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金字招牌”来之不易——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创建访谈录

国家的“金字招牌”来之不易——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创建访谈录

采访对象:汪翼 景德镇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采访记者:胡发根

采访时间:2020年4月20日

采访地点:景德镇市委政研室办公室

记者:您全程参与了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相关文件起草工作。请谈一下景德镇创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国家试验区)的缘起是什么?

汪翼:创建国家试验区,市委、市政府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从更高层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文化建设的重大政策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2015年2月,北京大学教授宿白、国家文物局原顾问谢辰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等三位老专家联名给中央领导人写信,建议保护传承好景德镇陶瓷文化。2015年3月和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对景德镇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和中央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决策部署,为我们提供了以陶瓷文化为引领,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快景德镇陶瓷产业转型发展的全新道路选择。

二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要要求。省十四次党代会后,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到景德镇考察调研,要求我们围绕省党代会提出的文化强省目标,积极抢抓历史机遇,传承创新景德镇陶瓷文化。特别是省委书记刘奇同志多次强调“景德镇要注重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技术、文化与经济、事业与产业、民族与世界的结合,以陶瓷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三是景德镇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陶瓷文化造就了景德镇过去的辉煌,是景德镇的根与魂。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陶瓷文化,是景德镇的使命担当。基于此,景德镇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保护生态家园,建设旅游名城,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城市”的战略构想。近几年来,景德镇通过开展城市环境大整治和“双创双修”,城市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美誉度在提升,市民的荣誉感在增强。在这个阶段,景德镇迫切需要打造一个新的平台,能够承载、推动城市的发展迈上更高的层次。

所以,我认为景德镇创建国家试验区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都已具备,到了这个“点”上。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带领全市168万人民全力以赴去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使命。

记者:20174年,国家试验区的谋划、申报工作正式拉开了帷幕。请您介绍一下向国务院上报的请示和总体方案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汪翼:形成向国务院上报的请示,是申报国家试验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2017年7月20日,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吴隽(时任)率队到重庆向有关专家请教,并在重庆形成了《关于设立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请示》初稿。

7月21日至22日,在重庆期间对请示进行了5次修改;回景后,23日,市委书记钟志生组织有关市领导和市直单位负责同志,全天讨论修改请示直至24日凌晨;25日、27日又分别修改两稿。

7月30日,我们又赶赴上海,与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王战等座谈,31日晚,根据专家意见,再次通宵修改请示。

8月1日返景。在8、9月间,对请示再次作了10多次的修改。这期间,市委书记钟志生多次主持请示修改工作,有时一改就改到深夜,大家字斟句酌,力求完美。

2017年11月,市委书记钟志生就请示起草工作向省领导作了汇报。11月18日,刘奇同志表示,创建国家试验区的设想很好,要全力支持,认真谋划,积极争取。

在起草请示的同时,我们着手进行国家试验区《总体方案》的起草工作。大约在2017年8月20日形成了初稿。

2018年3月23日,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黄金龙(时任)带队赴重庆拜访有关专家,24日晚,在重庆通宵修改了《关于设立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请示(代拟稿)》《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代拟稿)》。

在我的记忆中,请示和总体方案的形成就是不断修改的过程,具体改了多少稿?次数太多,我实在记不清了。

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示意图

在请示和总体方案修改的过程中,市领导、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省里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国家发改委、国家文旅部的领导等都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宝贵意见。

2018年4月18日,景德镇市将《请示》《总体方案》报送省政府;4月22日,省政府将《请示》《总体方案》报国务院。

记者:国家试验区《实施方案》的编制从2018年10月份开始,在方案编制过程中工作组是如何开展编制工作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完善《实施方案》的?

汪翼:省领导对方案编制工作特别关心、特别重视,省委书记刘奇同志多次过问方案编制情况,省长易炼红,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毛伟明(时任)亲自把关,提出明确的指示和要求。

景德镇市、省发改委、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成立实施方案编制小组,按照四个步骤有序推进《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确定框架。2018年9月底,召开了《实施方案》编制工作部署会,研究基本框架,明确具体要求。利用国庆长假草拟了《实施方案》框架初稿,于10月中旬赴国家发改委进行了专题汇报和对接。

开展调研。为增强《实施方案》针对性、操作性和前瞻性,先后开展9次调研活动,全面梳理创建试验区具备的基础条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根据既定的框架开展了《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在此期间,聘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团队参与《实施方案》编制。

座谈研究。先后3次组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学者、金融机构和陶瓷企业代表等召开座谈会,对《实施方案》进行研讨,集思广益,听取意见,达成共识,为丰富、完善、提升《实施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征求意见。2019年1月7日,省发改委、景德镇市联合向国家发改委社会司专题汇报了《实施方案》编制情况。国家发改委社会司提出了针对性、指导性强的意见建议,同时明确,可以按照程序上报《实施方案》。1月中旬,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印发省直18个部门征求意见并专题召开座谈会讨论研究,采纳了意见30条。

因为《实施方案》是在前期《总体方案》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初稿拿出来比较快,但修改又是一个集中大家的智慧、不断锤炼打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一些市领导亲自参与,与大家一起对材料进行修改,每一条从内容到措辞都严查细审,严格把关,向我们传导了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令人感动。

记者:和国家部委对接是申报国家试验区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是如何全力以赴做好对接工作的?在这过程中您看到哪些感人的工作场面,有哪些背后的故事?

汪翼:2019年2月18日,我市召开工作调度会,分解试验区实施方案中184项有关任务,部署各有关单位与对应省厅、国家部委沟通对接工作。2月19日至3月1日,省市共133人对接了30个国家部委、84个司局和114个处室。

为加强对赴京对接工作的调度,我们在制度上建立高效运转的体制机制:设立对接工作指挥部。2月20日,我们在市驻京办设立推进对接工作临时指挥部,建立起“三三制”工作架构,设三个工作组,分别为综合协调组、文件材料组、后勤保障组;设三个联络组,分组跟进收集27家相关单位的赴京对接情况,切实强化调度指挥能力。建立高效运行的机制。建立赴京单位每日汇报、联络组每日汇总、指挥部每日呈送专报的沟通汇报机制,组建赴京对接工作微信群,有效掌握对接工作最新进展;建立对接工作调度会机制,先后召开三次对接工作调度会,梳理研究重点、难点对接事项,并逐一进行调度。

2月28日,市委书记钟志生、市长刘锋在北京召开调度会,为大家鼓劲、加油,亲自协调相关事宜。

在赴京对接的这些日子里,我们身边发生了很多感人故事:有的单位涉及事项只有“一句话”,但为了事业,为了大局,始终坚守岗位,留在北京,每天跑司局、处室,不达目的不收兵;有的赴京工作人员,废寝忘食投入工作,甚至忙到了下午两点没吃午饭,夜里十二点半还没有吃晚饭。像这样的故事还很多。

印象特别深的还有,这次赴京对接,省厅相关单位给予我们大力支持与帮助,有11个厅的20位领导赴京,协助各单位与部委开展深入对接,帮助我们争取政策支持。比如,省财政厅副厅长王斌,中断住院治疗,赴京对接协调,为推动财政事项获得部委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进京对接,参与的市领导多,有一大批市领导先后赴京,强化工作指导;参与的“一把手”多,全市26个单位的“一把手”在京开展对接。参与的省厅多,全省有11个厅的副厅长或处长共20人,直接进京协助我们对接部委;参与的人员多,省、市共有133人赴京。在我市历史上,在景德镇之外组织这么多人的大兵团作战是罕见的,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省、市各级对这次赴京对接工作的重视。从效果上看也很好,整个对接工作过程中,大家都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昂扬奋发的锐气,展现出独有的精气神,就像钟书记常讲的,景德镇的干部是想做事的,很多干部是能成事的。

记者:2019年7月26日,国家试验区《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时间。您听到获批消息后,当时是什么样的一个感受?

汪翼:和大家一样,我也倍感振奋,感觉千年瓷都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新时代瓷都的美好蓝图将在我们这辈人手中开启,很荣幸能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同时,作为创建工作的全程参与者,我的心情与普通市民又有些不同。

太不容易了!两年怀胎,一朝分娩,在当前国家正在全面清理整顿各类示范区、试验区的背景下,不到两年时间就拿到了这块国家级的“金字招牌”,确实来之不易!

我感觉国家试验区能够创建成功,是我们找准了点。我们的创建工作,着眼的是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体现的是国家所需,景德镇所能。

国家试验区的成功获批,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这一切,得益于中央领导的大力关怀。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三年再次视察江西,殷殷嘱托“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为景德镇发展标定了历史方位、擘画了美好蓝图。2019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景德镇视察时,明确要求“要把国家试验区打造好,把千年瓷都打造成国际瓷都”;这一切,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国家试验区创建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关键环节,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都积极推动、主动协调。特别是在试验区建设起步开局的关键时刻,刘奇书记7月2日至3日、易炼红省长8月13日先后到景德镇专题调研,面对面指导,为试验区建设把脉定向;这一切得益于中央有关部委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家发改委、国家文旅部等部委都大力支持、给予指引;省发改委、省文旅厅等省直有关部门具体指导、主动对接,确保了国家试验区的成功创建。

记者:试验区的获批只是一个新的起点。要把方案中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任重道远,时间紧迫,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怎么去贯彻落实《实施方案》?您认为创建国家试验区对景德镇的重要意义在哪?

汪翼:《实施方案》包括总体思路、主要任务、组织保障三部分内容,共5382个字,篇幅精练,内涵深刻,紧贴实际,具有三个鲜明特征:

一是定位精准,目标清晰。围绕高质量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提出了“两地一中心”的战略定位。即,把景德镇建设成为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围绕战略定位,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我国陶瓷及其他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第二步,到2035年,试验区各项建设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景德镇成为全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新型人文城市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陶瓷文化中心城市。

二是整体设计,相互联系。立足景德镇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扎实的产业基础、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紧紧围绕“两地一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了五项任务、五项保障措施。五项任务是:加强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推动陶瓷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发展陶瓷文化旅游业、加强陶瓷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陶瓷文化交流合作水平。五项保障措施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自然资源支撑、鼓励试验区先行先试。

三是注重创新,措施有力。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金钥匙”,提出了一些实在管用的创新举措。如,支持景德镇“享受国家服务业试点城市延续政策、外国专家来华邀请函的审批和发放权限”,“创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动中国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对试验区企业销售自产传统手工技法制瓷产品按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积极推动实施境外旅客离境退税政策”,“开展领事代办业务”,等等。这些创新政策将成为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引擎”,将催生新模式、新路径、新业态。

实验区纲要

建好国家试验区,有利于用好陶瓷文化这个最大优势、最大资源、最大财富,放大景德镇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有利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用好外力、外智、外脑,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加速政策集成、要素集聚、资源集合,推动陶瓷文化与“3+1+X”产业深度融合,探索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新模式;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记者:国家试验区的完全建成时间跨度要15年,您如何展望其发展远景?

汪翼:国家试验区是金字招牌、国家使命,更是历史机遇、重大责任。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定可以探索走出一条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把景德镇建设成为全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新型人文城市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陶瓷文化中心城市,让历史上、记忆中的景德镇,变成一个可触摸、可体验的景德镇,变成一个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景德镇,变成一个用独特语言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景德镇。

我想,通过全市上下15年的不懈努力,陶瓷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陶瓷文化保护传承、陶瓷产业创新发展、陶瓷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合作的体系得到健全,陶瓷文化和旅游业深度融合效果显著,文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未来的景德镇,一定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交流广泛、生活宜居、人民幸福,成为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