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变美了,更像一个“家”

小区变美了,更像一个“家”

采访对象:余梅 珠山区新村街道梨树园社区党委书记、主任

采访记者:查艳

采访时间:2020年4月17日

采访地点:珠山区新村街道梨树园社区余梅工作室

记者:余主任,您好!我想了解一下示范社区的创建情况。从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到全省十大文明社区,梨树园小区的变化有目共睹,请您介绍相关情况。

余梅:梨树园社区成立于2001年,现辖梨树园小区南苑6个花苑,89栋住宅楼,占地37.16万平方米,住户2357户,居民近6000人,党员117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现有活动场所面积2200多平方米,设有党员服务、阳光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阳光心理健康咨询室、城市文化会客厅、基层人大代表联络室、余梅工作室、学雷锋志愿者活动室、社区警务室、阳光助老、社区影院等功能室和“百姓说事”“四会议事”平台。

我是2011年年底到这儿来的,这个小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特别大,户数特别多,人口密集。那时候初来乍到,心里十分忐忑,压力大。为了尽快熟悉社区,我拿起笔记本走街过道,到居民家去了解情况。每天一大早赶到小区,与晨练的居民拉家常、套近乎,了解大家的需求,渐渐和这里的居民熟悉起来。

这几年,梨树园社区以城市党建为引领,探索智慧党建,来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按照市委基层党建“三基三化三起来”要求,以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运行“一委一居一站”的工作模式,强化社区党委领导核心地位,充实社区工作站力量,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职能。通过党群项目化推进,打造了“四会议事”、余梅工作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党群工作品牌,切实解决居民各类问题。其实,只要是你用真心帮居民做事,大家都能看到。

记者:作为社区“大家长”,需要接待居民,帮他们解决问题,为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出谋划策。当时,您是如何想到组建“余梅工作室”的?

余梅:社区是一个大家庭,关心服务社区的每一位居民,为他们排忧解难,是我们社区工作者应尽的职责。谁家漏水了,邻里间有纠纷,下水道堵塞……社区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大家首先能想到的就是我。得到居民的肯定,我十分欣慰。可是,随着社区的快速发展,居民的诉求日益增加,一个人的力量往往很有限,但是如何将众人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呢?

“余梅工作室”是2015年开始的,之前只是社区的一个工作室,由社区党委牵头,以社区党员为主体,还召集了辖区单位参与其中,并且吸收联创共建单位党组织成员和社会爱心公益团体志愿者加入,带动社区居民、物业和共建单位等开展各类为民服务活动,全方位地解决居民的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后来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大家也有了相关工作经验,工作室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效。开办以来,先后为居民解决大事小事数千件,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2016年8月,“余梅工作室”升级入驻景德镇市珠山区法院,成为全区开展多元化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工作的创新做法,理顺了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新思路,让更多群众免于诉累,又能解决好利益诉求,同时节约司法资源。2016年10月,“余梅工作室”受到最高人民法院赞扬,称这个经验做法在全国很有示范意义。2019年,我被聘为最高人民法院特约司法监督员。

虽然这个工作室是以我个人的名字命名,但是有更多的人在里面发挥了作用,包括一些退休、在职的法官、党员干部、各方面的律师,甚至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参与进来,还包括一些熟悉法律的骨干人员。现在,百姓说事、调解都下沉到了社区,将问题在萌芽状态化解,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变化,让居民有了诉说的平台,同时提升了社区干部的协调能力。

记者:为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提升城市文明形象,近年来,我市结合“双创双修”工作的开展,对老旧小区进行了改造,让老百姓的居住环境进一步得到了提升,请您具体讲讲这几年来小区的变化。

余梅:由于梨树园建设历史遗留问题,小区内初始建设规划要求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上小区规模较大,部分业主自管意识淡薄,致使物业服务水平逐年降低,小区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各种基础设施问题日渐增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2017年,为积极响应社区居民的呼声,把梨树园社区打造为精品社区,我们通过“拆”“建”“管”三管齐下,社区全面实施梨树园南苑(一期)提升改造项目工程。

改造期间,我们先向居民宣传,对需改造的店招、建筑等先集中拆除,及时清理了小区的蓝顶棚、简易棚和违章建筑,拆除面积达3000平方米,消除菜地约400平方米。拆后再建设,建的过程中,我们征求了许多居民的意见,能人性化的人性化。通过打造,小区西大门门楼焕然一新,主干道路面实行“白改黑”,重新铺设了沥青路面16700平方米,道路硬化面积近4000平方米,重新铺设了吸水砖人行道3790平方米,设置了停车位150个。同时,社区设置了小区区位示意图及指示牌,增设了果壳箱和垃圾箱30个,对小区内过街的空中乱线进行了整治,共落地改装线路180多根、清除了3根电线杆,小区内的电缆箱和配电房进行了绘画,对沿街商铺店招进行了统一规范,安装了空调机外罩88个,并在小区绘制了山水文化墙3处共100多米,铺设栽种了鲜花、竹子、草皮8000平方米,设计整修了小区路灯,确保亮化率达100%。我们社区干部还联合城管队员对小区内的占道经营、出店经营、流动摊贩、电动车乱停乱放进行日常巡查,并对小区的垃圾死角和垃圾广告进行清理,清理了“僵尸车”10余辆,彻底让小区旧貌换新颜。改造之后的梨树园南苑小区真正做到了路平、线齐、灯亮、水通和墙美,大大提升了小区居民居住的幸福感和舒适感。

小区干净整洁,更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垃圾分类。2018年,我市启动了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19年9月份以来,珠山区在梨树园南苑和三宝村马鞍岭景区先后进行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和处置试点工作。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试点社区,我们社区分别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紫荆花苑、天虹花苑设置了智能垃圾分类投放柜。如今,走在我们社区可以看到,围墙上的宣传栏里张贴了各类垃圾分类的知识和宣传标语,路边院墙外的栏杆上挂着垃圾分类的宣传画,这些通俗易懂的宣传品向居民们详细介绍可回收、厨余、有害、其他垃圾如何分类。在梨树园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东侧,还有一处十分醒目的再生资源收集点,摆放了一组干净整洁、颜色鲜明的智能垃圾分类柜。这些投放柜可分类回收金属、玻璃、塑料、纸张、有害等多种生活垃圾,根据居民投放的垃圾量自动积分,还可以在兑换机里换取相应的礼品。

小区变美了,我们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像一个“家”,让居民有了归属感。2019年5月进行提升改造,理念是给人“家”的感觉,风格简约、大方,重点关注“一老一少”,给社区内的儿童和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专门开辟出了儿童娱乐区和阳光茶吧,配备了电视、书籍,供居民阅读并备有免费的茶水。居民来社区办事的时候如果带着孩子,可以让孩子在儿童娱乐区玩耍,来这儿歇下的家长也可以腾出手来,看看报纸,聊聊天,社区工作人员也能帮忙照看一下。社区还为“梨园影吧”配备了投影、音响,居民可以在这里利用多媒体学习时事政治或观看红色电影。节日期间,居民还可以在这里利用卡拉OK高歌一曲。我们社区还成立了由老年人组成的银发红色诵读小组,经常向居民诵读红色家书、朗诵诗歌,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宣传。在二楼,建了一个梨树园社区博物馆,展示柜里摆放着社区向居民征集来的老照片、老邮票、老证件以及他们捐赠的各类物品。还设立了基层人大代表联络室、阳光青少年活动室、党员服务室、阳光心理健康咨询室四个功能区,听取和反映社情民意,面向社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提供党务工作指导、咨询和服务,同时为辖区青少年和居民开展心理疏导和相关服务。

居民把这里当家,没事就会到这里来活动。不光是老年人,很多年轻人也会到这里来运动呢。不少居民喜欢到这儿来打打乒乓球,每天上午都是高手过招,下午就是夫妻档、朋友档来交流。还有健身器材,我们有一个残疾人志愿者在这里专门做指导。同时,设立了陶瓷艺术馆,为陶瓷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平台,通过现场绘制和博物馆展出等方式,让更多的居民能够了解陶瓷、爱好陶瓷。陶瓷艺术家通过现场表演和博物馆展览等方式,向居民普及陶瓷知识和陶瓷文化。

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了我们很多指导、重视和支持,使我们基层工作能够顺利推进,不仅提升了社区的办公环境,整合了社区的公共资源,同时还优化了社区队伍建设,这些都是在有序推进社区服务。为了留住和储备更多的社区人才,还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待遇提高机制和优秀人才晋升通道。

记者:走出家门步行不超过15分钟,就可以方便地吃饭、购物,家门口“一站式”解决日常琐事的便利已逐渐贯穿市民生活常态。请您就社区“1 5分钟便民生活圈”谈谈看法。

余梅:梨树园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功能齐全,有学校、幼儿园、政府机关办公场所、社会卫生服务站、星级宾馆、银行、酒店、药店、超市、门诊、菜市场、医院,还有各种各样的景德镇特色小吃,实现了商业与消费群体的近距离对接,让居民在15分钟内便可享受吃、穿、住、行、乐等方面的优质服务,在家门口就能满足生活消费需求,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我们小区的商铺基本集中在主马路上,是小区的形象窗口。社区对这些商户进行了归类,平时也有联动。比如,我们经常会下到商铺进行“市民公约”“居民公约”以及社区中心工作的宣传,要求商铺“门前三包”,不允许占道经营。商铺有什么诉求,我们也会及时为他们解决问题。

“15分钟便民生活圈”说是15分钟,现在时间可能更加在压缩。之前,商铺多以实体店的模式经营,现在是信息时代,线上线下联系更为紧密。平日需要上班、没时间购买生活用品的职工,可以通过网络按需采购,还能为一些身体弱、出行不便的居民提供送货上门。我觉得,这种模式更为便利,“15分钟便民生活圈”是一个综合性的共同体,不仅为居民提供便捷的购物和餐饮体验,同时解决了一批人员的就近再就业、增收问题,深刻体现了便民、利民、惠民的理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为根本,不断提升功能品质。传统方式要保留,现代方式要拓展,商家服务也逐步从传统的粗线条,发展到新时代的精细化。那么,一些不会上网采购的老年人怎么办?他们可以拨打商家的便民服务电话,让他们送货上门,或者是通过社区工作人员,我们也能帮他们转达。商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特别是一些高龄的老人,对其提供免费上门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记者:如何管好全省大型经适房小区,请您结合小区的变化谈谈示范社区创建。

余梅:百姓的事情要由百姓自己商量着办,要想把社区管好治理好,就得发动群众的力量,让广大居民参与进来。破解社区管理的难题,必须拓展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载体,打造基层群众民主协商的新平台。我们通过入户走访,街头巷尾找人拉话,发连心卡、了解民意、听取意见。渐渐的,社区居民觉得我们这些“没话找话”的社区干部挺实在,逐渐接受我们,并主动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

在社区党员干部和居民的全力支持下,我在梨树园社区探索建立了社区民主协商“四会议事”制度。通过定期商议、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各个主体共同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格局,困扰社区多年的小区物业管理难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所谓“四会议事”,核心精神就是党建+民主协商,我们整合了社区支部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支部委员会、志愿者协会等四方资源和力量来共同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

自从“双创双修”工作开展以来,我亲身感受到了我们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小区的优化、周边环境的美化和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社区是一个小窗口,但小窗口大作为,它能反映一个城市的变化,公民素质、文明修养的提升。以前,大家都是小我,各管各的,自家吃得好、住得好,干干净净就行。现在,他们对小区环境也有了一种保护意识,看到有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会上前阻止。

居民由社区建设的“局外人”,变成了“参与者”。举个例子,社区接到居民反映,一家卖冷粉的商铺,经常将洗碗的水倒在店门口的雨水井里,味道难闻,不卫生,也影响周边环境,附近居民意见很大。居民提出来,就是对社区的信任,同时也给社区提供了一个信息。于是,我们找到商铺店主,对方说这样做是图方便,他们店门外只装了一个水龙头。我告诉他,这样不行,水流得到处都是,溅到身上也邋遢,居民也会觉得这样的饮食不干净。做生意不容易,他们也是刚创业,经过协调做工作,让居民给他们时间整改。后来商铺买来了一个铁的小水池,装好后,店主还特意拉着我们去看看。问题解决了,看到他们都满意,我们也觉得很开心。在我们社区南苑有块超过百米的晾晒场,附近的居民常到这里来晾晒衣被,碰到不够晾晒的情况,居民们还会相互谦让。这块晾晒场的由来,源于一些居民在小区里争抢有阳光的晾晒场地。了解情况后,我们从源头上让居民参与进来,组织他们一起建起了这个晾晒场,不仅使小区更加和谐,还为居民提供了一处闲来坐坐、唠唠家常的好去处。建晾晒场就是我们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生动事例。如今,社区居民不仅主动参与到社区开展的各种活动中来,还积极为社区的建设出谋划策,融入社区这个大家庭,社区和老百姓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社区大事不是很多,都是一些芝麻大小的平凡小事,但是每解决一件事、协调好居民的关系,我们心里也很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来自于居民的理解,来自于我们想的方法得到了落实,来自于我们肩上的担子轻了一点。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参加到社区建设中,活跃在社区的“四会议事连心志愿服务队”成立之初仅有几十人,现在已发展到800余名志愿者。志愿服务队分为社区工作志愿队、爱卫志愿队、青少年志愿队、党员志愿队、文体宣传志愿队、科普宣传志愿队、巾帼志愿队7支队伍。7支服务队各有专长,着重打造“党员志愿服务队”“社区群众志愿服务队”“社区干部志愿服务队”这三支服务队。每年的传统节日,社区自发举办各种活动,比如清明节,社区就会组织居民包清明粑。居民在切磋技艺的同时,既增进邻里感情,又弘扬了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结束后志愿者们还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在社区巡逻,检查火灾隐患,确保千家万户的平安;社区志愿者还会到社区孤老户家中陪同一起过节,社区广泛组织“粽子飘香、情系邻里”端午节活动、组织青少年志愿者开展爱绿护绿活动、与共建单位开展“志愿服务一条街”,文体服务队巡回走进孤寡老人、行动不便老人家中为他们带去文化大餐。志愿者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服务居民的志愿者身影在社区随处可见。2017年梨树园社区提升改造期间,71岁志愿者梁新民大爷和其他9名志愿者组成了一支义务工程协调监督队,不仅监督改造工程进度,也参与改造工程,倾听百姓的意见,帮助协调一些棘手问题,为小区改造的顺利完工做出了贡献。刘荣国是一名残疾人志愿者,只要看到社区的健身器械等公共设施坏了、螺丝松了,他就拿着工具进行维修,力所能及地为社区办好事。

2020年春节期间的疫情防控中,我们成立了梨树园社区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同时联合市区四个共建单位五支志愿服务队,共计百人的党群应急小分队,实行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时间24小时对小区进行封闭式管理来保障小区近6000名居民的健康安全,在113名身穿红马甲的党群连心小分队的基础上,开拓了由社区工作人员龚婕带领的11位橙马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宣传队,他们每天在辖区内开展多次疫情宣传,绿马甲的垃圾分类先锋队和由徐君带领的社区12名环保志愿者分区分片为辖区内5个网格89栋居民楼进行消杀,疫情中联合医务志愿服务队每两天为辖区内的慢性病老人配药送药,以及身穿迷彩服的应急联动小分队等4支志愿服务队,其中包含了党员、退役军人、家庭妇女、青年学生等在册志愿者165人,落细落实志愿服务工作,营造了为民服务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文明有序、邻里互助的浓厚氛围。

这些年,梨树园社区先后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科普示范社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省十大文明社区”“全省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示范区”等多项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来自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关心支持,来自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各行各业志愿者的参与付出。社区工作要做好,“领头雁”很重要,更要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