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原理之祖老子
为什么要说“宗教原理之祖”,而不是“宗教之祖”?道教之祖是老子,佛教之祖是释迦牟尼。但从佛经中不能直接看到神与物理的关系,佛经中的物理是隐藏着的。从老子的《道德经》就能直接看到神与物理的关系。换言之,老子直接讲了神的物理原理。道作用产生了物理,就称作神理。神理就是用物理不能解释的原理。只是人们不知道道具体如何起作用。
从《周易》和“反易经”就能体会到,宗教经文用《道德经》思想来理解是很容易的。老子思想是宗教语言式的原理。
“有物混成”是道,第一个这样讲的人是老子。老子把道与物质联系在一起了。任何一个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或神学家都没这样直接鲜明地指出道是物质。但老子没有直接说要信神、信教,信神信教是后人从《道德经》中认识到神理之后的行为。成立宗教如同组办知识培训班,是为了讲解信神的必要性。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不少的没被称为哲学家的信神者也已认识到神是物质性的作用。
道教思想就是《易经》思想,但是道教不尊八卦的祖师伏羲或文王为道教之祖,而尊老子为太上老君、道教之祖,原因就是从《道德经》中容易理解出神理。《易经》不易懂,八卦爻图更不易懂。太上老君可以改称为“以太先君”,也就是最先认识到以太的人。以太是物理学名词,物理学按物理解释以太,神学按神理解释以太。老子是以太的最早认识者和具体描述者,他指出道具有夷、希、微三特性。以太就是先天地生的“有物混成”,称作“道”。以太有具体的以太子模型,神学可以使用,物理也可以使用。
神学是“观其妙”思维。按六种思维划分,1气思维就是神学思维。老子的思维已达1气阶段,属于第一、第二种思维,他认识到了一切事物从无开始。老子提倡第一种思维——信道的作用而不再思考。第二种思维,信道的作用而加以解释,这是不得不用时才用的。科学的思维是“观其徼”,也是不得不用才可用的,不能发现原理就乱用。
学习神理要以老子为榜样,该说的一定说,不该说的一定不说。老子就是到了不得不用的时候,才用第二种思维写《道德经》,以纠正人类错误的思维。尽管老子说了道,人们还是不理解道。老子说“以身处下”,“处众人之所恶”;人们却反其道而行之,“人往高处走”。
或许,无论道教、佛教的经书,还是《圣经》及其他经书,都是因为不该说的没有说,才导致人们难以理解。第一个先知说有生于无,一定是已知有生于无,有生于无一定存在;如同科学先知说存在万有引力,就一定存在万有引力,尽管不知道万有引力是怎么产生的。这也属于“不该说的不说”,不过在科学中表现为不知道而没有说,是被动不说。神学是主动不说,确切地说神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心里明白,说不清楚,必须由自己想清楚。犹如灵感这个词,各人体会的层次一定不同。有过灵感的人才能体会到灵感的意思,绝大多数人不会有灵感,只会跟着学。有灵感才会有发明创造。
所谓的唯物论者称老子是不讲神的唯物论哲学家。这充分说明,用科学看《道德经》,《道德经》是科学;用神学思维看《道德经》,《道德经》又是神学,老子就成了道教的祖师。《道德经》神奇、伟大,易懂而又深奥,一般图书难以与之相比的。《道德经》的思想就是《周易》的思想,但没用《周易》的写作方法。《周易》是系统的神理论,道教也系统地采用了《周易》原理。然而由于《周易》玄妙而难以普及,老子写了易于阅读的《道德经》,理所当然地被众人所知。从《道德经》中看出有神,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庄子称能理解到神理存在的人为真人。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写梅花易数占卜学的邵雍、画太极图流程的周敦颐等人,都从老子书中看出了神学。
然而现代人说老子是辩证唯物论哲学家,这是看不出《道德经》里的神学,大大贬低了老子的思想,应该称老子为圣人、真人。老子的以太是具有道性的以太,物理学中的以太是波的载体。道字理解为神字,就是神理充满空间。神理的存在是物质性的,不取决于人是否知道。老子的这一思想,没有一位哲学家能与之相比。
按思维类型来分,哲学家的思维属于第五种思维,善辩好斗,不让步。这与老子的第一种思维格格不入,相距甚远。老子不否定任何人,说完话,信不信听者自己去想,随便怎么反对,无须去争,这是神学思维的体现。老子只为,而不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已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人们读后不懂,也没有一个高明教师能教人懂,全靠自己的悟性。
看一个人,要看其思维类型,看其行为表现,而不注重其成就。这样的话,一个人是否真伟大,是否值得众人敬仰,就易于看清了。舍身救人的人最值得崇敬,但救人那一瞬间的思维却很简单,属于第一种思维,信善而不想。从神学看,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挽救他人的人就是圣人。圣人并非只指修养高深的老者,舍己救人的人也是圣人,其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人们把老师比作蜡烛,这个比喻中含有最高的崇敬,因为老师舍己为人,用自己平凡的一生成就了别人的不平凡。
老子本来只需要围绕道德问题说道德,然而他还说到宇宙天地,说出明知人们难以理解的“有生于无”,原因就在于他深知,道德说得再多,也收效甚微,人类是“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所以不得不说出宇宙机理,期望世人从而相信“道法自然”的重要性。这属于第二种思维,为了唤醒世人,不得不说出万物的神理和道的物质性。对于天下万物,应该持有的态度,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不得不用第二种思维解释道之重要,然而人类一直忽视“常无欲”三字的重要意义,忽视“常无欲以观其妙”就能认识到神理。人们解读老子对万物来源的描述,只取其一半,只观其徼,只用唯物科学这一面,所以一直认识不到神学和科学的真正含义,错误地使用科学,以科学作为享受的手段,不适可而止。“常有欲以观其徼”,欲字本身就有限度,徼字同样具有限度,如同量子不是无限的细微。故而观其徼知其母是有限度的,即科学是有限度的。
老子何以要说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论断?大爆炸的能量是怎么来的?老子知道,大爆炸的能量就在“有物混成”之中,是道的作用。老子的年代不存在科学所指的能量这个词,如果把“有物混成”理解为能量,那么能量先天地生,就是当今科学界普遍认可的大爆炸模型。老子说“有物混成”是道,那么道就是能量。《圣经》说上帝是三位一体,“二合一道德经”解读上帝为道天地三位一体,上帝以道和能量显其万能。这一切描述都无矛盾,只不过大部分人没有能力理解而已。
八十一章《道德经》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就在提醒人们,说出来的道不是真的道;“二合一道德经”首句“反也者道之动”,强调道是主宰生与灭的那个道。想让人类社会持久和平,只有每一个人都照《道德经》末句去努力做,“为而不争”。但愿人人时刻不忘老子的教导,做到“为而不争”,这样才可能实现天下太平。
人不能只在青少年时期接受教育,而要终生都接受教育。人一旦丧失了束缚力,就会死亡。老而死就是因为老而失去神奇的束缚力。《道德经》是一本终生都要读的经书。不停地读《道德经》,对道的领悟将不断提升。教堂和寺庙类似于学校,是学功课和重温道德的场所,不是“有求必应”的地方。为而不争,无所希求。走进教堂或寺庙是去祷告忏悔,走出时就已得到洗礼,重温了道的教导就会一身轻松,这是信神的本质。大家信神,是为了营造一个善良的社会环境。
知“道”是身体健康的需要,“不知知,病也”。知天地人,知三才,为而不争,就有延缓末日到来的希望。延缓自己的末日、人类的末日、世界的末日到来,末日都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所以古医书《黄帝内经·素问》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知,是健康长寿的前提。长寿不能只注意饮食和运动。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一切都取决于知,长寿也是如此。思想修养重于饮食和运动。“知不知,尚矣”,就像佛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只有自悟到了知不知的境界,而不是请教别人什么是知不知,才会有照见五蕴皆空;能五蕴皆空,就可度一切苦厄;既无一切苦厄,则尚矣。佛说:“佛不度人,唯人自度。”各种经书的内容不同,宗旨相同,只能自己来体会。自认为懂了的,并不见得是真懂;认为经书有矛盾的,必然是不懂。真懂就可成佛。真懂不是只指佛学,还包括自然科学。现在的科学不见得真懂科学,真懂了就不会有未解之谜,不会假设以太又否定以太;现在的神学也不见得真懂神学,真懂神学就不分各种宗教互相排斥,为各自的宗教而战争,为宗教而战本身就已否定了各自的教义。
《圣经》说,要仁爱,一要爱上帝,二要爱人如己。
《古兰经》说:“不要侵犯任何人。”
《易经》说,人要“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阴符经》说:“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感叹这一切,“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华严经》:“自皈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