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陶醉的生态之美
采访对象:刘瑞战 景德镇市林业局种苗站站长、景德镇市创森办公室成员
张 鹏 景德镇市林业局造林绿化科三级主任科员、景德镇市创森办公室成员
采访记者:喻帆
采访时间:2020年8月19日
采访地点:景德镇市林业局
记者:请您谈一谈景德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历程,您认为景德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哪些优势?
刘瑞战:当下,发展森林城市、建设森林城市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对景德镇来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仅是建设美丽瓷都、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抓手,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举措。
2013年4月,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组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办公室”,正式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申请,并委托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景德镇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3)》。2014年5月28日,《总体规划》正式批复实施,并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自“创森”工作启动以来,我市按照规划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城市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城市森林生态富民体系、城市森林支撑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和城市森林建设工程、通道绿化提升工程、森林水岸绿化工程、森林镇村创建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生态富民产业工程及森林文化传播工程等“八大工程”建设,同时要求辖区内所有的县(市)全面启动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工作。2017年1月,乐平市和浮梁县被省绿化委员会授予“省级森林城市”,实现了省级森林城市市域全覆盖。2017年10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授予景德镇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作为千年瓷都,景德镇不仅有举世闻名的陶瓷文化,还有令人沉醉的生态之美。一直以来,景德镇都享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市林地面积36.5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6.98%,市域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还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这些都为景德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记者: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过程中,景德镇市遇到了哪些困难,又做了哪些努力?
刘瑞战:景德镇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过程中,还是面临了不少困难与挑战的。例如,尽管生态“底子”好,但由于缺乏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原因,导致了城市森林公园功能不全、城市道路系统森林乔木少、绿化档次低、湿地在城市扩张中减少等问题。此外,还有资金紧缺、群众参与度低等一系列困难。为此,我市针对性地做了大量工作。
在机制创建上,市委、市政府把森林城市建设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创森”期间成立了由市政府副市长为指挥长、市政府有关部门及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森”指挥部,负责全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的统一领导、组织、规划、协调和推进等各项工作。成立了“创森”办公室,配备专班人员,负责日常事务。按照《景德镇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3)》确定的目标要求,制定了实施方案及年度工作计划、任务分解表,将“创森”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并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的常态化工作格局和高效的工作机制,保障了“创森”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推进。2018年,全市又积极推动林长制工作制度,建立了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及行政村“一长两员”(森林资源监管员、生态护林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架构。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担任市级总林长和副总林长,层层压实各级林长森林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强,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得到了有效抑制。
景德镇国家森林公园
在规划引领方面,我市始终坚持突出景德镇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旅游名城的优势,按照“山水生态城市,城乡一体发展”的原则科学编织了中心城区城市生态网络。在2017年开始实施的城市“双修”中,我市又将治山理水、修复生态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专门编制了城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推进绿廊、绿环、绿楔、绿心等绿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城乡绿色空间布局,以完善“一带、两轴、五片、多点、多廊”的绿地系统结构。通过拆迁建绿、破硬复绿、见缝插绿等手段,安排建设一批口袋公园、袖珍绿地,拓展绿色空间,提高城市绿化效果。因地制宜建设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等海绵绿地,使生态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在资金保障方面,我市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并通过研究政策、用足政策、用活政策,出台了《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以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融资、大力度投入为保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推进生态建设投入主体多元化,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建设中。全市2013—2016年财政及社会各界累计投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资金74亿元,近三年的推进工作尤其加大了主城区生态修复的资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17—2019年全市森林城市建设总投入28.81亿元。
在宣传发动方面,我们以报纸专栏、电视网络媒体、新闻发布会、市民互动等形式,对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宣传。通过市四套班子领导每年带头参与义务植树活动,带动全民参与爱绿、护绿、植绿行动,提高绿化意识。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举办“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各类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森林城市建设氛围。为进一步巩固“政府统筹,部门联动,全民共参与”的工作格局,我市还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纳入了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和市人大、政协“两会”决议。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了全市上下共抓“创森”的良好局面。
森林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除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更要求我们每一名一线创建工作人员充分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记得在2015年年末,我市决定对瓷都大道等11条道路实施绿化提升改造工程。由于绿化改造是一项季节性强的工作,气温在30℃以上时栽种的树木很难存活,因此对11条道路实施改造工作的立项、设计、招投标等环节必须抢在开春前全部完成,当时只剩下3个月的时间。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市创森办公室的成员们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时间,在3个月内马不停蹄奔波在全国各地,终于在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任务。
记者: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给景德镇带来了什么样的效益?景德镇如何巩固创建成果、擦亮生态名片?
张鹏:森林城市建设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在通过了国家林业局验收后,我市一直把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作为森林城市建设的新起点,以“两山”理论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不断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巩固和提升创建成果,进一步擦亮生态名片。2020年6月,我市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动态监测评价工作,从监测结果和实际情况来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给景德镇带来的变化和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从生态效益上来看,我市围绕“一核一星、三区多点、蓝脉绿网”森林城市空间布局,坚持市域一体,城乡联动,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的“八大工程”,形成了以城乡绿化为基础,通道绿化为依托,公园绿地为点缀的森林城市生态网络体系。生态廊道更加完善,全市道路绿化总长度已达852.5公里,道路绿化率92.5%,构筑了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为主干,县乡村道为网络,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支撑全市生态建设的“绿色骨架”;通过城市道路绿化改造提升、公路景观带建设,形成了高标准的道路景观林带和防护林带。完善水系绿色廊道建设,注重江、河、湖、库等水体沿岸生态保护和修复,水岸岸线绿化率达96.67%,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93.75%,水岸植被的涵养水源功能和水系廊道的生态防护功能不断增强,构筑了坚实的水系生态屏障,在有效改善水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水系景观。通过城市“双修”,修复建成区破损山体11处,“青山白化”治理迁坟近4000座,整治修复河道水系48公里,建设改造了景德镇国家森林公园等10个城市公园,新增城市绿地100多万平方米,打造了30个服务15分钟半径的便民休闲小游园和绿岛。
随着森林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市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2019年监测数据,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标列全省第一,全年优良天数比例为97.5%,排名全省第一;PM2.5浓度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87%,排名全省第一,PM10浓度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8%,排名全省第二。主要河流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5.5%,水质稳定,源头保护区优质水率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
为实现生态、经济双赢,我市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不断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林中“寻宝”、林下“掘金”,精心培育绿色经济。近年来,全市积极推广实施了油茶产业工程、竹类产业工程、森林药材产业工程、花卉苗木工程、珍贵树种种植改造工程等,新造高产油茶林面积1221公顷,改造低效油茶林面积1400多公顷。2019年,全市林业产值为100.75亿元,较2017年增长了16.53%,其中第一产业36.54亿元、第二产业19.94亿元、第三产业44.27亿元。油茶、花卉苗木、笋竹、林药为主的林下经济正逐渐成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农民涉林收入逐年增加,林业产业正在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的途径。
得益于更好的生态环境,我市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森林为主体,集生态、休闲、观光、娱乐为一体的森林旅游精品圈。目前,全市已建成24个自然保护地,其中自然保护区8个、风景名胜区2个、森林公园8个、湿地公园4个、地质公园1个、矿山公园1个;已建成如三龙印象、陶溪川、三宝瓷谷等多处独具瓷都文化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胜地;建成森林旅游特色乡镇16个、森林旅游特色村95个、林业观光园27个;创建“金牌农家乐”17个。据2018年统计,全市全年生态旅游总人次达384.39万人次,生态旅游总收入达20.3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