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九爻经”解读索引
从“九爻经”的两个序可知,《道德经》和《阴符经》就是对“九爻经”的解读。表面上看,只有本书才说九爻,但实际上,“九爻经”在伏羲画八卦时就存在,如同文王解读八卦,才有必要把六十四卦画出来。《道德经》和《阴符经》在本书提出“九爻经”之前就存在。不解读九爻,就不必提出“九爻经”。《易经》六十四卦是“九爻经”的简化版,又是“九爻经”的基础版。文王不讲“九爻经”,也就不用画九爻,但不会不知“九爻经”,因为文王一定知道“三生万物”,知道“三生万物”就会想到三卦生万物。
“二合一道德经”的文字可以解读整个“九爻经”,每五章解读一篇,其章节顺序按142857对应:
“九爻经”序一:“二合一道德经”第零章“道之动生宇宙”。序二:《黄帝阴符经》。
“九爻经”道篇:第一章“众妙之门常与善人”,第二章“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三章“天之道为无为”,第四章“万物之宗柔弱处上”,第五章“天地不仁贤于贵生”。
“九爻经”神篇:第六章“谷神不死民不畏死”,第七章“天之道不自生”,第八章“自知自爱上善若水”,第九章“功成身退”,第十章“被褐怀玉为而不恃”。
“九爻经”地篇:第十一章“行无行以为利”,第十二章“天古之极不为目”,第十三章“以身为天下”,第十四章“古之道善下之”,第十五章“善为道者”。
“九爻经”理篇:第十六章“虚极静笃慎终如始”,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终不为大”,第十八章“大道废故立天子”,第十九章“以静为下少私寡欲”,第二十章“贵食母德交归”。
“九爻经”人篇:第二十一章“重积德惟道是从”,第二十二章“天下式祸福倚”,第二十三章“以正治国从事于道”,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知者不言”,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不道早已”。
“九爻经”天篇:第二十六章“善建者重为轻根”,第二十七章“行于大道常善救人”,第二十八章“常德不离守其母”,第二十九章“圣人无为”,第三十章“善果善摄生”。
“九爻经”金篇:第三十一章“德信德善恬淡为上”,第三十二章“无名无为无事”,第三十三章“知人自知知天下”,第三十四章“知足之足常无欲”,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正”。
“九爻经”土篇:第三十六章“微明可以长久”,第三十七章“无为之益无不为”,第三十八章“三生万物礼乱之首”,第三十九章“道隐无名以贱为本”,第四十章“为而不争安其居”。
“二合一道德经”的第零章和《阴符经》作为序言,总括“九爻经”。“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是金,金是诞生,是可见运行的开始;地是土,土是死亡,是可见运行的结束。生者,欲长生,写于金篇,按“二合一道德经”第三十一至三十五章求解,即修身养性;欲不死,写于土篇,按“二合一道德经”最后五章解读,即微明可以长久、为而不争安其居。
“伏羲九爻经”前六篇依次为道、天、地、人、理、神,前三者合为上帝三位一体,后三者合生八卦思维三位一体。如果把神定义为上帝,那么这两个三位一体又可以合称一对三位一体——上帝和八卦,或称神和八卦。信神就相信八卦,本质就是相信《易经》原理。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无论是三爻线的八卦、六爻线的六十四卦还是九爻线的五百一十二卦,都是对天下的描述,反映的都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见。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人们最好的选择就是去看《道德经》,把老子“甚易知”的话理解深刻之后,就能明白“九爻经”中的1024句话。这些话都是在描述同一个天下。按《阴符经》,“君子得之固躬”,历史上可能存在过知晓神理而未说出神理的人。游客看见黄河,“欲穷千里目”,是科学的思维;法师看见黄河,“自然生远心,何必见千里”,是神学的思维。故而知《周易》,就能闭目而知二十八星宿。知星宿不是通过眼观,而是通过心观,是思考的结果。
即便不知“九爻经”,看不见九爻卦,其序一、序二也已存在,把“二合一道德经”以五章为组,对应“九爻经”的八篇。这是神奇的对应,不可思议。“二合一道德经”的第一章描述神学和科学的世界观,对应道篇;第十四章描述宇宙诞生的模型,对应地篇,揭示地球和天上星星的来源;第二十五章老子以“有物混成”描述神,对应人篇,“有物混成”被人称为上帝和神。道篇第一卦先道乾后天大壮,就是解读六十四卦第一卦之先有第零卦道卦。有了道卦之后,才会有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乾、第二卦坤;犹如先有批文和设计图纸,才能构建大厦,先有规则才有一切。先道乾后天大壮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就是六十四卦;第零卦是批文和图纸,六十四卦是大厦。于是,老子简而言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0对应道卦,1对应乾卦,2对应坤卦,3对应屯卦,为始生。第三十六章“多藏必厚亡”、“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七章至四十章“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等,对应土篇,揭示死亡之路。对应金篇的第三十一至三十五章,其内容是人诞生前的许诺——生前契约,按宗教思想行善是履行契约,而非做人的额外要求(参考《新哲学观》)。老子唯一提到神鬼二字的原第六十章合并于第二十章,对应理篇。神和鬼不是形,而是理。理有形而又无形,是存在,是有而又无。以特征数428571定义的神才对应神篇,对应“二合一道德经”的第六至十章,是“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才是神的全部意义。参看“二合一道德经”的第六至十章的五个注,会发现不可思议的神奇对应。第十一到第十五章解读地篇,认识从六根到六识再上升到八识地藏,修炼成“善为道者”,具有佛经地藏识的特征。
当然,这些对应也可以说是“胡说八道”。不信二字本身是思考之后的结论,未经过思考的话才是真的胡说八道。六行之中,道和神的差异是什么?公认差别最大的人和神,也是一体的。被佛教尊为佛祖的释迦牟尼是人,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的老子也是人。142857六个态,本质就是一态的阴阳两面处于不同的六个位。这些对应是一种提示,让人易于理解和明白;当然也可以不信,还可以另立对应而生新灵感。本来一切都无差异。佛说不一是一,科学说一切物质都由相同的最小粒子组成;科学说量变到质变,神学说物极必反。即使不说“九爻经”,只要深读《道德经》就能知晓“九爻经”思想。
可见,按照“九爻经”,没有特征数为999999的天和000000的地,天地运行是7和2的金土运行。天地是宇宙,金土是生死,宇宙是生灭。世间只能见天阳,永远不可见地阴。天阳是人,地阴是神。地以土体现,神以人体现。人体是粗看的结果,细看的话思维、道德才是真正的人。思维有善恶,神有真假;真为道,假为魔。
神为道天地三位一体,八卦为神理人三位一体,天地人为三才。对比神理、八卦、三才的六行组成,就能知道为什么说天地人为三才。因为道天地为神(上帝),神失道而以人替之,故成三才。神理变天地才为三才,天地人三才,八卦的神理被天地取而代之。天地人三才,是六行失道、失神、失理。所以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地有道,就显神理,走马以粪,安居乐业;天地无道,就显天地人三才,战火不息,戎马生于郊。下面一段《阴符经》精辟地揭示了天地人三才的本质和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神人关系:“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埋。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修得正果的道者也不会解释什么是神,神的含义只能靠自己体会。“二合一道德经”四十章正好依次对应“九爻经”八篇,这是二书合理性的有力证明,同时又是神奇的表现。
世人抄写佛经、《弟子规》、《三字经》是一种修炼,将来认识到“九爻经”之后抄写“九爻经”是更高深层次的修炼,因为“九爻经”具备《易经》和佛经两者的特点,需要深入思考,同时语句格式又有规则,便于抄写。例如,东方人说“人之初,性本善”,西方人说“人之初,性本恶”,两句相反的格言都包含在“九爻经”人篇第三句之中:前半句“先人屯后道未既”,屯是始生,始生前的人的道性是未知的,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要看后道能否修得;后半句“后人屯先神丰”,则揭示出始生后的人首先神志丰满。读《易经》需要具有变易的思维,《易经》也给人留下了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此句还含有佛经思想——后人的生存取决于先辈的精神,还可以理解为前世的精神决定了后世的人生。
从时间上看,《周易》离伏羲无文字爻图大约有数千年之久,二者的含义差距必定不小。本书解读八卦,肯定也与伏羲八卦原意差异不小。但笔者自信对八卦和《周易》的理解更深刻,因为有《周易》之后的各种经文和两千多年来的科学发现作为参考,发现了二者存在的统一性,并且以特征数142857的运算作为理解的基础。现在这个科学发达的时代与文王时代的社会差别很大,应该发掘出崭新的易理,新的易理应该容纳《周易》;或者说以《周易》思想结合先进的科学理论,解读出新的、更符合伏羲八卦的易理。
关于《周易》,应该澄清一个错误认识:伏羲只画了八卦,文王发明了六十四卦。正确观点应该是文王为了用文字解释伏羲八卦,而不得不画出六十四卦来。“伏羲九爻经”也是如此。九爻线三卦构成的512个爻图和六爻线两卦构成的64个爻图,全在伏羲心中。以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看,多于三卦的爻图已不再需要,万物已在三卦构成的爻图中。所以伏羲六爻六十四卦和九爻五百一十二卦是人类始祖留下的一部无字经书。文王的《周易》、孔子的《十翼》以及众多的《易经》笺释,都是后人对伏羲爻图的认识,其实只是猜测,不是真懂爻图。爻图是伏羲时代的一种文字,只有那个年代的学者才能懂。宇宙和人类的起始一定都记录在爻图之中。如同人类用文字记录当时的社会事件,爻图中记载着远古的历史,宇宙如何诞生,人类和万物如何出现、如何存在,以及天文地理,尽在其中。这正是八卦《易经》的伟大意义。世界各地不同宗教的经书也是如此,年代越早越能反映初始,初始都相同,故而不同宗教经书的主题宗旨都类似。表面上的差别矛盾一定不是矛盾,而是不同思维的结果,如同描述同一物理现象光线的波动论和量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