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神性探讨

(十)中医神性探讨

中国百姓历来称医术高明者为神医。经多个医生治不好的病,被某个医生治好了,人们在实践比较之后给他神医的称呼,不是毫无根据的。从医学原理看,神医的诊断和用药比别的医生高明。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存在医生医术的差别,然而西医偏向于就病治病,中医重在去除病因,这是中医讲五行生克理论所决定的。中医重阴阳平衡,用药调理好脏器的阴阳之后,让身体自己去除疾病。由此可见,不同西医师的诊断差别不大,中医师之间的诊断差别就会大些,容易出现所谓的神医。

当今的中医回避中医里隐含的神理,尽管也讲五行生克,讲十二经络的十二时辰当令,但讲不清楚本质。这在西医看来就是胡言乱语,导致越讲五行生克人们越不信中医。如果想让西医也相信五行,就一定要说出人体为什么有五行。

现在之所以还存在中医,是因为实践证明中医治好了大量的疾病,并且理论、方法等有别于西医。西医治病症,中医去病因,中医治好某些不治之症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容易信西医是因为西医从理论到医术都易于理解,病症与医疗手段直接相关。中医却不是这样,中医理论听不懂,但确实能治好病,人们不容易看出药方与病症之间的关系。不信中医理论,但中医却治好了病,这就违反了认识论中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显然,这不符合认识逻辑。这说明人们还没有真正认识中医理论,包括讲五行的中医师。中医师讲的五行不能让西医师理解,本身就说明中医师自己也没理解。现在人们讲五行,真如同对牛弹琴,听者听不懂,弹者乱弹也没关系。

中医师可以用另外的方式让西医师佩服。西医发明了心电图机,把心脏脉搏过程用图纸记录下来,一清二楚。但中医师不看心电图,靠诊脉就知道孕妇怀孕;西医师看了心电图也不知道孕妇怀孕,为什么?心电图只是脉搏点的二维图像记录,只能显示心脏状态与时间的关系。中医师诊脉获得的信息更多,能感知脉搏点的四维信息及沉、浮、前后与时间的关系。在诊脉过程中,中医师的思维同步进行,这是西医不可能理解也做不到的。只有学中医才可能学会,但不一定真能学会,至少学的结果会有差别。各个医师看心电图的标准相同,然而中医师给人诊脉就显出能力的高低,因为看心电图的本事没有诊脉那么复杂。西医用仪器看病,中医用医师的思维看病。当前的五行中医回避神性,五行中没有气,不知气代表的道在身体中的运行。本书中的六行中医不回避神性,将气加入五行而成六行。气不仅仅是孤立的精、气、神中的气,气代表道,道决定一切,决定人体健康长寿。这是《黄帝内经》的精髓。

中医理论的源头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的神理描述,这些描述不被当今的中医学理解。明代名医张介宾认为《内经》中的《灵枢》就是“神灵之枢要”。人体经络网和五行生克的本质是神理,但是人们没有以神理去理解,即没有用道的理去解释,只是加以应用,说不清楚原理。可以说,当今的中医继承了《黄帝内经》中的现象性描述,而把重要的本质性分析遗弃了。这恰恰与经典物理学奠基人牛顿的认识相反。牛顿认为他发现的力学三大定律只是对现象的描述,不是事物的真正本质,定律的背后存在着未知的原理。《黄帝内经》既有现象性描述又分析了病理的本质,但人们没有全看懂,对于书中的因果关系只吸取了果,没去理解因如何起作用。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当今中医不敢承认神理的存在,就算祖先已经写了神理也不去理解。黄帝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时世异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当今的中医养生,显然只取“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丢弃了本质——“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在健康长寿中起重要作用的是道,是神理。当今的养生只关注形体、饮食起居的养生,更重要的道养生被忽视了。可以说当今的养生之道没有道。气在人体十二经络中运行,真正的养生之道在气功之中,中医的神性也由气功表现出来。不专门练气功的人,身体中也有气的运行。气的运行由人的精神面貌体现出来,人的思维体现着人体中的道。中医的养生之道应该是气功运行中的道。

本书和后续的几本书都在神理这一思想指导下来看万物。病理首先是道理。道的作用在先,物理和病理表现在后,与牛顿的思想认识相同。尽管牛顿不知道物理规律背后的道理,但他深信一定存在这个道理,然后才有物理。大部分人对此还理解不了,但不能因为不理解就放弃,不再去试图理解。显然,要从《黄帝内经》中理解出神理的作用,是极其困难的,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想知道古人怎么在远古时期就意识到道的运行存在,不是读几本书就可以的。病理首先是道理,因此当前先收费后治疗的做法已经违背了医学的道性。《黄帝内经》的本义是治病救人,没有任何商业气味,然而当今的医院充满了商业气息,是对医学的极大污辱。有的国家实行免费医疗,就是病理首先是道理的体现,治病与钱无关。

《周易》阴阳原理可以用于养生,使人长寿,这是事实。中医理论吸纳《易经》五行生克理论,必然具有未知的神理。养生术中,对阴阳运作起重要作用的是男女之欢。男女都要发泄,长生者,发而不泄,发而不作。常生者,能发能泄,能发能作;发之长短,见寿之长短。短生者,不发而泄,医学称为阳痿;不发而作,称为阴冷。这些病症都是反《周易》六行而为的结果,不仅是病态,而且是短寿的指示灯。症状可改变,也必须改变;改变之后仍可长寿,不因曾有过病史而减寿,这是神理,如同佛教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周易》描述的阴阳运作的深刻含义,可供人类无穷尽地发掘。胸怀《周易》就可长生,有长生就有长青,无所谓老。如同古树,古树的枝叶与小树的枝叶相同,千百年过去而照样开花结果。医学没有长生不老药,神学有长生不老的修炼,思维修养能长生,《周易》就是理论指导。道家的养生之道就来自《周易》的解读,中医理论也来自《周易》的解读,中医中不可能没有神理。

地0和天9是永恒的阴阳。《周易》爻线以6称阴,以9称阳,暗示了阴的能力,或说阴主阳从,以阴动引起阳动的结果,以阳状态的改变来显示变化。按《周易》描述的阴阳运作,大自然中的生长运行只存在阴主阳从的运行,阴主而显静,阳从而显动,其形象犹如诱饵钓引,阴静如饵,阳因饵而动。阴决定阳之动向,阴之状态由阳表现。当今阴阳理论中有阴阳互动的说法,这是只看到阴阳,而未看出《周易》中的阴主阳从原则,即不理解《周易》为何以6标阴、以9标阳,而不以0标阴、以3标阳。

木生气,或气到木,都是阴阳翻转,为什么只有土生金的阴阳翻转才表示诞生?原因就是阴主阳从,只有产生金的爻图以阴主下沉论生长。六行土生金,爻图是从imgimg,从无运行空间到产生最佳运行空间,特征数从2变7,所以7是新生的象征。7是金,是天,是文王八卦中的少女。少女是生活中的千金,是青春活力的象征。生活常识表达着人们不知的神理。

中医的神性就是中医具有神理。神理不是宗教概念中的神,但仍然是善恶因果关系。阴决定阳之动向就是因果关系,善良的思维造就善良长寿的身体也是因果关系。有什么因就引起什么样的果,只不过这里的因包括思维,恶念有恶果。于是在中医看来,不仅存在病从口入的情况,还存在病可想出的情况。忧愁、害怕等,都可能导致疾病。这样的理解已具有神理的意思。西医将其理解为精神在疾病中所起的作用。西医不理解中医讲的五行生克,实质上是不知宇宙万物都是五行生克的结果。不是只有人体才有五行生克,我们每天离不开的数字中也有五行,123456的自然数列也隐藏着五行相生相克(参考《新哲学观》)。无论宇宙还是人体都处在相互制约的平衡当中,一切事理都可以用五行生克描述,神理本身的善恶因果报应也是从五行生克推导出来的(参考《新哲学观》)。所以西医不理解中医,本质是不知道《易经》原理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物理之本原、神理之本原。故《素问》岐伯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五行决定了一切,万事万物如此,人体也如此。中医的神性并不神奇,只是人们难以理解而已。难以理解的内容包括:(1)“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2)人与自然关系(天有四时,四气调神);(3)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4)五脏是五行生克系统。显然,这些原理对于西医就病治病的思维而言,离医学太远了,难以理解。“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以阴阳论病,这种认识就使中医理论成为道学,而不是纯医术。要真懂中医,必须先懂《易经》,懂得六行的《易经》原理。所以中医是不能不讲神理的,回避神理就研究和发展不了中医理论,使中医变得与西医趋同,成为有病治病的医术,而失去了最宝贵的理论——人体五脏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精神思维对健康的影响等等。总之,离开神性就发现不了中医理论的本质和道在人体中的作用。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应该是将物理与神理结合起来看病理的书,物理只是背后道理作用的结果。在人体中,道是气。气功的气产生力,就把不可见的气表现出来了,把中医的神性演示出来了。

《黄帝内经》的神性本质是道性。当今中医没有继承古中医的道性,逐渐向西医靠拢,这是错误之路,如同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于是随着医学的发展,没有全部继承《黄帝内经》的中医只能越来越落后于西医。不仅如此,由于失去道性,中医又粘染上不道德思想,把治病视为谋取暴利的商业性行为。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不仅有渊博的医药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对道和《易经》的深刻领会。被称为中医四圣的岐伯、黄帝、秦越人、张仲景,他们的中医思想首先是医学原理中的道性,认为思维作用要放在首要位置,中医的核心就是阴阳运作,脏腑的阴阳运作与思维分不开。这种思想符合康德哲学——事物的特性取决于观察者的思维。《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医以阴阳运行论病,如果回避神理思维就难以理解中医。继张仲景之后全面系统研究中医的是唐代的孙思邈。他医德高尚,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视病人“皆如至尊”,可以说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完美体现,被宋徽宗封为“妙应真人”。孙思邈二十来岁就精通道教典籍,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汲取《黄帝内经》脏腑学说,在《千金要方》中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将张仲景《伤寒论》归为十二论,提出禁忌十五条,都是《易经》思想的体现。这五位医学家的中医著作都不回避中医里的神理。

中医认为三阳经多热症、实症,三阴经多寒症、虚症,这样的六经论治不用《易经》思想是不能真正理解的。三阳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阳,三阴经包括太阴、少阴、厥阴,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行于表,阴行于里。六经为何这样交错对应?理由全在《易经》之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可以用142857的顺序来表示,气水土木火金的相生顺序就决定了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关系。气生火决定了太阳对少阴,水生木决定了阳明对太阴,土生金决定了少阳对厥阴。中医的理论根据是《易经》。存在十二经,但是为何以六经论治而不是十二经论治?这一问题在“六十四卦含六十五卦”一节解释。

六经与时辰对应,早十点为乾卦,晚十点为坤卦,每两个小时爻图增加一阴线,到晚上零点又逐一增加阳线,得十二引导卦的顺序(参考十二生肖机理与十二时辰的对应),揭示出前半夜阴气逐渐加深,后半夜阳气逐渐恢复。如果离开《易经》,就无法理解中医理论。反之,《易经》理论是否正确,能否如同科学一样?中医的医疗实践就是《易经》理论的实验室。用老子思想看,真正的医学首先是道学,真正的医学是中医学,真正的中医学是《黄帝内经》,真正的《黄帝内经》思想是《易经》思想,真正的《易经》思想是六行和五行生克。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就发展出神奇的八卦《易经》思想,作为华夏子孙,在科学发达的社会,应该有能力用现代科学理解神理。既然是真实存在的原理,就可以检验证实。用中医理论治好了病,就证明了阴阳理论的正确性,证明了《易经》的正确性。

从《黄帝内经》看,医学是使身体器官自我康复的学问,西医就不是医学,而是药品学和解剖学。西医不含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学。西医研究的是药品对人体器官和细胞、细菌、病毒的作用,直观研究人体结构。西医的作用是快速知晓人体状况和去除人体中不需要的东西,包括细菌、病毒、肿块等。西医只能在客观上产生有利于人体的作用,不能使器官自我康复。假设人体中不需要的东西是人体自身产生的,那么西医不可能根治。但西医见效快,中医不能与之相比。西医的重要贡献在急救和体检。

人们认识不到中医的神性,忽视了人体的自完善能力,不懂自己是最好的医生,导致许多错误的行为和认识,诸如“生命在于运动”、“小病不看,大病来临”等等,使得医院人满为患。人们不知道:静健身,动强体,神主命。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决定了他健康与否和寿命长短。

要真正理解中医的神性,必须先理解什么是神性。这是庞大的课题,所以在后续解读《周易参同契》的书中,笔者阐释了金丹和许多涉及神仙的问题之后,以元气学说来解读人体的神性。元气就是道。只有确信存在不可知的原理,才能明白神的作用。事实上,当今的心理学就是神理。人体功能不会像生理解剖学所说的那样简单。思维的产生就是不可知的,经络穴位就是解剖不出来的,器官时辰当令原理只能用中医去理解。中医的神性就表现在开窍,“玄关一窍”开则病除,气的运行取决于上、中、下三丹田的开窍与闭合。不懂《易经》思想,就不能理解这种理论。《道德经》将这种理论描述为“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阴阳原理中的阴性功能是万物之源。西医以解剖为基础,注定不可能理解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