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有八卦

《道德经》中有八卦

“二合一道德经”本身已显示出《道德经》中有八卦。八卦是神理,神理以巧合表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天之道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合而生万物就是八卦《易经》,“冲气以为和”就是“道冲”“似万物之宗”,“万物之宗”就是八卦《易经》。以八卦特征数看,一二三就是气土水,也即道地神,“三生万物”就是神生万物。道生一,是道生气;一生二,包含气生火、火生土;二生三,包含土生金、金生水;三生万物,是水生木。老子的“三生万物”已经包含了《易经》六行相生,“三生万物”的过程包含着八卦原理。

天之道,能合则合,不得不分才分,“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用这一思想看,“二合一道德经”就是能合则合。先不说合并后显示了多处巧合,至少把两章一起读,仍能见《老子》八十一章原貌,两种章节的结构同时存在。合并可视为参考,只给读者提示这两章同时思考可能有感想。如果有感想,就体会出了合并的好处。体会出好处,就说明《道德经》中存在巧合的神理。

宋代占卜大师邵雍说:“老子,知易之体者也。”说明邵雍从《道德经》中看出了《易经》。《道德经》中有《易经》,就是说《道德经》中有八卦。

《圣经》中的“40”是界线的象征,是成就或变迁的象征:洪水泛滥了40昼夜,犹太人在荒野徘徊了40年,摩西聆听上帝教诲40天,大卫和所罗门各统治40年,基督禁食40天,用40个月布道,复活后40天升天堂。佛经则说:“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有些地区的人们相信40天是界限,瘟疫隔离只需40天,人死后40天举行丧葬会。为什么都以40来描述?只能自己思考,无从请教别人。

总之,认为“40”是成就或变迁,是力量,是界线,与“二合一道德经”显示的40为首又为尾异曲同工。诸多的40,说明不是偶然,只是其中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相同数字的感悟具有相同的根源。

从物理看,40也很神奇。地球北纬40°线贯穿诸多大城市,是神奇的线,是大事、要事多发地带。与各纬度线相比,北纬40°线是引人注目的一条线。北纬30°线则是禁区线,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西藏雪山、钱塘江大潮、日本龙三角等,都位于这条线附近。《圣经》中的故事也发生在这一纬度。可以说30°纬线区域为神秘线、封闭线、不可窥视线,40°线则是展示线。40需要展示,30需要隐蔽。这一切不是巧合,是未知的奥秘。40的八卦特征为金,30的八卦特征为土(参考《新哲学观》),八卦特征已暗示40°线为闪亮线,30°线为阴暗线。神奇的是,“二合一道德经”第三十章包含的两章内容也是论述死亡。

地球南北两半球的自然景观神奇地与五行相生一致。太阳光直射线一年四季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南北两半球接受的太阳光是相等的,然而北半球森林多于南半球,北纬40°线与南纬40°线上的环境也有差异,这一切是因为什么?物理有物理的解释,这里只以五行相生解释。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北极星是玄天上帝之象征,是金,金生水而成北冰洋,水生木而有茂盛的森林;南极背离神而存在上空的臭氧空洞,地表不受臭氧层保护,而受紫外线伤害,太阳是火,火生土而有南极大陆。这就是南北半球差异之源,是神理与物理的结合。

《道德经》原有81章,与“二合一道德经”对照,才可见文字间巧合之奇,才可发现40为首又为尾,章节数字本身就显示生为死根、死为生根,可以说第四十章为开始,又可说第四十章为结束,《道德经》里有八卦。第四十章说:“反也者,道之动;弱也者,道之用。”什么是“道之动”?“道之动”是神之动。一切物理的起因都是道,一切现象都有道的作用在先。

《周易》震巽爻图颠倒,震、巽的特征数分别是8、1。81就是正确理解《周易》八卦的突破口。用这种神奇的思路读《道德经》,是从《易经》得到的启示。读《易经》的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己灵感到的,别人可能不赞同,也无须赞同,各人有各人的灵感思路。多数人不会产生思路,难以从《易经》中找到思路。人们习惯只看现象,从现象总结出规则,不会去想事先有规则才表现出巧合的现象。

能理解第四十章,就能理解《道德经》的全部,理解宇宙万物的全部,也就能理解“二合一道德经”为何如此解读。两个版本都是《道德经》,语句的巧合就是神理,作者本人可以不知。如同0、6笔画左旋,是虚和阴的象征;3、9右旋,是实和阳的象征,但发明阿拉伯数字的人不知0和6是阴、3和9是阳。阿拉伯数字就是这样符合以太子模型的左右旋,符合《易经》阴阳的数字。然而人们习惯于用随意来思考巧合,神理却是用巧合来解读随意。无,因有孕之而成象;有,因无点之而通灵。思维产生的灵感就是神奇的。何为“道之动”?物理看末日是物理,神理看末日是道之动。道法自然,不是人的愿望所能更改的,但人不会意识到道法在自然之先,没有人能教会人理解这一原理,只有自己思考。

有的宗教思想认为,一切取决于因缘,所见所闻注定如此,是最好的安排,包括祸与福,当时不理解,事后能理解,自己不理解,旁观者理解。说《道德经》里有八卦,就是以这一宗教思想读《道德经》。先有81章,后组合为41章,是最好的安排。从八卦特征看,8、1是理、道,4、1是神、道。故看81章《道德经》,人们只能看出它是唯物论的书;“二合一道德经”共41章,是解读出神的书。8、1是震、巽,4、1是神、道。而总数81特征是火,是人;总数41特征是木,是理。故81章是理、道、人,二合一成41章是神、道、理。两者的差别是能否看出神的差别。

按本书所述思路,易于灵感到神理的存在,易于理解《道德经》是《易经》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道德经》是《易经》,宋朝写《周易梅花数》的邵雍就这么认为:“老子,知易之体者也。”

用老子的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来解读,也能得出《道德经》里有八卦的结论。老子五千言,第一句话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已提醒读者不要把说出来的这个道当作真正的道,那个真的道,知者不言,没有说出来。知那个道,就能确切知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真正知道神和物理的关系。老子对于八卦,知而不言,言在道中。老子知道的远远多于这五千言,而道理已经全部隐藏在五千言之中,由后人来慢慢解读。《道德经》不说八卦不说神,从书中能看出八卦也能看出神,东汉张天师创始道教尊老子为祖师就是证明。

再看“二合一道德经”,其章次序号的八卦特征也很神奇。1+79,对应气+土,为渐卦;2+78,对应土+气,为蛊卦;3+77,对应水+天,为需卦;4+76,对应火+木,为噬嗑卦;5+75,对应金+金,为兑卦;7+73,对应天+水,为讼卦;直到第四十章,80+81,八卦特征对应水+火,为既济卦;第零章,由40一章构成,对应金+?,0为地,金为天7,即象征只见天7,不见地0,第零章以不见的土生可见的金而诞生。其余所有各章,按数的八卦特征分别归到上述七个卦中如下:

渐卦,包含一、八、十五、二十二、二十九、三十六6章,对应气+土;

蛊卦,包含二、九、十六、二十三、三十、三十七6章,对应土+气;

需卦,包含三、十、十七、二十四、三十一、三十八6章,对应水+天;

噬嗑,包含四、十一、十八、二十五、三十二、三十九6章,对应火+木;

兑卦,包含五、十二、十九、二十六、三十三5章,对应金+金;

丰卦,包含六、十三、二十、二十七、三十四5章,对应木+火;

讼卦,包含七、十四、二十一、二十八、三十五5章,对应天+水;

既济卦,只有四十章,对应水+火。

乾坤,只有第零章。既济卦,只有第四十章。从各章内容,对照相属的卦名,含义令人深思。气木不分,土与气合,则含木克土;天与水合,则含天生神;火与木合,则含木生火,理生人。

把上述各卦名及含义与“二合一道德经”各章名称及内容相联系,更可见神奇关系,列举如下:

渐卦,循序渐进。“二合一道德经”章名排列于后:一、众妙之门,常与善人;八、自知自爱上善若水;十五、善为道者;二十二、天下式祸福倚;二十九、圣人无为;三十六、微明可以长久。

蛊卦,坏极而有事也。后面为章名:二、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九、功成身退;十六、虚极静笃慎终如始;二十三、以正治国从事于道;三十、善果善摄生;三十七、无为之益无不为。

需卦,等待也:三、天之道为无为;十、被褐怀玉为而不恃;十七、功成事遂终不为大;二十四、企者不立知者不言;三十一、德信德善恬淡为上;三十八、三生万物礼乱之首。

噬嗑卦,咬合之象:四、万物之宗柔弱处上;十一、行无行以为利;十八、大道废故立天子;二十五、道法自然不道早已;三十二、无名无为无事;三十九、道隐无名以贱为本。

兑卦,说也,喜悦:五、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十二、天古之极为腹不为目;十九、以静为下少私寡欲;二十六、善建者重为轻根;三十三、知人自知知天下。

丰卦,大也,以明而动,盛大之势也:六、谷神不死民不畏死;十三、以身为天下;二十、贵食母德交归;二十七、行于大道常善救人;三十四、知足之足常无欲。

讼卦,争辩也:七、不争而善胜;十四、古之道善下之;二十一、重积德惟道是从;二十八、常德不离守其母;三十五、执大象,天下正。

既济卦,只有第四十章。第四十章的标题是:为而不争安其居。

上述“二合一道德经”各章标题、内容与其相应的卦含义密切,充分显示了两章合并后,从章次序号的八卦特征产生的对应卦与《道德经》可以相互解读。《道德经》81章都已经对应到上述卦中,乾卦含坤卦。宇宙万物,包括星球、生命非生命、山水自然、机械、人的思维、事件发生发展结束,一切都是循序渐进的,事物只有坏极而无好极,一切是需,一切罪恶来自噬嗑、兑、丰、讼。这就是“二合一道德经”章节规则的八卦特征所揭示的结论。老子81章这一数值是还本归元的象征,是九九归真、九九归一的终而复始,也是各宗教都具有的思想。《周髀算经》曰:“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81之数涵盖万物事理,吉凶尽在81个数之中。81章的《道德经》,与81门钉的神门对照。老子应该知道其数字的意义,《道德经》象征九五之尊的最高指示。

与老子同年代的孔子写《十翼》以解读《周易》八卦,孔子曾请教老子,称老子为龙(参考《神奇的佛经》)。老子博学多才、博览全书,不可能置八卦《易经》于不顾。其实老子解读了《周易》八卦,并很高明地写在《道德经》之中。

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就是神的特征数428571的顺序,即神、地、理、人、天、道。神塞其兑,地闭其门,理挫其锐,人解其纷,天和其光,道同其尘。不可思议,但是老子就这样写了。

通常人们认为八卦寓意能力无穷尽,可谓神通广大,认为八卦是中华文化中的神来之笔。其实不仅八卦是神来之笔,《阴符经》《道德经》也是神来之笔。所谓神来之笔,并非神奇,而是“非深于道者不能作”(朱熹赞《阴符经》之语)。深于道者,能知信神的根据,信神的道理,不是凭空而信;能知天下,能知鬼神。能知鬼神,是指能见事物的阴阳两面。凡人只能见事物的阳面,见不到暗藏的阴面。按基督教神学术语说是“灵感”,《圣经》的作者们受神灵感发,就这样想、这样写出来了。

所以,深于道者之作,文中就有一般人难以理解的道理,同样需要深于道者才能读懂。如同数学家写的书,只能数学家看得懂。老子说“反也者道之动,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只能深于道者才能理解。

巧合是什么?巧合是天意,巧合是神工,巧合就是神来之笔,巧合就显示出神理。《阴符经》说:“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合二为一,并非只有矛盾之和解的含义,更多的是进步之合、发展之合、自然之合、阴阳之合、喜悦之合、合理之合,合而生新。

“二合一道德经”总共41章。佛经说凡人修行成佛,要经过五十二阶位,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加等觉与妙觉。从第四十一位起,称入法界心。能理解共41章的“二合一道德经”,就能入法界心。从等觉到妙觉,就能理解“反也者,道之动”,所以老子说“观其妙”、“知其始”。老子知万物之始。从成佛之路可知,对于事物,不是想观其妙就能观其妙的,而是要从观其徼开始,从眼、耳、鼻、舌、身五识开始认识,再到第六识——意,然后上升为第七识,最后达第八识——修行者才能做到的观其妙。一般人只能观其徼。正因如此,一般人只懂物理,不懂神理(参考《新哲学观》《神奇的佛经》)。

老子的《道德经》回答了人们最想了解的问题——宇宙万物从何而来、到何处去,但是相关论述不在一起,也不明显。如同读《周易》,领会老子的思想也要有悟性,要几章一起读,而不能孤立地看一句话。第四十章说轮回,只说“反也者,道之动”,只说“有生于无”,没说“无生于有”,但第二章说了“有无相生”;第十四章说宇宙诞生的模型;第二十五章说人不道则加速灭亡,几章一起描述出完整的轮回。老子的思维特征,就如二十章所述:自命愚人之心,独泊兮,独若遗,独昏昏,独闷闷,独顽且鄙,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并非主动要写书。这五千言,是老子过函谷关时,被关令尹喜作为过关的条件,不得不写的。称为《老子》,称为《道德经》,分为81章,都是后人所为。我作为后人,将其分作41章。这都是个人观点、个人体会,无是非可言,各抒己见,只供参考。任何一部著作都是供人参考,让人受到启发的。受启发多少,就看各人自己的理解了。后人的理解与原书中有无这一层意思无关,如果新的见解正确,也是前人启发的结果。

本书非常规地解读《道德经》,非常规地理解“道可道非常道”,这一“独异于人”的思维也是来自《道德经》的。“名可名,非常名”,名本来就是称呼,有什么名,说出来会说不准、变了样,或者说不能名其名?那就是以太,是宇宙初始神奇的道。神理不可见,说不出来。这才是老子五千言不提神造万物的原因,“知者不言”。“道可道,非常道”的原因是“知者不言”,“名可名,非常名”的原因也是“知者不言”。“知者不言”,知者知道说不清楚。道说得再明了,人们看了还是不明了,因为想明了,必须具有老子的思想境界。要理解老子的话,必须想到老子说的“知者不言”。经文之中有不能直接看见,经分析后才能理解出来的内容。

不能否认,“二合一道德经”从第一句话“反也者,道之动”开始,就已走进神的殿堂。即使不提神之动,以道字替之,也无本质差异。道是神,又是理,参照《周易》来说是气木不分,道和理相同。

无论说道之动,还是说神之动,都是物理不能理解的。说神之动,唯物论者不信而大笑之;说道之动,人们或许能想一想是什么意思。即使不说《道德经》中有八卦,书中的“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弱以胜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也是八卦《易经》式的语言,只有运用《易经》原理才能真正读懂。

《道德经》本身的神奇,将在后续的书中结合《周易参同契》的解读而浮现出来。笔者还将“再论《道德经》”,其实《道德经》中隐藏着另一部经书,《老子》五千言不应该称《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