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无为无事

第三十二章 无名无为无事

32.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解析】治理国家,要有三无精神,不图名、不图利、无私,才可取信于天下。显然,无名、无为、无事,核心就一个无私。无私以取天下。两章合并,可以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真正含义。老子并非不想、不做事,而是要侯王以无事的思维取天下;并非说不取天下,而是说如何取天下。

解读《道德经》,与社会上的教育对照,表面上反差极大:老子只提“无为而无不为”,社会教育则要人树雄心、立大志。当然,二者共同之处是教育人要无私。老子思想并非不为天下,而是无私地为天下。

再来看看无为与志向的关系问题。从“无为而无不为”看,最后成功的人士,在成功之前并没有立过大志,大志只在面临成功之时产生。人只需要努力做好正在做的事,只需要树立眼前的目标。远大目标是许许多多眼前目标逐渐实现后,升级而成的目标。最后成功与否,取决于中途的许许多多眼前的小目标是否妥当、正确。不客观、不现实,就要改变,“知止所以不殆”,顺应自然。无为不只是无私,而且是不去做不现实、做不成的事,去做从思考分析看能成功的事。无为不是不想、不做、不努力,而是无所求,只做不求,这才与“无不为”相一致。

认为老子思想消极、不努力的人,不明白为什么努力。这样的人努力,会给社会带来灾祸。人类历史上的灾难,很多是由所谓“雄才大略”的人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