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经络穴位
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经络穴位。根据最新的经络研究结果,经络可能由胶状的体液构成,具有减小电阻和易于传递声波的特征。总之,经络网的细胞结构区别于周围的结构,有望确认经络网的真实存在。经络类似于海洋中的暖流、寒流,海洋中水无边界,却能形成水中的流线;经络网使全身各器官形成网结构而相互影响,这影响不是体液流动,体液不能流动,但比肌肉易于传递振动而形成传递线路。按《黄帝内经》,每日十二时辰顺序对应十二经络当令。从夜11点起,每两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胆经当令,丑时肝经,寅时肺经,卯时大肠,辰时胃经,巳时脾经,午时心经,未时小肠,申时膀胱,酉时肾经,戌时心包经,亥时三焦经。当令即值班,当令期间,对应的经络活跃。经络畅通则健康,不通则痛,对应的器官及其经络位置都疼痛。刺激经络即能刺激对应的内脏,经络把体内器官都引导至体表感受大自然,这就是针灸的基础。
应特别注意,所谓的经络网应该是活体的经络网,依托气血运行的存在而存在,人断了气经络网随之消失,与神经网一样。也正因为如此,经络网畅通与否就能反映健康状况。故《黄帝内经》曰:“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中医治疗中有开通经络的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医师和病人都能感觉到经络线上存在的结节点,并加以调理使其开通而消失。这种结节点是气的运行不畅导致的,解剖发现不了结节点与周围组织的差别。
中医讲究全身气血通畅,血就是血管系统,气就是经络系统。气在经络系统中的运行就是振动的传递,这要求形成经络系统的体液胶质软硬适中、弹性良好。气瘀不通,即传递不通畅,会导致上火、生疮、长结、脓肿等。这一作用过程也显示出,用六行取代五行、用气生火取代木生火,更符合生理的运行情况,更让人容易理解中医五行理论和明白经络网的各条线路上存在着气的运行。
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同时影响着健康。表情是最容易显示身心健康与否的地方,一般人都能从面部观察情绪,其实全身的动作行为都体现着人的心理状态。让一个人把手伸出来,看手的动作,就可知其内心的喜怒哀乐:伸出手时,五指伸直张开,正反翻转,代表情绪为喜悦;五指无力下垂,情绪低落,表现为哀;五指舞动为乐;五指握拳为刚硬,易怒。人的动作形态反映其健康状态及心理状态。走路都要跳着走,手舞足蹈,必是健康状态和心理状态良好的表现、全身经络气血畅通的证明、青春活力的展示、对生活充满乐观的反映。
经络网的感受与神经系统的差别可以区分。冷得发抖、热得冒汗、针灸麻胀等,都是经络网的感受,神经系统控制不了。异性的刺激也是经络网的感受传递,思维只能起控制、冷静作用,性器官的蠕动是不可控的。而且神经系统的反应男女一样,经络网的作用则男女有别:经络网使全身各器官连于统一网,这就造成性交使雄性展现全身的经络网力量,雌性则是经络网的松弛。这一切说明经络网是存在的,经络网区别于神经系统,不是思维神经可以控制的。
实际上,可以认为目前医学所说的神经系统是由神意识系统和经络网系统构成的,简称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病变也分两类,或者是大脑意识传不通,或者是意识传导通而经络网不通,即通常所说的神经末梢毛病和经络不通(后面将指出还存在生理反馈系统,即意识)。
神经系统正常,指神意识系统和经络网系统两者都正常,或者说二者平衡。如果神意识系统强于经络网系统,即是通常所说的力不从心。可见通常说的体力,关键是经络网的畅通,而非强壮的肌肉。相反,如果神意识系统弱于经络网系统,就会出现通常所说的暴力,如性暴力、母子相伤、自杀等令人难以理解的暴力,其实这是一种病态。精神思维通过神经系统影响人体经络网,从而产生力的作用,所以勇敢者在临危时刻能爆发出远大于平常的力量。
古中医不仅知道十二经络网,还知道经络当令的十二时辰,以及在对应的时辰该经络易于发生病变,也易于康复。这一思想被用于治疗和保健,可以用实践来证实。中医起源于观人体之妙,起源于《易经》的五行相生相克,否则发现不了经络穴位。这一观点可由中医始于《黄帝内经》证明。十二经络当令只能是《易经》思想,以西医的思维看无论如何都不能理解。
五千年前的《黄帝内经》认识到了详细的人体经络网结构图,显然不是来自物理测试或医学解剖,而是思维的奇迹。中医养生是躯体健康与精神健康的结合。细胞因精神健康而存活,精神因细胞健康而存在。精神和健康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物理研究不出物质与道德的关系,中医可以研究出精神与健康的关系、细胞与道德的关系、物质与道德的关系,因为只有人与道德有关。这个关系就体现在经络网和穴位所起的神奇作用中,精神影响经络和穴位的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