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古戏台是赣鄱大地上的独特文化景观
采访对象:余宏标 乐平市博物馆馆长
采访记者:吴德锋
采访时间:2020年5月8日
采访地点:乐平市博物馆
记者:余馆长,您好!2019年1月,乐平荣获“中国古戏台之乡”称号,实至名归。一座城市有458座戏台遍布城乡,这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创全国之最。戏台是人们观看戏曲的场所,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形式。请您讲讲这些戏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余宏标:好的。乐平自古为戏剧之乡,是赣剧发源地之一,2018年,被江西省文化厅公布为“赣剧之乡”。早在中国戏曲鼎盛时期的元代,乐平籍剧作家赵善庆剧著便被明代戏曲理论专著《太和正音谱》誉为戏中“蓝田美玉”。明代,乐平境内戏剧班社活动频繁,并在发展过程中受弋阳腔影响而形成乐平腔。至清末,乐平班与饶河班合流。清光绪年后,乐平戏剧班社林立,梨园弟子多达数千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时任江西省文化局长的石凌鹤(乐平人),将乐平饶河班、上饶广信班的一些演员调进南昌,创立了江西的大型剧种——赣剧。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公社、乡镇、大队和村办业余剧团最多时达到近300个。乐平市至今保存有市(县)级专业团体1个,演员达80多人,常年活跃在城市乡村舞台,传承与保护着赣剧文化。
有了戏曲演出,戏台便应运而生。乐平古为“江右名区,诗书文物,甲于他郡。而圣庙之形胜,亦甲于他郡”。乐平在宋元时期就有了戏台,明清之际不仅数量增多,且建筑日趋精美。在明嘉靖十五年(1536)“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圣旨颁布后,一些聚族而居的望族,纷纷兴修宗祠神庙,伴随着宗庙祠堂建筑的兴起,并附造一种永久性的,用砖、木、石等材料构建的戏台,以作敬神祭祖之用。一村建台,四邻攀比,风起云涌,势不可遏,以至出现一村两三台、四五台的壮观景象。
明代晚期与清早期的戏台,整体高度不得超出祠堂正厅外,甚至是色彩、文字,也只有祠堂正厅可以享用,戏台则不得配之,因为此时“戏曲和礼乐教化的结合同时也使得戏曲和神庙祭祀的关系更为密切,戏曲因此反而更难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戏台依附于神庙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更难发生改变”。于是,乐平的建造者就在戏台的牌楼取样,梁柱选材,雕刻技法上竭其所能,追慕戏台的气势宏伟与做工精美。
到清嘉庆、道光的时候,乐平戏台的建造,开始出现形制的改变:戏台开始从祠堂中剥离出来,其空间格局是戏台与祠堂大门相互正视,中间隔一空旷看场。这样一来,戏台就不再附属祠堂,而是独立于祠堂之外,成为主体建筑的戏台,打破了中国古戏台建筑以往坐南朝北、面向主殿的规制,实现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过渡性转变,使乡村戏台真正成为公众娱乐场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是现代戏台的先驱。
晚清民国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乐平戏台仍兴建不止。据统计,乐平自明清以来遗存的戏台(含当代传统戏台)有458座。其中明清时期有79座,民国时期有59座。现有国保戏台1座,省保戏台10座。
记者:全国各地都有古戏台,但乐平的古戏台与其他地方的古戏台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
余宏标:乐平古戏台不仅是当地老百姓的精神家园,是延续宗族血脉关系的文化空间,更是融建筑、雕塑、工艺、美术和文学于一体的珍贵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价值,其造型之雄伟,气势之恢宏,工艺之精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因其数量众多、艺术绚丽、风格独特,乐平古戏台被建筑专家誉为“中华一绝”和“江西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更成为赣鄱大地上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乐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古戏台之乡”和“中国古戏台博物馆”。
乐平古戏台既有庑殿式建筑的庄重,又寓楼阁式建筑的灵巧。梁枋斗拱层层叠叠,遍布木雕戏文,敷金施彩,极尽豪华;仰天而起、器宇轩昂的山墙,或作马头状、或似祥龙伸腰;硬山式屋顶古朴凝重。歇山式屋顶重檐翘角、挺拔雄健、风姿峥嵘;古色古香的青砖、灰瓦、白粉墙将古今建筑风韵和谐地融于一体。
特点一:类型丰富。乐平古戏台有祠堂台、万年台、庙宇台、会馆台、家庭台五种类型。目前,最为常见的是祠堂台和万年台。祠堂台是戏曲文化和宗族意识联姻的产物,多为晴雨双面台,雨台向内,和祠堂相对,两侧以厢楼连成封闭式结构,供雨天看戏;晴台向外,台下有广场,供村民晴天看戏。万年台是戏曲文化和民众生活联姻的产物,是单面的独立台,也是五类戏台中数量最多的戏台。它坐落在村庄中心的广场上,连街通巷,易聚易散。万年台冲破了祠堂台封闭逼仄的束缚和压抑,因而受到更多民众的喜欢,她被命名为万年台,真真切切地表露了万千观众对戏曲的迷恋和对这种戏台能千秋万载永存的美好祝愿,更是戏台建筑史上的突破和创新。
特点二:工序复杂。乐平古戏台营造是一项技艺水平高、涵盖内容广的组合劳动,主要由锯工、大木工、小木工、雕工(以木雕为主,也有砖雕、石雕)、泥工、漆工、绘画工等通力合作,工序复杂,主要包括选址、画图、造料、建造、装饰等程序,戏台的建造和装饰采古典牌楼式样加以雕镂、敷金与彩绘,采用穿斗与抬梁混合式建筑结构,木架承重,砖墙围护,穿枋连系,构件辅助,形成受力合理结构稳固的木构体系。戏台由下部宽大的台基、中部的墙柱结构和上部巍峨的屋顶三部合成,形成庑殿厅堂立面形象;戏台主要部件、构件有油梁、狮子枋、八字枋、月亮枋、斗拱、雀替、狮撑、悬柱、吊钵、吊篮、屏风和花格窗棂等,明间歇山式屋顶重檐翘角,风姿峥嵘。
特点三:装饰豪华。乐平戏台素以“建筑奇巧复杂,装饰豪华艳丽”著称。同时,在统一的地域色彩中,又显示出各自不同的个性风格。虽年代不同,但都具有相同的格局:同为砖木结构建筑,正面均为牌楼式,三楼五楼不等。屋脊中央一律插有方天画戟,有的方天画戟插在彩瓷宝顶上,屋脊的两端分别饰有造型优美的鳌鱼,正面上方都有极挺拔的飞檐翘角,檐下悬挂着风铃铁马;戏台天棚中央是华丽的藻井。台上几乎所有的木构件上都雕刻有精美浮雕:琼花瑶草、祥禽瑞兽,游梁、随枋、三架梁、抢头梁、穿插枋上及牌楼各层之间,则雕刻了许多戏文。木构件露明之处均施以精美雕刻,并敷金施彩,戏台内的壁画、匾额、楹联等,无一不是值得玩味的艺术品。
特点四:文化厚重。乐平古戏台大凡都有楹联悬挂其中,据不完全统计,乐平400多座古戏台中,至少镶嵌了1000余副楹联,这些楹联,或描金,或木雕,内容多样,文句优美,意境深远,从各个角度反映了民俗风情、历史典故以及戏剧观、人生观,选题十分宽泛,有咏赞本乡本村风水的,有追溯本族历史渊源的,或感时醒世的等等。匾额数量比楹联还多,它的题材内容大多为光宗耀祖、歌功颂德、劝诫世人以及对戏台文化本身的赞美等方面,匾额与楹联交相辉映,使乐平古戏台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记者:据了解,以乐平古戏台文化特色为主题建设打造的乐平·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于2013正年式对外免费开放,是国内第一个古戏台博物馆。2015年1月,著名文物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为该馆亲笔题字。近年来,乐平市委、市政府致力打造古戏台文化品牌,在古戏台文化以及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上予以大力扶持。请您介绍下乐平市对古戏台的创新发展和未来规划情况。
余宏标:申报非遗。在乐平市政府积极申报下,乐平古戏台营造技艺201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列入首批《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目录。
成立商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2018年1月乐平市古戏台商会成立,为乐平的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全市的古建队伍规范发展,扩大乐平古建队伍的影响力,促进乐平古建行业的抱团发展和长远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开展交流。2018年4月,乐平市政府与江西省文化厅举办“神工意匠振兴乡村——古戏台营造、木雕传承人与学者跨界对话”活动,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相关专家学者等出席活动并展开交流。
古为今用。近几年来,宣传部门利用古戏台这一特殊载体和场所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乐平“古戏台讲堂”已成为景德镇市乃至江西省的一个宣传品牌。
打造产业园。市委市政府利用乐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一无二的非遗资源以及发展强劲的古建产业优势,积极打造“古戏台文化产业园”,以非遗传承为核心,古建产业为支撑,打造集产业、商业、旅游、文化深度融合的复合模式街区,打造成为中国古建产业最大的专业交易集散地。
百姓在古戏台观看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