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对认识的启示

《道德经》对认识的启示

人们读《道德经》,一般只能认识字面上的意义,而不去思考为何老子被道教尊为祖师。说“反也者,道之动;弱也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等等,都只是字面上的懂,不一定真正理解了。字面意思并无多大意义,只能左耳进右耳出,不会产生什么效果。阴阳运行遵循阴主阳从的原则;无是神理,有是物理;物理源自道的作用;六行以“六大”描述等等,都是解读出来的认识,不是只看字面就能知道的。

“道可道,和大怨;非常道,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无德司彻,常有欲以观其徼。天道无亲,众妙之门,常与善人。”将《道德经》二合一之后,才能明白上述话语的含义。

《道德经》中还有更深刻的启示。第七十章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阴符经》说:“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两者可以对照理解。“天下莫能知”,那么我们知道的就不是真的,不知本质;“天下莫能行”,现在世上的种种行为都不正确,该去行的不去行。有些原理如果被小人得知,将带来祸害。

老子说过“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说过“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两句话概括了人类的行为。人类不管知不知道道理,都不能遵行。知道不能制造假货,但仍然制造假货。用“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看历史,历史就是胜利者编写的一言堂。后人认为历史记载就是对的,这就是“莫能知”,因而“莫能行”。用“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看将来,是人们知道道理,却不能付诸行动。

把《道德经》和《阴符经》对照起来看,君子即使知道了“莫能知”的东西,也要固守机密,因为一旦让小人得知,世界可能发生危险。这样说是有事实依据的。老子希望大家能理解他的话,也希望大家像自己一样做事。高贵在内,不在外表。知道的多,该说的一定说,不该说的一定不说,不必特意显示自己。该不该说,要由自身修养来判断,不可能通过请教而求得指点。一句话说与不说,代表着个人的认识。

为使老子的话易于理解,举个例子来说明。质能方程是科学猜想,后来得到证实,是君子得之而不固躬;根据质量方程制造核武器,是小人得之轻命。所以当今社会禁止核扩散。表面上看利用核能是科学的贡献,其本质则是把当今的享受建立在了后代子孙的危机之上。

一切事物必定存在看不见的阴面,而阴面又是起主导作用的一面,所以只看阳面就下结论是极不可靠的,除非阴面永远不再导致新的发现。一旦有新的发现,原来的结论就要修正。

六行存在于八卦之中,表现为阴阳两面一体。《易经》说:“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古中国的圣人早就知道事物必定有可见和不可见两面,可见的器即物理,不可见道的为机理,也就是神。两者都是客观存在的,看事物不能像当今的科学一样只看可见的一面,而要用八卦《易经》《道德经》的思想看。物理看物只是下者,道看物才是上者。科学首先应该符合道。用科学制假、用科学危害社会的事实已经说明当今的社会重点不是发展科学,而是发展神学,让人们懂得道的作用不仅仅是道德,更是真实存在的物质作用。

老子没提过八卦《易经》,《阴符经》和《道德经》是懂八卦而不论八卦。《阴符经》说:“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认可八卦的存在。“生万象”是物理表现,“八卦、甲子”是神理描述,“神机鬼藏”是事物发展的过程。这表明事物从发生到发展再到结束,一直都是物理和神理二者的集合体,阳表现基于阴机理,物理规律和物理表现是神理六行运行的结果。

《阴符经》第一句话“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不仅概括了《阴符经》的内容,也概括了八卦《易经》和《道德经》的内容。“观天之道”,就是观六爻之道、六行之道,就是气水土木火金,142857之道。

孔子写《十翼》解读伏羲八卦,然而指导思想不符合《易经》。《道德经》中的四个字就能证明这一点:“礼,乱之首。”儒家主张礼,违背了老子之道。表面上看,讲礼是讲修养,但正如人的特征数所指出的,“礼尚往来”,“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教人打交道之术,是有目的而为的,看似有理、讲修养,本质是图目的之方式,因此礼就成了乱之首。尽管孔子博学多才,人称孔圣人,写了《十翼》解读《周易》,值得后人参考,但是理解有误,就不能真正全部读懂伏羲八卦。孔子的人生观是人往高处走,与老子以身处下的思想相反(《神奇的佛经》一书“老子和孔子对话”一节有具体叙述)。老子和孔子对《周易》的不同理解,正说明老子是“知者不言”,孔子是“言者不知”。

周文王应该是解读伏羲八卦最杰出、最关键的人。《周易》出自文王,《周易》震巽爻图颠倒如何理解,是揭开八卦秘密的关键。从整个《周易》的不朽贡献看,文王《周易》是读懂无字天书伏羲八卦的法门。

《周易》思想是和平的思想,不是战争的思想。文王到死都没造反,一直是商朝的诸侯。他的儿子武王建立周朝,也只是商王伐周失败的结果,是天之道,是正义者的胜利,或许也就是《周易》思想的胜利。

《周易》文字有彖、象、传之分,彖、象为文王之辞,传是孔子释《易经》之作,从两者之间的差异可见文王与孔子的思维不同。以第一卦来说,文王之辞是“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而孔子之传则说“四德之首乃统天”,这与“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强调“万物资始”就有差异。文王的乾象,孔子解释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偏于天德之刚,与“天之道”相比较为逊色。老子论述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显然,文王读八卦重“万物资始”,孔子重德。四德还比不上一道,若德不够再自强不息,必然致乱。历史事实也说明,战乱来自失德而自强不息。儒家思想中的“人往高处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露骨的不德,是天下大乱之首。儒家思想与老子的“为而不争”思想是不相容的。自强不息的前提是天行健,天道不能打丝毫的折扣。按照老子的思想,自强不息不是为己而是为公,然而礼的背后却是为私,是为个人的目的,礼尚往来是为自己。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种论述不属于《易经》思想,而符合历朝统治者的需要。

人们错误地认为,论思维能力,远古不如当今。然而远古的八卦《周易》,今人没看懂,使劲学,仍不懂,能说今人的智力比得上古人吗?反过来说当今不如远古,也不对。那该如何认识呢?还是老子看得透:人的思维分两种,远古圣人,有德司契,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今人看不懂八卦,也正因此而无德司彻,常有欲以观其徼。两种思维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伏羲善于看透事物后面的神理,能知事物的过去来源、现在状况、将来结局;当今物理学家善于分析事物表现的规则,善于使用、改造、制作工具,善于利用事物,善于想象事物的宏观表现和微观结构。换言之,现代人对事物的现状观其徼,观其徼就不会知其妙,不知其妙就不会知道事物的过去来源和将来结局。有,就不是无;无,就不是有。其实丢掉有,才可能是无,才可能看到事物的背面、阴面、产生物理的原因。这是佛经中的思想,后续几本书将对此进行论述。

特征数运算揭示出五行生克确实存在着数字关系,而古人却直接说出了这一顺序。这一事实也说明发现五行的古人的思维不是基于数理化,而是基于数理化背后的阴阳道理。五行关系如同物理,也是对现象的描述。文王总结出现象背后的规律,老子灵感出现象之先道的作用。

对神理的认识有信与不信两种,这两种必有一种正确。但这两种不同的认识,各自对应不同的应用范围,超出范围就要做相应的改变。如同波动场论和量子论,在电磁频率的中间区域,两者都适用;频率极高和极低的两端,则只有一方可用,频率极高处适用量子论,频率低处适用场论。物理学的观测方法有适用范围,读懂《易经》《道德经》就会悟到思维也存在适用范围,可见的现象要用物理来研究,不可见的现象一定要相信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