懂神理。信神并不是求神给予自己想要的一切,而是信善恶因果报应的存在。对此,各宗教经书早已说明(参考《神奇的佛经》)。《道德经》则以道的语言进行阐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img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不说存在神,也没要人们去信神,但反复指出道是真实存在的,违背道必定自食其果。所谓神理就是道的存在,“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以真正存在的是无求有应,不是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