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易经

反易经

“反易经”不是反《易经》原理,其原理仍然是《易经》原理,仍然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反易经”是指爻图相反、叙述方法相反,六十四卦爻图正好与文王《周易》的爻图上下交换。但是,这样一来,就与《周易》的象传、彖传相反,怎么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呢?这就显示出“九爻经”的重要性和可信性。因为没有“九爻经”,就发现不了“反易经”。

先知读《易经》时一定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周易》六十四卦爻图为什么不颠倒过来用?“反易经”就可以回答这个疑问:因为由“反易经”得出的“九爻经”经文与由《周易》得出的“九爻经”经文意思相同,所以爻图是可以交换的。

“反易经”的六十四个卦名与《周易》相同,但上下爻图相反。然而按照“九爻经”的规则,会发现二者是相一致的。举例说明:在文王《周易》中,否卦是上天下地,泰卦是上地下天;在“反易经”中,上下爻图颠倒,上天下地为泰卦,上地下天为否卦。从“九爻经”中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由文王《周易》得出的“九爻经”说,第十一卦,先天泰后天否imgimgimg,后天泰先地乾imgimgimg

由“反易经”得出的“九爻经”说,第十一卦,先天否后天泰imgimgimg,后天否先地乾imgimgimg

由文王《周易》得出的“九爻经”说,第十二卦,先天否后地乾imgimgimg,后天否先天泰imgimgimg

由“反易经”得出的“九爻经”说,第十二卦,先天泰后地乾imgimgimg,后天泰先天否imgimgimg

再来看第六十三和第六十四两卦既济和未济:

由文王《周易》得出的“九爻经”说,第六十三卦,先天既济后人讼imgimgimg,后天既济先神大有imgimgimg

由“反易经”得出的“九爻经”说,第六十三卦,先天未既后人需imgimgimg,后天未既先神讼imgimgimg

由文王《周易》得出的“九爻经”说,第六十四卦,先天未济后神同人imgimgimg,后天未济先人需imgimgimg

由“反易经”得出的“九爻经”说,第六十四卦,先天既济后神大有imgimgimg,后天既济先人讼imgimgimg

可见,文王《周易》的卦象和“反易经”的卦象虽然完全相反,但从“九爻经”看,意义是相同的,都揭示了物极必反的原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道教能发现“不一是一”的原理,为什么老子能发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九爻经”反映了宗教思想中前世后世的关系。无论《周易》还是“反易经”,都说明了前世作恶后世报应的哲理,前世是因,后世是果。佛教以轮回的宗教观点看人生,只是人们不知道前后世是否真的存在,不知道该如何理解佛经所说的前后世。《圣经》以不存在轮回的宗教观点看人生。“九爻经”反映的是万事不可做绝、物极必反的哲理。天使狂妄,就成魔鬼。社会、学术等一切领域都无权威,以权威自居者必行魔鬼之所为。

从“九爻经”看《周易》和“反易经”,也就能体会出文王六十四卦为什么不反过来用爻图。正反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在《周易》中,后天成功是先神大有,后天不成功是先人需;在“反易经”中,后天成功是先人讼,后天不成功是先神讼。“反易经”以讼论成败,《易经》以神、人和大有、需论成败。

老子说“正言若反”,已包含了反言亦正的意思。以老子思想看,《周易》卦象无所谓有象,无凶象也无吉象。人的未来祸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吉凶不取决于象,而取决于行。人的未来取决于已做的行为和将来的行为,希望有好结果,必先做好人。《道德经》的吉凶观是“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从五行特征数相生的顺序看,尚左就是善下之,数减少;尚右就是善积累,数增大(参考《新哲学观》)。老子的吉凶观取决于无或有,无为吉,有为凶;有是可见之物,无是不可见之道。“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庄子》则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显然存在两种圣人,老子是不积的圣人,孔子是引出大盗的圣人。儒家尽管口说礼尚往来,本质却是教人如何立足于他人之上。鼓吹人上人,必然导致私欲横行。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研读政教礼乐等世俗学问,就会私欲渐增;只有追求道,私欲才逐日减少。

知道“反易经”才可能真正认识《易经》,知道六行才可能真正认识五行。整本《易经》,宗旨是论道,论述的却是失去气的五行生克,即在失去道之后议论道。知道六行,才能发现六行的核心是道,五行中无道。五行是无道之下的运行,是必然走向死亡的运行,这就是万物必走灭亡之路的原因。人无道而亡,天地有道而长久。什么是有道?有道就是无私。所以老子说,天地无私而长久。人无私也能长久,但人不可能真正做到无私。人都不想死,想尽量活得长久,不管活着对社会有无好处,这就是有私。长寿者必定置生死于度外。人之所以能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道生人,人与道有约在先,来到世界是为了造福世界,不为自己而为别人(参考《新哲学观》)。安乐死这一思想是高尚思想,在人类社会中必能得到实践。

天地人为三才,道天地人为“四大”。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强字之曰道”,天地也是道所生;按六行相生,道生人,人生地,地生天,那么天地又是人所生。怎么理解?什么是人?用科学的观点看,人是肉体与思维的结合;用神学的观点看,人就是精神,没有躯体。人就是思想,思想就是知识,知识就是原理,一切都是原理所生。如果没有原理,就没有一切。有生天地的原理存在,才能生出天地,与肉体的人是否存在无关。人体的出现只是体现精神和原理如何存在。人造一切,不是人造出一切,而是原理造出一切,人只是工具。这原理就是道和六行相生。按这一思想,无躯体的人就是道,道是不生不灭、永存的。道生一切,用科学来理解是原理生一切。一切原理都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但只有少量被认识到。人类如果认识到创造宇宙的原理,就确实能造出宇宙。从这一意义看,人是最可怕的,什么都敢干,也可能什么都会干。从神学观点看看,人又是在无形监控之下的,有道生人,就有道灭人。道生三才,道灭三才。世界末日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归根结底是在道的允许之下。道允许而生人,“道之动”而灭人。

人们不知“反易经”,只知《易经》,只知《易经》卦象有差别,故而研读《周易》时力求理解卦象差异的含义,区别各卦,却没有理解文王写差别,正是告诫人们无差别。人们不去理解上下爻图交换后是什么意思,不懂爻图交换后还是这个意思,是同一个卦。这原理,张道陵看出来了。他创立了道教,并告诉大家:不一是一。不一是一,实质就是“反易经”等于《易经》。人们不理解正反相同的原理,因此而产生了目的错误的占卜学。占卜是因果。人们只知存在因果,却不知不需要占卜这因果。《易经》是用差别说明无差别。不同的卦告诉人们,卦的差别来自无,最后都走向无。这一思想只有宗教才明白地说了出来。道教、佛教经书有言:“不一是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一是一,揭示出六十四卦上下爻图交换的两卦相同,泰是否,否是泰;即六十四卦中除了上下爻图相同的8个卦外,余下的56个卦只有28个卦,而且是两两相同的反爻意卦。整部《易经》体现了老子的思想,祸福相依。这一原则提醒人们不可追求大富大贵,因为大富大贵以后就不可能再太平无事。

这28个卦,从始生屯开始,3屯是40解,4蒙是39蹇,5需是6讼,7师是8比,9小畜是44姤,10履是43夬,11泰是12否,13同人是14大有,15谦是23剥,16豫是24复,17随是54归妹,18蛊是53渐,19临是45萃,20观是46升,21噬嗑是55丰,22贲是56旅,25无妄是34大壮,26大畜是33遁,27颐是62小过,28大过是61中孚,31咸是41损,32恒是42益,35晋是36明夷,37家人是50鼎,38睽是49革,47困是60节,48井是59涣,63既济是64未济。

卦序差1的卦,5需是6讼,7师是8比,11泰是12否,13同人是14大有,35晋是36明夷,63既济是64未济。上下爻图相同的卦,1乾2坤,对应天地;29坎30离,对应水火;51震52艮,对应气土;57巽58兑,对应木金。这两种卦共10对20卦。可见上下爻图相同的卦,卦序相连为相克。把这一原则用到卦序差1的两卦上,就得出相克是相同的结论。这就是“不一是一”的推理过程。

《周易》中气木不分,震巽都属木,震巽爻图的交换揭示出有28个卦与震巽有关,可以归为一类。这28个卦分别是:3屯是48井,17随是28大过,25无妄是44姤,32恒是51震,61中孚是54归妹,16豫是20观,37家人是55丰,18蛊是27颐,24复是46升,21噬嗑是50鼎,42益是57巽,53渐是62小过,34大壮是9小畜,40解是59涣。

于是串联出三卦或四卦相同的7组卦:40解是59涣,3屯是40解,48井是59涣,3屯是48井;34大壮是9小畜,25无妄是34大壮,9小畜是44姤;53渐是62小过,18蛊是53渐,27颐是62小过;42益是57巽,32恒是42益,32恒是51震;21噬嗑是50鼎,21噬嗑是55丰,37家人是50鼎;24复是46升,20观是46升,16豫是20观;61中孚是54归妹,28大过是61中孚,17随是54归妹,17随是28大过。

可见,文王六十四卦,去掉上下爻图相同的8个卦,只剩56卦,56卦等于28卦,28卦等于7卦。乾坤两卦相反,是同一种卦的正反两面。所以《周易》实质上只有7个卦。万物本质不出7种,这一问题将在《新哲学观》一书中论述。7是打开宇宙的钥匙。

从“反易经”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原理:正反理都正确才是真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就包含了“大盗不死,圣人不止”、“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文王《周易》是《易经》,解释的是伏羲八卦;“反易经”爻图与《易经》全然相反,解释的也是伏羲八卦。《易经》和“反易经”讲述相同的原理,不一是一,所以《易经》是真理。其实,易就是变,有正有反,故而无所谓再有正反。“反易经”的理就是《易经》的理,尽管上下爻图完全相反,但是道理相反,结果相同。

上下两个爻图,可以分别用两个六位特征数表示,例如节卦上水下金,即428571和714285。于是神奇的事又发生了:用13乘以特征数,就可以得到相反的特征数,428571×13=5571423→571428,714285×13=9285705→285714。所有不含天地卦的36个卦都符合这一规则。

按数字运算,乘零特征数得零,实质上却是得9,因为999999×13=12999987→999999,按上一规则应取反得000000。可以说“反易经”是《易经》特征数乘以13所得的《易经》。13是佛教认为的最大的数,乘以13就是物极必反。九重天卦表中的64个特征数分别乘以13,也可得出特征数取反的结果,不可思议。事物神奇,人们觉得难以理解;数字运算神奇,人们却不以为然,人们并不把数字运算与神理联系起来。如果联系起来深思,则令人惊怵。“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人们以为只有宗教书中才有神,不知数字巧合就显示着神。《易经》反映了数理与神理存在统一性,《新哲学观》一书将专题叙述这一问题。

各种宗教都有要破执着的思想,倡导看事物不能执着。同样,宗教经书也要用破执着的思想去看。《华严经》说“一切唯心造”,这不是唯心论,而是说事物的特性取决于人的思维方式。佛教讲因缘,“心因境起”为因果论的原则,不是主观唯心。看“九爻经”,更不能执着于字面之意,而要以宗教哲理来解读。“反易经”和《易经》阐述相同的易理亦是如此。只有破了执着,才能理解不同宗教经书的矛盾。“反易经”本质上反映了佛经思想“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神理的奥妙在后续三本书中将继续得到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